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說話的藝術:發現漏洞,及時出手!

[複製鏈接]

30

主題

37

帖子

23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導讀】



「抵巇」之術是縱橫一十四技當中威力最大的一篇。其行之於「陰」,可令兄弟鬩牆,黨派傾軋,國家相鬥;用之於「陽」,可令鄰里修睦,敵我言和,恢復邦交。倘逢德厚流光之人,良金美玉之類,福澤四野之宇,則「抵而塞之」;若遇饕餮放橫之徒,暴戾恣睢之眾,多行不義之國,則「抵而得之」。聖人用之,因時為業,隨境取捨,不可拘執。



【原文】



物有自然,事有合離。有近而不可見,有遠而可知。近而不可見者,不察其辭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巇者,罅也。罅者,澗也,澗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謂抵巇之理也【1】。



事之危也,聖人知之,獨保其用。因化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2】。經起秋毫之末,揮之於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芽櫱之謀,皆由抵巇。抵巇隙,為道術【3】。



天下分錯,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則小人讒賊,賢人不用,聖人竄匿,貪利詐偽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離散,乖亂反目;是謂「萌牙巇罅」。聖人見萌牙巇罅,則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諸侯相抵,不可勝數。當此之時,能抵為右【4】。



自天地之合離、終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闔,能用此道,聖人也。聖人者,天地之使也。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可以上合,可以檢下。能因能循,為天地守神【5】。



【註釋】



【1】許富宏釋義:鬼谷書依陰陽立論,此五者亦當如此。前四者總歸為「塞」,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后一歸為「得」,取而代之也。合而觀之,謂抵巇之理也。下文所謂「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即此。然「塞」占其四,不得已才「得」之,此見「塞」之佔主導。



【2】筆者注曰:見微知著,謂之聖者。故危兆未形,已有名策,乃能獨保其身也。然後因化說事,隨機用術,通達經緯,防周備密。



【3】筆者注曰:理政之人,不能內顧,只務外事,智謀因此而起,權弊而行,故能不失其機。巇隙既出,方可行道術。



【4】尹桐陽曰:此即上文所謂抵卻、抵息、抵如此、抵如彼者,戰國時之合縱、連橫是也。右者,尊也,上也。



【5】筆者注曰:言能因巇而抵,則王侯將相之位可居,故能為天地守其神祀。



【譯文】



萬事萬物循「道」而生,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有時與「道」相合,有時與「道」背離。有時近在眼前卻看不到,有時遠在天邊卻了解的很清楚。近在眼前卻看不見的原因,是因為沒有仔細考察對方的言辭;遠在天邊卻被認知,是因為能夠反觀歷史,鑒往知來。所謂「巇」,就是裂縫的意思。裂縫不及時堵塞,縫隙就會越來越大,最終令事物一潰千里。裂縫開始發生時是有徵兆的,可以採取不同的措施對待它:或者堵塞,或者排除,或者使事故平息,或者使事故消失;如果已經回天乏術了,便用新的事物來取代它。這就是「抵巇」的道理。



事情有危險的徵兆出現,聖人就能有所洞察,並能採用相關措施進行自保。在保存有用之身的基礎上,再因時制宜的籌劃計謀和制定彌補的策略,並以此辨識細微縫隙產生的原因。禍端初起時如秋毫之末那樣微小,發展起來就可以形成震動泰山的效果。所以如果要施策於外,必須根據抵巇的原理,在事物尚處在萌芽狀態時,及時發現其漏洞,並想出新的計策來堵塞它。善於發現並運用抵巇之法來彌補縫隙,就是道術的精要所在,也是聖人處理事情的根本方法。



天下混亂,廟堂之上沒有明君聖主,公侯之家道德淪喪,賢臣遭到摒退,聖人逃離亂世隱居起來,貪婪奸詐之徒興起,破壞朝綱;君臣之間互相猜忌,各種勢力之間互相攻伐,國家的形勢面臨著土崩瓦解的局面;而普通民眾中也是父子離散,彼此反目成仇;這些都叫社會有裂縫的狀態。聖人有鑒及此,就會用「抵巇」之法來處理。世道如果還可以治理,就運用「抵巇」之法查缺補漏,使之走上正軌。如果不能治理,就運用「抵巇」之法,循其縫隙,徹底將其打破,然後重新建立一個新的秩序。或者用「抵巇」之法達到彌補縫隙的目的,或者用「抵巇」之法達到取而代之的目的。或者用抵的手法反過來,或者用抵的手法倒過去。



