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如何有效對話「白左」華二代們?

[複製鏈接]

60

主題

60

帖子

132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2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ongmenglaw 發表於 2020-6-11 00: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songmenglaw 於 2020-6-11 00:32 編輯

這次非裔George Floyd被白人警察當街虐殺的事情讓美國全社會炸鍋。一方面,大家對虐殺事件很氣憤,很多個人企業紛紛表態,要「和非裔社區站在一起」。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對示威中產生的暴力,不滿、恐懼、憤怒。

這件事情還再次引發了華人一代移民和二代移民之間的價值觀衝突。很多華一代老父親老母親們在中文社區互倒苦水,無法理解自己的「白左」子女。然而,華二代們卻覺得自己的父母思想老舊,沒有同理心。

其中的一個代表,是耶魯大三華裔女生黃艾琳,給自己父母還有華人社區寫的一封公開信,批評了華人社區不關心非裔權利。

目前為止,也有一些父母輩回應耶魯女生的信,可惜,在我看來,這些回應雖然動人,但是沒有切中要害,恐怕起不到真正和子女溝通的效果。

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可以給華一代以及華二代一些新的角度和思路,如何在華人家庭內部,有效、有益地討論美國的種族問題。

01
耶魯女生的論點,真正的問題是什麼?


首先,我先給大家總結梳理一下耶魯女生的這封信,裡面的大致內容是什麼:

       •        難過於從小看到華裔社區一直對非裔有種族歧視的言論
       •        認為華人社區不自知有白人「特權」,比如生活在富裕的社區
       •        細數華人歷史上所受到的歧視,比如1982年的「陳果仁」案
       •        認為這種歧視目前仍然存在,比如最近疫情引發對華人的歧視
       •        感謝非裔在民權運動上做出的貢獻
       •        如果沒有非裔推動這些民權運動,華人還是受到很多限制
       •        得出結論,華裔今天擁有的一切都要歸功於非裔

目前為止,我看到的父母輩對這位女生的回應,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        女生所說的「特權」壓根不能叫特權,華人目前的中產生活主要是華人勤勞勇敢自己奮鬥得來的
       •        第一代移民因為語言、收入低等原因所經歷的苦難,一點都不比非裔少,離「特權」更遠
       •        女生對父母的付出沒有感恩之心,和對非裔的感恩呈現出一個鮮明對比
       •        女生的言論,都是美國左派的那一套,完全被洗腦
       •        華人被非裔歧視騷擾的情況很多,這個又怎麼說?

我完全同意這些父母回應里所陳述的事實,但是為什麼說沒有說在點子上呢?因為他們沒有回應女生關於華裔和非裔關係的大問題,華裔到底應不應該和非裔站在一起。

如果我是這位女生,想必我會這麼回應父母輩的反駁:

       •        好,撇開「特權」之說,那是不是應該和非裔站在一起反對種族歧視?
       •           對,父母的移民之路也不容易,但是,就因為父母不容易,所以看到不公正更應該發聲啊
       •        對父母感恩和感恩非裔民權領袖不衝突
       •        請不要貼標籤左派右派的,咱就事論事,這次的不公正,為什麼華裔不應該出來和非裔站在一起?
       •        任何人的歧視行為都是應當受到指責的,不應當因為別的族群的個別人的不當行為,給自己的種族歧視找借口

好了,所有的回應最終還是沒有能說明,耶魯女生哪裡錯了,是不是?

這就是華二代經常不買賬華一代的原因,大家的討論根本不在一個點上。

華一代父母,要麼看起來像是一個不同意「反對種族歧視」的反社會冷血動物,要麼是口頭同意「反對種族歧視」但是又阻撓孩子參與相關活動的矛盾體。

那麼,是不是真的是華一代思想落後,華二代真理在握呢?

我認為並非如此。耶魯大三女生公開信反應出的思維問題,是美國目前主流思想局限性的一個反映。

關鍵的問題,不是要不要反對種族歧視,而是我們要分清,到底哪些問題是種族歧視直接產生的,而哪些不是。

除了真正的種族主義分子會主張,某一個族裔凌駕其他族裔之上,社會的大多數人,想必都是反對種族歧視的,包括華一代。

但是,在警察系統里遭受不公正待遇,和經濟地位上處於弱勢,這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問題。而目前所謂的「左派洗腦」,則是是不分青紅皂白,所有的問題都歸結於歧視。

別的不說,就以耶魯女生這封信的內容為例。

我們肯定要承認,針對華人和少數族裔的歧視性規定,比如不準就讀白人學校等規定,如果繼續存在,我們肯定不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

但是,邏輯上,反過來是不成立的。不能說,我們有今天的成就,完全就歸功於歧視政策的消除。

是的,以前有歧視的政策在,非裔、拉丁裔、亞裔都不能上好學校。但是,「歧視論」無法解釋的是,為什麼在歧視政策消除后,曾經同樣被歧視的群體裡面,有的人能上,而有的人仍然上不了。

所以,獲得成就這件事情,肯定還和其他的因素相關。而這些因素裡面,個人努力、所在的文化等,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02
什麼是真正的「種族歧視」?


