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子壽命幾何?8秒之謎困擾物理學家15年

[複製鏈接]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9-6-8 11: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9年06月08日 10:19   文章來源: Nature自然科研  原文作者:Alexandra Witze

  

  來源: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

  中子能存活多久?物理學家離破解這個長期存在的宇宙謎題越來越近了。

  這台位於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超冷中子主力探測器,讓物理學家可以更加準確地測量中子壽命。

  中子是電中性粒子,通常會與質子結合形成原子核。但有些中子不受原子的束縛——這些自由漂浮的中子只消幾分鐘就會通過放射性衰變變成其他粒子。

  但中子衰變到底需要多長時間?物理學家一直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一種實驗方法讓物理學家測得中子的平均壽命為14分39秒;而另一種方法測得的中子壽命又多了8秒。正是這個結果差異,困擾了研究人員整整15年。

  「我們也講不出為什麼會有不同,」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位於馬里蘭分部的物理學家Shannon Hoogerheide說, 「但我們迫切需要理解並消除這種差異。」 4月13日和14日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舉行的美國物理學會會議上,Hoogerheide與其他科學家探討如何通過新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確定中子壽命對於了解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後幾分鐘內形成的氫,氦和其他輕元素的數量是非常重要的。科學家們相信,只要能進一步確定中子的壽命,他們就能開啟新的物理,因為確定中子壽命有助於約束其他亞原子粒子的測量。

  亞原子鐘

  詹姆斯·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於1932年首次發現了中子,但研究人員在1951年才首次報道了對中子壽命的測量,他們使用核反應堆製造自由中子並追蹤中子的衰變過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物理學家一直在逼近他們心中的最終答案。一直到2005年,測量精度的不斷提升居然讓結果出現了令人費解的8秒差異。科學家們開始慌了。

  一種測量方法是將一些中子放入一個瓶子里,一段時間后再統計剩下的中子數量。好幾個實驗室都試驗了這種「瓶子」方法,包括位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1]和法國格勒諾布爾的勞厄-郎之萬研究所(ILL)[2,3]。這些實驗室測得的平均中子壽命為14分39秒。

  另一種測量方法是將中子送入一個探測器中,讓探測器對中子衰變過程中產生的質子進行計數。NIST和位於東海的日本質子加速器研究中心(Japan Proton Accelerator Research Complex)採用的就是這種「質子束」方法。雖然日本的項目才剛剛起步,但NIST團隊早在2013年就報道了他們測到的中子壽命:比「瓶子」方法的測量結果多8秒[4]。

  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質子束」和「瓶子」測量法都非常精確,但是它們的測量結果在計算了誤差範圍后依然沒有任何重疊的部分。物理學家當然想知道,為何瓶子里的中子有可能比質子束的中子消失得更快一點。

  量子怪誕性

  一種可能是其中一個方法存在瑕疵。為了驗證這種可能性,研究人員需要將「質子束」和「瓶子」方法整合到同一台設備中。在會議上,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物理學家Zhaowen Tang描述了一種方法,可以將粒子探測器放入瓶狀的中子陷阱中,並用兩種方法同時計數中子。他的團隊已經獲得了搭建該設備所需要的資金。

  '" frameBorder=0 width=300 allowTransparency name=sinaadtk_sandbox_id_3 marginWidth=0 scrolling=no sandbox="allow-popups allow-same-origin allow-s**ts allow-top-navigation-by-user-activation" adtypeturning="false">

  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質子束」和「瓶子」的測量手法均無問題,但兩者之間有一些看不見的因素導致了結果的差異。一種主流看法是,除了質子外,中子可能偶爾會衰變成暗物質——暗物質是組成宇宙大部分質量的神秘隱形物質。

  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的理論物理學家Bartosz Fornal說:「如果我們最後發現老朋友中子居然是解密暗物質的粒子,這就太神奇了」。Fornal在去年協助提出了這一想法[5]。但到目前為止,根據一些實驗團隊在丹佛會議上的彙報來看,實驗物理學家尚無法證實這種可能。

  與此同時, NIST質子束實驗團隊自去年以來就一直在收集新的數據,通過靈敏度更高的探測器和其他設備,將中子壽命的測量精度從之前的三~四秒縮短到不到一秒。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分校的物理學家Nadia Fomin說:「大家都在等待他們的結果」。NIST團隊還在設計下一代實驗,爭取將測量精度提高到0.3秒以內。

  來自ILL的物理學家Peter Geltenbort說:「我們會把這個值定下來的,等著瞧吧。」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01: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