五帝時期,政通人和,即令有隙,不過是纖芥之疾,所以就用「抵巇」之法來彌縫漏洞。三王之時,天下大亂,縫隙已不能彌補,故而湯武革命,推陳出新。現在各諸侯國之間,都是利用對方的縫隙,或抵而塞,或抵而得,不可勝計。在當今的這個時代,善於運用「抵巇」之法者,可以在諸侯之間佔盡上風。



天地萬物之間有合有離,有開始有終結,必然會產生縫隙,不能不明察秋毫。事先能夠察覺到休咎否泰,並且能夠用「抵巇」之術加以控制的,就是聖人。聖人,乃是天地所派遣的特使,假如世間沒有裂隙需要抵塞,那麼就深深地隱藏以等待時機;遇到裂隙出現需要抵塞,那麼就為此謀划。這樣,對上可以匡扶社稷,經國緯政,對下可以約束民眾,使之歸附。如果能夠順應自然規律來運用,那麼就能掌握天地間一切事理玄妙。
【案例分析】



抵巇:重修宇內,再造乾坤



「抵」有二義,一作「扺」,音(zh),《說文解字》雲「扺,側擊也」。當取「擊打」之意。二作「坻」,清末民初的湖湘名宿尹桐陽在為《鬼谷子》作注時,曾引漢代文學家賈誼所撰之詩云「《鵬鳥賦》曰『乘流則逝兮,得坻則止。』『坻』字當同『抵』,堵塞之謂。」巇,音(xì),就是縫隙。



這樣一來,「抵巇」二字便具備雙重含義,既有擊打縫隙之意(即利用矛盾,瓦解敵人),又有彌合縫隙之意(即化解矛盾,調和鼎鼐)。



縱觀歷史,枚乘可以看作前者的楷模,而陳軫可以當作後者的典範。



景帝即位之後,御史大夫晁錯進言削藩。吳王心懷不忿,因而與六國謀反,以清君側為名,率兵西進,直指長安。景帝聽說這件事,就殺死晁錯,向諸侯道歉,意圖拖延時間以整兵備戰。



這個時候,枚乘再次規勸吳王懸崖勒馬,對其曉以利害道:「從前,秦國在西邊平定胡、戎之亂,北邊守備榆中之關,南邊駐防羌、笮之塞,東邊對抗六國聯兵。六國憑藉魏無忌的威望,採用武安君的『合縱』,重用荊軻般的勇士,同心協力,抵禦秦軍。然而秦國終於踏平六國,吞併天下,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秦與六國地利不同、百姓多寡不等。現在漢朝佔據著原來秦國的全部土地,統領著像原來六國那樣多的兵眾,修恩義以安撫戎狄,施恩惠以同化異族,漢朝與秦國相比,土地是它的十倍,臣民是它的百倍,這一切您是知道的。」



(《六臣注文選》原文:枚乘復說吳王曰:昔者,秦西舉胡戎之難,北備榆中之關,南距羌筰之塞,東當六國之從。六國乘信陵之籍,明蘇秦之約,厲荊軻之威,并力一心以備秦。然秦卒禽六國,滅其社稷,而並天下,是何也?則地利不同,而民輕重不等也。今漢據全秦之地,兼六國之眾,修戎狄之義,而南朝羌筰,此其與秦,地相什而民相百,大王之所明知也。)