我說上面這番話,不是要否認當前歧視在美國社會的存在。相反,我非常同意要反對真正的「種族歧視」,因為真正的「種族歧視」是有很大危害的,是對普通個人的不公正。

而我擔憂的,是一種把所有社會問題,都歸因於歧視的論調,幾乎否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這種論調的出現,往往還伴隨著一些看起來正確,實則荒謬的數據支持。

這類論調中,對於社會「自然狀態」的認識是有偏差的。他們彷彿認為,在沒有外力的影響下,所有事情的發展都是和種族人口結構成正比的。


如果沒有歧視,那麼窮人富人比在各族裔間應當是一樣的,上好學校的比例也是一樣的,在醫院的病死率也是一樣的。

如果任何數據和人口比例發生不一致,那就是歧視。

聽起來有點荒謬,但是一些媒體在比較數據的時候,確實就是這個邏輯。

關於這一點,我不得不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這種和普遍人口結構對比的做法,是多麼的無意義和誤導。

我現在拿統計數據說,NBA歧視非裔。為什麼?因為非裔只佔總人口的12%,但是被NBA判犯規的人裡面,有70%都是非裔,所以NBA判罰的時候歧視非裔。

大家可能覺得好笑,NBA球場上,非裔球員本來就佔70%多。球員多,所以犯規多,再正常不過了。這和普遍人口比例一點關係都沒有。(i)

是的,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邏輯,卻常常被人忽略。

所以,在討論任何和「種族歧視」相關的議題時,一定要警惕那些和普遍人口結構比較的數據。要想一想,這些數據是否像這個NBA犯規歧視的例子一樣,忽略了一些其他重要的因素?

與此同時,有一些情況,確實是種族歧視的直接後果。最突出的,就是在公檢法系統內的不公正待遇。

比如,這次Floyd被警察殺死的事件。

也有人會說,這不是一個種族歧視的問題,這是一個警察過分執法的問題,被警察無辜打死的人,各個人種都有,不止非裔。

確實單憑一次事件很難分清到底屬於警察過度執法,還是針對非裔的種族歧視。所以也難怪會有韓裔模特Nicky Park跑出來說,自己和其他朋友也被警察毒打過,警察過分執法的問題常有發生,為什麼只有發生在非裔身上,才重視,還大規模暴動?

一些白人也會有這樣的疑問,尤其是在2016年發生過Daniel Shaver被殺事件以後。Daniel Shaver是一個手無寸鐵的白人,在酒店的過道里被警察攔下,用槍指著,苦苦哀求警察不要射殺自己,但是最後還是被這名白人警察殺死了。整個過程也有錄像。

所以,到底這些被警察誤殺或者過分暴力致死的事件,是不是和種族歧視其實沒有關係呢?

這個時候就是各種統計數據出場的時候了。一個不留神,還真容易被帶偏。

首先,所有拿被捕、被殺數據和普遍人口比例做比較的,都沒有意義,甚至都是誤導。因為各族裔犯罪人口的比例本來就不是完美地一對一和人口比例成對應的。原因見上面的NBA例子。

是否警察針對非裔使用暴力的關鍵是,警察每天遇到的人裡面,各族裔的人分別有多少,和被警察射殺的分佈是否大致成正比,和普遍人口沒有關係。

可惜的是,有報道在2020年初曾表示,這方面的數據其實非常匱乏,甚至沒有。(ii)

這也是另一點,我非常擔憂和遺憾的地方。目前政治氣候下,沒有學者敢於公開反對一些論調,或者發布客觀的研究供探討,如果這和任何的「政治正確」綱領有衝突。

非裔經濟學教授Tomas Sowell博士,曾在他的著作Discrimination and Disparities中不無遺憾地說道,「一些專業的統計學家已經開始拒絕介入種族歧視相關的研究。北卡的一位犯罪學教授曾經說,好的統計學家已經放棄了該領域,並表示『這是一場你無法獲勝的戰爭』。我不想被稱作種族主義者」。(iii)

