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項立剛:中國晶元5年自給率70%,能行

[複製鏈接]

5950

主題

8072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290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仲國民 發表於 2020-8-25 14: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環球時報作者:項立剛
2020-08-25 06:55
近日,國務院印發《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其中提到,中國晶元自給率要在2025年達到70%,這受到了輿論的高度關注。去年中國國產晶元自給率不過30%,5年內要提升到70%,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有不少人沒有信心,覺得這個目標很難實現。要是在10年前,筆者自己也會認為這有些不切實際。但今天,我很有信心。

中國晶元產業和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讓國人十分揪心,而美國不斷加大對中國的限制,讓華為等優秀的中國企業陷入巨大的困難之中。晶元目前是中國第一大進口商品,每年進口額超過2000億美元。美國現在不讓賣了,我們就是想買也買不到了,提高自給率是華山一條路,根本沒有別的選擇。因此,國家的決心是非常堅定的。這也是我信心的最大來源。

差距是客觀現實,但還要客觀看待這個差距是如何造成的。筆者認為,至少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方面,當年的決策者對晶元產業做出評估后,得出基本判斷,認為這個產業投入大、技術要求高、競爭對手又過於強大,因此沒有把晶元產業作為發展重點,在早期對晶元產業的投入和關注度就不足。當然,這在當時的情況下也是一個無可厚非的選擇;另一方面,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市場面對的更多是世界各國晶元企業的傾銷問題,並不存在買不到晶元和封鎖的問題。

但在這個時期,我們的鄰國日本和韓國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它們都在晶元產業做了相當大的投入。我國台灣地區從1985年,也開始推動發展晶元代工產業,在歷經數十年的耕耘之後,日本、韓國和台灣地區,都得以在全球晶元產業佔據一席之地。不同的選擇導致了不同的結果,但歷史遠未終結。中國今天依據新的國內外形勢,做出戰略調整,並不晚。晶元產業發展固然很難,但關鍵看有沒有決心,有沒有投入,有沒有市場。

首先,從這幾年的經驗看,只要中國下決心攻堅的晶元領域,都有不錯的表現。比如,在晶元設計領域,華為海思的手機晶元,中興微電子的通信基站晶元,都已達到世界先進甚至領先世界水平。在存儲晶元領域,3年前中國基本沒什麼地位,現在已經超過全球份額的5%。目前我們的差距主要在晶圓製造領域。

其次,當前的國際環境已發生變化,美國不斷利用其在全球晶元產業的優勢地位對中國進行封堵。這也讓全社會逐漸形成了強大共識,對於晶元這種卡脖子的核心產業,必須要有主動權,不能再受制於人。按中國以往解決從基礎建設到民生問題的經驗,只要從政府到產業界形成共識,都能取得重要突破。晶元產業也將是如此。對產業界來說,晶元製造曾經是大投入,但未必有高回報的產業,而隨著中國終端產業的成熟,對於晶元需求量越來越大,晶元製造也正成為一個大投入、大回報的產業。對政府來說,已經印發的《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中提供的支持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再次,資金是一個產業發展的基本保障。當年專業人士陳進回國做晶元,由於得不到資金支持,不得不用假晶元展示,導致身敗名裂。現在除了政府的產業資金支持之外,資本市場對於國產晶元支持也已經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最近中芯國際、寒武紀等晶元企業上市,都籌集到了大量資金。截止到7月5日,中國半導體企業2020年的融資額約1440億元人民幣, 僅半年時間就達到2019年全年的2.2倍。

最後,市場對於國產晶元產業的信心正在逐漸增強。曾幾何時,中國的終端產業還沒有發展起來,高投入的晶元即使做出來也很難有客戶,國產終端品牌也往往標榜使用國際知名公司配件。如今隨著產品技術的提升,無論是電腦、伺服器、手機還是智能產品,中國在終端領域已成為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之一,民眾對於國產配件的接受度也已經很高,華為的麒麟晶元、京東方的屏都讓大家認識到國產配件的可靠性。同理,對於國產晶元,民眾和產業界的信心也在增強,如果能製造出質量過關的晶元,市場的接受將不是大問題。

綜上所述,晶元自給率的提高將是水到渠成的事,國家既然提出了5年提升到70%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作者是信息消費聯盟理事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6 11: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