經過必要的鋪陳之後,枚乘開始發動「抵巇」之術,抵吳王與左右近臣之「巇」,陳明造反之舉既無出路,也無必要:「現在您身邊的小人為了一時的榮祿,就阿諛奉承,為您策劃僥倖行險的計謀,絲毫不顧大漢政府的恩深雨露,也不估量己方民力的多寡、國土的大小,這將給吳國帶來災難,我為此徹夜難眠。吳國的兵眾若與漢朝相抗,就像以蠅、蚊催擊牛背,如同用腐肉抵擋利劍,兩軍剛一交鋒,吳軍便會落花流水。由是可見,造反之舉實在是荒謬絕倫。況且,時下也並無非反不可的必要。因為天子聽說吳國率領那些被削奪封地而失去常職的諸侯,要求恢復先帝的遺約后,就親自誅殺了晁錯,對以前的過錯表示道歉。這樣一來,大王您就已經播名四海,功蓋湯武。再說,吳國雖為諸侯,富貴卻勝於天子,又處在僻靜的東海,居住的環境遠遠超過京師。漢朝並有二十四郡、十七諸侯,郡國貢賦一起輸入漢朝的國庫,車載而行,千里不絕,(即便如此)其中的奇珍異寶還比不過您的束山之府。他們運送粟米西入長安,車輛充塞道路,舟船擠滿江河,(即便如此)所運之糧也趕不上您的海陵之倉。他們修整上林,雜以離宮,積聚遊樂,圈守百獸,(即便如此)也遠不如您的長洲之苑。他們所遊樂的曲台殿,雖有寬敞大路,卻還不如您的潮汐之池。他們所建築的城堡,雖然堅固厚實,也不如您的江淮天險。這是我為大王您感到高興的地方。現在大王您馬上撤回軍隊,還可以有五分的希望免於災禍,永享富貴,福澤子孫。」



(《六臣注文選》原文:夫舉吳兵以訾於漢,璧猶蠅蚋之附群牛,腐肉之齒利劍,鋒接必無事矣。天子聞吳率失職諸侯,願責先帝之遺約,今漢親誅其三公,以謝前過,是大王之威加於天下,而功越於湯、武也。夫吳有諸侯之位,而實富於天子;有隱匿之名,而居過於中國。夫漢並二十四郡,十七諸侯,方輸錯出,運行數千里不絕於道,其珍怪不如東山之府。轉粟西鄉,陸行不絕,水行滿河,不如海陵之倉。修治上林,雜以離宮,積聚玩好,圈守禽獸,不如長洲之苑。游曲台,臨上路,不如朝夕之池。深壁高壘,副以關城,不如江淮之險。此臣之所為大王樂也。今大王還兵疾歸,尚得十半。)



接著,枚乘又開始抵吳國與魯、梁、膠束、膠西、淮南等國之「巇」,大造虎狼環伺之勢,令劉濞倍感「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否則,您若一意孤行,讓漢朝知道吳國有吞併天下之心,定會勃然大怒,派羽林水軍順江而下,襲擊大王的都城;命令魯國進入束海,斷絕吳國的糧餉供應;命令梁王修繕戰車,訓練弩兵,囤積糧食,堅守城池,保護榮陽,直到吳國士兵飢餓疲乏。到那時,您再想返回封邑,也不可能了。現在的形勢是:淮南三國恪守天子的誓約而不敢背叛,齊王刎頸自殺以毀滅謀反的形跡,膠東、膠西等四國高高掛起,作壁上觀,趙王則被囚禁於邯鄲,寸步難行。而大王您呢?已距本國千里之遙,而被十里屯兵所控制。張羽、韓安國率兵駐防於您的北部,弓高侯韓頹當領兵阻斷您的糧道,吳兵註定不能攻下樑國的城堡,士卒也感到疲累不堪,我暗自為此傷心鬱悶。希望大王您反覆考慮。」



(《六臣注文選》原文:不然,漢知吳之有吞天下之心也,赫然加怒,遣羽林黃頭循江而下,龔大王之都;魯東海絕吳之餉道;梁王飭車騎,習戰射,積粟固守,以備滎陽,待吳之飢。大王雖欲反都,亦不得已。夫三淮南之計不負其約,齊王殺身以滅其跡,四國不得出兵其郡,趙囚邯鄲,此不可掩,亦已明矣。大王已去千里之國,而制於十里之內矣。張、韓將此地,弓高宿左右,兵不得下壁,軍不得太息,臣竊哀之。願大王孰察焉。)



