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挪亞大洪水到八別塔事件大概一百年的時間,人們對於洪水的印象漸漸遺忘,又遇到東遷的艱難,當時全地的人就分為兩派,一派就是約坍一大家(應該還有挪亞及閃和約伯)繼續艱難東遷,另一派就是其餘的人,他們走回頭路,要背叛神,拒絕東遷。這樣當時天下所有人在建造八別塔之前就從前文所述的分離點米沙一分為二,從此各自的發展就分道揚鑣。既然約坍一家沒有被神咒詛,所以他們必定把起初的語言帶到了當時東方的極處邊界——也就是中國的黃河長江上游地區——中國古文化的發源地。約坍支派的語言沒有被神改變是有聖經依據的。《聖經·創世紀》11章7節耶和華說:「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第9節記載:「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這兩節經文中兩次特別記載了一個詞語「在那裡」,而根據前文的分析,約坍支派並不在那裡,所以他們的語言還和起初一樣,沒有被神改變。約坍支派的東遷還有其他的歷史依據,一世紀著名的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Flavius Josephus)在其《The Antiquities of the Jews》的1卷6章4節中指出約坍的子孫遷到阿富汗,而阿富汗距中國只有一步之遙,既然約坍他們經過極多的困難從米沙一路向東已經來到阿富汗,他們難道會被前面的昆崙山擋住去路嗎?答案顯然是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