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再富也要「窮」孩子

[複製鏈接]

15

主題

15

帖子

11

積分

註冊會員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1

積分
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知原 發表於 2003-12-8 02: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個小學生送給班主任的「小禮物」,竟是一部帶攝像頭的三星手機;某校初一年級近一半的學生有屬於個人的銀行存款,且存款金額多在1000元以上;某小學班級47人中,有45人知道市內高檔消費場所,熟稔高檔場所消費規則的有40人……

  我不知道,如果那些貧困山區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的孩子及其父母看到這篇報道,會作何感想。他們也許會悲怨命運不公世事不平,他們也許會羨慕繼而嫉妒這些富家子弟的闊綽奢華,當然,他們也許會淡然甚至麻木地面對這一切,畢竟花多少錢都是人家的事,與自己無關――是啊,這些中小學生所花的每一分錢,都是他們父母掏的腰包,外人似乎不便多議。然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卻不由得因中小學生高消費現象而感到沉痛和憂慮。

  正因為中小學生是純粹依賴家庭養活的群體,他們所花的每一分錢都得伸手向父母要,所以他們原本不應該也沒有資格如此闊綽奢糜,鋪張浪費。然而很多家長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在孩子身上花錢,想方設法讓孩子過得更舒適、更安逸、更有面子。縱容甚至鼓勵孩子高消費,一方面是由於很多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覺得既然給了他生命,就不能讓他有所抱怨,因而不忍心拒絕孩子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很多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在同學面前顯得寒酸,抬不起頭,於是讓孩子名牌滿身,持卡消費,必要的時候還可以扮「酷」做「派」。這與其說是顧及孩子的面子,不如說是家長想通過孩子的高消費給自己掙面子。

  孩子的消費和成年人的消費一樣,具有一定的「剛性」,即消費水平只會越來越高,而不容易降低。再加上中小學生攀比心理本來就很嚴重,這使得孩子們的高消費已經讓很多家長不堪重負。《新聞周刊》的這篇報道里就有一位母親,她認為十幾歲的孩子正是需要「投資」的時候,雖然自己和老公的收入在廣州算是中等水平,每個月花在孩子身上的錢卻多達家庭總收入的一半以上。還有一些家境並不富裕的家長,不惜節衣縮食,從牙縫裡一點一點地省,供孩子大把大把地花。可憐天下父母心,然而無數事實表明,越是受父母嬌寵的孩子,往往越是不能體諒父母的艱難和苦衷。生活在「富貴窩」里的孩子不僅會因為安逸舒適而變得不思進取,荒廢了學業,而且極易養成虛華驕奢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態度,甚至造成人格心理上的缺陷和扭曲。

  過去我國教育界有一句流行語:「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這句話用在特殊場合(如貧困地區的教育)是恰當的、有益的,但是切不可將之理解成無限度、無原則地滿足孩子們日漸膨脹的物質需求。有報道說,在人均收入達2萬澳元的澳大利亞,人們信奉的是「再富也要『窮』孩子」,從小就注重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習慣,在物質方面對孩子的要求可謂相當苛刻。澳大利亞的中小學中午不放學,學生們可以在學校的食堂里購買午餐,但大多數學生還是自己帶飯,一般是一瓶可樂加一個漢堡包和一隻水果,如果僅從孩子所帶的食物上來判斷,誰也猜不出哪家窮哪家富。相比之下,我們有些家庭並不富裕,甚至還很窮,就更沒有理由在一個「窮家庭」里養育「富孩子」了。

  《新聞周刊》這篇報道的主題為「再富不要富孩子」,我想應當進一步主張「再富也要『窮』孩子」。還是讓孩子們「苦」一點吧,這有利於孩子們的將來。
中華復興網:http://www.1840cn.com 《中華復興方略》:http://www.1840cn.com/ctk/index.htm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8: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