既然缺乏直接歧視的證據,那我們就先假設,警察在遇到的人裡面,無差別使用暴力。那麼,這就意味著,和警察遇到的次數越多,從概率上講,被射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這個應該沒毛病。

有人可能會說,如果是好人,怎麼會沒事碰到警察呢?確實是,但是對了一半。很多時候,真的就是莫名被警察攔下(pull over)。

非裔群體就是特別容易被警察攔下來盤問的一群人,開著車就會被pull over。這是一個統計數據和普通民眾都可以感受到的事實。2019年斯坦福大學調查了一百萬個交通檢查口,確認了非裔更容易被警察攔截。(iv)

有人可能說,那非裔犯罪率高,查到問題的可能性大,也不是沒有道理啊。但是,從斯坦福的數據上看,無徵兆被攔下的人裡面,非裔被查到有問題的比例,比白人要低。(v)

如果你問一下周圍的非裔朋友,應該知道這真的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是聳人聽聞。並且這件事情,真的只和膚色有關。你再努力、再優秀,做到美國參議員,都難逃此命運。南卡的共和黨非裔參議員Tim Scott曾向媒體透露,他一年內要被警察攔截盤問(pull over)7次之多。(vi)簡直要懷疑人生。

好了,就算警察無差別使用暴力,但是因為非裔更容易被警察攔下,那麼也就增加了和警察發生衝突的可能性。

這還是在排除了警察有針對非裔特別暴力情形下得出的結論。

事實上,在2017年,研究人員在一項對警察隨身攝像機的檢視中發現,警察對非裔的態度明顯更不友好。(vii)

這就是為什麼每次非裔被警察殺害,非裔民眾特別憤怒的原因,因為他們在這個受害人身上看到了他們自己。


這是一個真正的「種族歧視」現象,特別需要警惕和反對。

03
犯罪率高就該被歧視嗎?為何這會搬起石頭砸華人自己的腳?


看到這裡,可能還是有人不服,覺得非裔的犯罪率就是高啊。那麼高的犯罪率,多攔幾個人怎麼了,可以保障大家的安全啊。

在這裡,我特別提醒華一代,這種「非裔犯罪率高所以就該多查查」論調背後的邏輯,對華人是很危險的。

我們先不說犯罪率高和警方歧視之間可能的關聯,我就假設,警方很公平,非裔的犯罪率就是遠高於其他族裔。那麼,這就可以成為警察隨意攔截普通非裔的理由了嗎?這就使得一個無辜的非裔,由於警察過當執法致死,變得不需要同情了嗎?

如果這個邏輯成立,那麼,是不是哪天美國萬一有所謂的統計數據表明,華人裡面抓到的間諜,比例上要高於其他族裔,FBI就可以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隔三岔五去找個華裔學者盤問一下?如果學者稍有違抗,就可以直接被開除了?

這個時候,華人可能會說,這個數據不真實啊,他們誣陷啊;就算是真的,不能因為其他人的錯來懲罰無辜的我啊。

是不是聽起來有點耳熟?

想要個人權利得到真正的保證,必須要有程序上的正義。不能因為某個族裔內,某個行為的比例高,就拋棄正常程序騷擾這個族群內的普通人。

所以,如果沒有合法的理由,警察不應該隨意攔截非裔騷擾他們,不應該對手無寸鐵的非裔使用過分的暴力;FBI也不應該去騷擾華裔學者,政府也不應該把中國學生一股腦地擋在門外。

「非裔有罪論」和「華人間諜說」,這以偏概全的邏輯,其實都是一回事。

在這一點上,希望華一代可以和華二代達成立場上的一致。畢竟,一個社會的正義需要所有成員來維護。

可能有的父母又想說,就算是遭遇種族歧視 ,就可以打砸搶了嗎?

大部分華二代和抗議的人都是譴責暴力行為的。打砸搶不代表主流抗議者的觀點,也受到運動領袖的譴責。

如果有華二代不能理解這一點,那華一代正好可以在確認反對種族歧視的大前提下,和華二代好好溝通一下,如何看待抗議中發生的暴力問題。而不是一下子否定了反對種族歧視的大前提。

每個人面臨的困境不一樣,也許華人對被警察攔截這樣的事情缺乏感同身受的代入感,那麼,請想象一下,有一天如果「華人間諜說」成為主流,大家會因為一些所謂的「數據」而不被僱主信任,失去工作,這該有多恐怖。

這也是為什麼,發生真正種族歧視事件的時候,我們要堅決反對。不管是發生在其他人身上,還是自己族裔身上。任由這種思想泛濫,最終會引火燒身到自己身上。

04
如何跟華二代討論「種族歧視」的思想陷阱?


