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同志們」

[複製鏈接]

8625

主題

8815

帖子

7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Rank: 6Rank: 6

積分
7456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ongbing1993 發表於 2019-5-15 03: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同志們」


成千上萬的知識分子奔赴延安,延安張開懷抱,緊緊擁抱了這些滿腔熱情的理想追求者。呈現在這些舊社會的叛逆者眼前的,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新世界。
  
陝甘寧邊區成立了邊區政府交際處,專門負責接待這些初到延安的人。他們先被安排到西北旅社(中共中央招待所)或陝甘寧邊區招待所,免費食宿。然後根據個人情況,或分配單位工作,或進學校學習。
  
延安在當時有30多個學校,包括抗日軍政大學、陝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等,文藝工作者也組成了20多個藝術團體。古老的延安城充滿了生機,版畫、街頭詩、牆報隨處可見,抗日歌聲迴響在每一個山溝里,回蕩在整個延安城中。
  
很多人在延安第一次被人稱呼為「同志」,有的人覺得有些陌生、新奇,更多的人則為這個新稱呼激動不已——從此別人就這樣稱呼自己了,自己也可以這樣稱呼別人了。
  
剛到延安的陳荒煤被安排在魯迅藝術學院。他曾回憶:「我剛到魯藝的第三天,正是舊曆年的晚上,我第一次看見了紅五角星的燈,光輝地照耀著一群歡笑的臉……毛主席站起來,那樣歡喜地親切地向我們說『同志們,今天我們很快樂』的時候,我止不住流淚了。」
  
在延安,衣、食、住都是供給制,雖說條件艱苦,卻也衣食無憂。在所能獲得的物質資料極為有限的環境下,來到延安的文藝工作者們一樣享受著供給制的待遇,而那些已有成就和名望的文化名人,生活方面特別優待,還有數額不等的津貼。
  
1938年3月到達延安的作家徐懋庸當上了抗大的教員,每個月有10元的津貼,同時又在魯藝兼課,另有5元補助。
  
須知那時,八路軍內部師級以上幹部,包括毛澤東在內,每個月的津貼一律才5元。而延安的物價也確實便宜,兩角錢可以買一斤豬肉,一角錢可以買十個雞蛋。所以徐懋庸說:「我是很富的,生活過得很舒服。」
  
關於文化人在延安的吃穿用度,最著名的當屬冼星海吃雞的傳聞。
  
據說,在為《黃河大合唱》譜曲時,冼星海要求「每天吃一隻雞,不然一行也寫不出來」。延安大學中文系教授朱鴻召認為,此說只有孤證,不足為憑,更像是冼星海的一句笑談。即便這個笑談是真的,冼星海譜曲《黃河大合唱》其實只用了6天時間,八個樂章一蹴而就。這部輝煌樂章若真是吃6隻雞就能創作出來,也算得上趣事一件。

不過,因為有了這個傳說,冼星海還是被列為「延安四大怪人」之一。
  
在文藝工作上有天分和成就的人,往往個性鮮明,流露在言行舉止上,就常有率性而為、乖張出位之舉。「延安四大怪人」可以說是其中表現最鮮明的代表。即便是「四大怪人」都包括誰,也有多個不同版本,亦可見當時延安眾多文藝名人的個性張揚。
  
而這些個性張揚的文藝名人,在延安得到了他們最為渴望的平等和自由。延安用寬容開明的胸懷接納了他們。
  
在流傳最廣的「四大怪人」版本中,另外三個是,藝術家塞克長發披肩,言辭尖刻;作家蕭軍狂放不羈,性情暴烈;木刻家馬達沉默寡言,嘴裡總叼著個碩大煙斗。
  
比如塞克,不但留著一頭在延安革命女性那裡都看不到的長發,而且性格倔強孤僻,常有怪誕之語。
  
1938年秋,塞克來到了延安。毛澤東與這位被人們譽為「抗戰吼獅」的劇作家多有交往,相談甚歡。不料,有一次毛澤東派人請塞克去自己的窯洞聊天,塞克卻當場拒絕,理由竟然是「進不得衙門,受不了在哨兵眼皮下走動」。毛澤東聞訊,當即命令警衛員都撤掉,又派人去請,自己則在窯洞前的山坡上遙遙相候。塞克這才赴約。
  
另一個「怪人」蕭軍頭戴狗皮帽,肩背褡褳,拄著木棍,於1938年3月孤身一人到達延安。他是想到五台山去打游擊,此行只是路過。毛澤東很想見見這位聞名遐邇的魯迅弟子,特派辦公廳秘書和培元前去問候。
  
和培元熱情地提出,為蕭軍安排時間見見毛主席。哪承想蕭軍一點不領情:「不見了,他挺忙的,我也只住上一兩個星期就走。」
  
毛澤東對此毫不見怪,反倒是親身來到了招待所,上門拜訪。禮賢下士的態度讓蕭軍大為感動。此後他讀到了毛澤東的《論魯迅》,更覺心有戚戚焉。
  
更令蕭軍意外的是,他應邀參加一次會餐,幾張大桌子擺在陝北公學的操場上。毛澤東、陳雲、李富春、成仿吾等人拉著他坐一桌。沒有凳子,幾個人就站在桌子周圍,一個大陶碗盛著酒,一口一口輪著喝。忽然狂風大作,塵土飛揚,幾個人以黃土下酒,倒也喝得痛快。素有豪俠之氣的蕭軍在延安終於找到了英雄豪情。
毛澤東熱為何持續升溫、經久不衰、日臻醇厚?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不可忽視,這就是毛澤東是有史以來最為廉潔、最為清正、最為公正、最為無私的歷史偉人之一,其偉大人格感天動地,驚神泣鬼,甚至讓他的勁敵都佩服的五體投地,使其歷史地位和影響,隨著時間推移,日久彌新,越來越高,正所謂「公者千古,私者一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3 15: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