及其下書之日,吳越咸知,上下離心。



當然,「抵巇」之用,不僅僅在於對敵人分化瓦解,也可以用來「化合天下,止息干戈」。《戰國策-卷八》中「陳軫說齊閔王」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秦國準備攻打大梁,陳軫聯合韓、趙、魏之後,又東去齊國進行遊說,開門見山地為其明示禍福:「古代聖王興兵征伐,都是為了匡正天下,建立功名,以便能夠造福後世,流芳千古。如今齊、楚、燕、韓、魏等六國,彼此互相侵略,不但不足以建立功名,反倒使秦國強大,使本國衰弱,這絕對不是山東諸侯的正確選擇。」


(《戰國策-卷八》原文:秦伐魏,陳軫合三晉而東謂齊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為後世也。今齊、楚、燕、趙、韓、梁六國之遞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適足以強秦而自弱也,非山東之上計也。)



接著,陳軫一針見血的指出山東諸侯「同室操戈」以及「各自為戰」的危險後果:「能夠滅亡山東諸侯的只有強秦。如今六國不但不聯手抗拒強秦,反而互相削弱,到最後必然兩敗俱傷,被秦國吞併,這是臣為山東諸侯擔憂的主要原因。秦國毫不費力,天下諸侯就互相割讓土地給秦國;秦國連柴火都不必用,天下諸侯就自動替秦國烹煮自己,到時候就有上等佳肴等待秦國享用。秦國真是聰明,山東諸侯又是多麼愚魯,但願大王能多多注意!



古代的三皇、五帝、五霸興兵征伐,都是為了剷除無道的暴君,但是現在秦國征伐天下恰好與古代相反,那樣的結果只能是亡國之君死於屈辱,亡國之民死於擄掠。現在韓、魏人民的眼淚還沒有干,只有齊國人民僥倖還沒有慘遭秦國蹂躪,這並不是由於齊國和秦國親善,或者由於韓、魏與秦國交惡,只是由於齊國離秦國遠,韓、魏離秦國近的緣故。現在齊國離災難已經不遠,因為秦國正想要攻打魏國的繹縣和安邑,秦國有了繹縣和安邑之後,再繼續往東沿黃河進兵,如此必然能順著黃河往東攻打齊國,佔領齊國土地一直達到東海之濱,接著更向南進兵,使韓、魏、楚陷於孤立,向北進兵使燕、趙陷於孤立。如此齊國就無計可施了,希望大王慎重考慮。」



(《戰國策-卷八》原文:能危山東者,強秦也。不憂強秦,而遞相罷弱,而兩歸其國於秦,此臣之所認為山東之患。天下為秦相割,秦曾不出力;天下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東之愚耶?願大王之察也。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欲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虜。今韓、梁之目未嘗干,而齊民獨不也,非親齊而韓、梁疏也,齊遠秦而韓、梁近。今齊將近矣!今秦欲攻梁絳、安邑,秦得絳、安邑以東下河,必表裡河而東攻齊,舉齊屬之海,未免而孤楚、韓、梁,北向而孤燕、趙,齊無所出其計矣,願王孰慮之!)



最後,陳軫趁熱打鐵,發動「抵巇」之術,利用強秦這一外部壓力迫使齊國放下與三晉的「新仇舊恨」,言歸於好,以期共御外侮:「現在韓、魏、趙三國已經又聯合在一起,再度成為兄弟之邦,而且相約共同出精兵去保衛魏國的繹縣和安邑,這都是長遠的計劃。齊國如果不趕緊出精兵聯合韓、趙、魏三國,那齊國必將後患無窮。韓、趙、魏三國聯合以後,秦國必然不敢貿然加兵,而是轉過頭往南攻打楚國,楚、秦如果二虎相鬥,韓、趙、魏三國必然趁這個空隙拓展疆域、張大己力,定會以先前齊國不肯支援為由,興師問罪。這就是臣說的齊國必有的大後患,因此齊國應該趕緊出兵聯合韓、趙、魏三國。」



(《戰國策-卷八》原文:今三晉已合矣,復為兄弟約,而出銳師以戍梁絳、安邑,此萬世之計也。齊非急以銳師合三晉,必有后憂。三晉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藥劑師專業介紹。誰、秦構難,三晉怒齊不與己也,必東攻齊。此臣之所謂齊必有大憂,不如急以兵合於三晉。)



齊宣王欣然採納了陳軫的策略,馬上出兵聯合三晉。由是,山東諸侯與秦國形成均勢,互相不敢侵犯長達十多年。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1: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