華一代和華二代討論種族問題的常見大分歧是:前者否認目前社會種族歧視的存在,認為一切都是個人努力,而後者認為一切社會問題都是歧視產生的。

上面我們已經提到,「歧視論」無法解釋的是,為什麼在歧視政策消除后,曾經同樣被歧視的群體裡面,有的人能成功,而有的人仍然不能。

但是,如果你的子女,堅持認為,雖然歧視政策已經取消,但是其他族裔沒有像非裔那樣的被奴役的歷史,所以他們仍然被歧視,以致於在經濟生活方面處於劣勢。接下來怎麼聊呢?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擺事實講道理。也可以問一些問題,引導華二代進一步思考:

       •        如果只是奴隸制限制了族裔的發展,為什麼一些60年代不存在或者不明顯的社會經濟問題,比如單親家庭問題,反倒在90年代成為普遍現象?難道不應該距離時間越遠,影響越小嗎?

(這裡說明一下,1960年代,78%的非裔孩子出生在父母雙全的家庭;而30年後的90年代,這個比例下降到了34%,也就是說66%的的非裔孩子出生在單親家庭。)(viii)

       •        為什麼曾經戰績輝煌的非裔社區學校,在民權運動后,反而淪為了問題學校?(ix)
       •        民權運動以後的社會福利政策,真的有幫助到非裔社區嗎?

這些問題上,我推薦著名非裔經濟學家Thomas Sowell博士的一系列著作,論證紮實,又有很多親身經歷,可以提供不同於目前主流話語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Thomas Sowell博士出生於1930年的北卡,父親在他出生前就去世了,母親是一個女傭,有3個兄弟姐妹。Sowell博士絕沒有任何眼下所謂的「特權」,但這不妨礙他先後就讀了非裔大學Howard University 。由於考試成績優異,入讀哈佛大學本科,1958年畢業。

請注意,現在的平權法案AA政策起源於1961年,Sowell博士就讀哈佛的時間遠早於AA政策興起之前。之後,他又於1959年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的碩士,1968年獲得芝加哥大學的博士。從1980年起,Sowell博士在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任研究員至今。

Thomas Sowell博士,有多部著作指出,事實上,60年代以後的多項政府福利制度,使得非裔社區的情況反而變得更糟。
不僅如此,身份政治環境下,錯位的「非裔文化」,使得非裔社區陷入困境。

在所謂的「特權」爭論上,Thomas Sowell博士一針見血地指出:目前「白左」思想最大的問題,是不區分外因和內因,甚至過分強調外因,忽略內因。

通過文字遊戲,把明明通過努力獲得的「成就」(achievements),中性化成「特權」,為的還是強調外因,忽略「內因」。與之相對,如果一群人表現不佳,則通過語言的藝術把它粉飾為缺乏機會(「access」or 「opportunity」)。(x)

這種論調,需要的是一個「受害人」形象,而自己則扮演了拯救者。

如果我們真心想幫助一個族裔的同胞,或許應該多聽聽Thomas Sowell博士這樣親身經歷者的分析。

我願意相信,華二代們是真心想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

華一代們也需要理解,我們移民可能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但是華二代們,他們想要一個更好的社會。

只是我們要記得:Do what is right, not what is easy nor what is popular。

---End---

本文作者:孟小潔,坐標洛杉磯,加州執業律師,主要從事美國商業移民法領域業務,宋和孟律師事務所(Song & Meng LLP)合伙人。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閑話移民」公眾號)

------------------------------------------------------------------------

(i)該例子的出處是Sowell, Thomas. Discrimination and Disparities. New York, Basic Book, March 2018 (page 83)
(ii)https://www.citylab.com/equity/2 ... search-data/605866/
(iii)Sowell, Thomas. Discrimination and Disparities. New York, Basic Book, March 2018 (page 85)
(iv)https://www.nbcnews.com/news/us- ... racial-bias-n980556
(v)https://www.nbcnews.com/news/us- ... racial-bias-n980556
(vi)https://www.pbs.org/newshour/pol ... ctions-police-stops
(vii)https://www.pnas.org/content/pna ... 1702413114.full.pdf
(viii)https://www.washingtonexaminer.com/opinion/slaverys-legacy
(ix)https://www.nationalaffairs.com/ ... a616e4230354245.pdf
(x)Sowell, Thomas. Black Rednecks and White Liberals. New York, Encounter Books, 2006 (page 249)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08: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