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明清四大名鎮之一的朱仙鎮,緣何衰落成了普通鄉鎮?

[複製鏈接]

200

主題

288

帖子

1784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管理

Rank: 4

積分
178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狼牙月 發表於 2019-4-22 09: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明清時期,中國有四大名鎮:江西的景德鎮、廣東的佛山鎮、湖北的漢口鎮、河南的朱仙鎮。現在,景德鎮和佛山鎮都已經成為了地級市,漢口乾脆與武昌合併,成為了湖北省的省會。至於朱仙鎮,現在連一個縣級市都不是,僅僅是開封市祥符區下屬的一個普通鄉鎮。曾經如此輝煌,名列四大名鎮,如今為何會衰敗的如此嚴重?
朱仙鎮是靠什麼成為四大名鎮之一的?
朱仙鎮位於河南省開封市西南,距離開封市區約25公里。面積約92.15平方千米,鎮區人口約2萬。朱仙鎮的得名是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幫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朱亥,這裡曾是朱亥的封地。在朱仙鎮,名將岳飛曾以五百背嵬軍打敗金兵,取得大捷,可惜遭秦檜陷害,被宋高宗趙構一天之內連發十二道金牌召回。
朱仙鎮崛起於北宋時期,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都東京汴梁(開封)。開封迎來一波大發展,人口達到一百五十多萬,是當時世界上唯一一個人口過百萬的城市。作為都城,包括皇帝在內的一百多萬人吃喝拉撒睡,所需要的糧食、物資等問題怎麼解決?
當然是從外地往京師調運了,最便捷成本最低的方式就是水運。開封附近河流不少,但是適合漕運的並不多,當時有汴河、惠民河(蔡河)、金水河、廣濟河(五丈河)被稱為漕運四渠。其中,最主要的是汴河,運力最強,次之就是惠民河。而惠民河流經朱仙鎮,這為朱仙鎮的繁榮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契機。
借著緊鄰都城開封的漕運之利,朱仙鎮開始慢慢地繁榮起來。運糧船、商船絡繹不絕。各路商賈開始雲集朱仙鎮,商鋪林立,商業越來越發達。在明清時期,根據史書記載,朱仙鎮有商鋪700多家。依靠水路的便利條件,朱仙鎮成為了中國四大名鎮之一。
那朱仙鎮又是怎麼衰落的呢?
一、黃河的屢次決堤 漕運之利盡失
元朝定都大都(北京),開封失去了都城的地位,隨著京杭大運河的啟用,朱仙鎮漕運逐漸開始走下坡路。最要命的是黃河的屢次決堤,惠民河也逐漸淤塞。
後來元朝派賈魯治理黃河水患,重新疏浚了惠民河。為紀念賈魯,惠民河改名為賈魯河。明清時期,朱仙鎮隨著賈魯河的再次通航,又開始了新一波的迅猛發展,達到鼎盛。
然而朱仙鎮的命運多舛,從清朝道光年間開始,黃河又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決堤一次,總共有六次(1841年、1843年、1868年、1887年、1889年、1901年),而朱仙鎮就是受災區。
後果也是嚴重的,受災的損失暫且不說,最關鍵的是賈魯河被巨量的河沙嚴重淤塞,已經不能再通航了,漕運之利盡失。而且在1927年的時候,重新挖掘的新賈魯河也不再經過朱仙鎮。這對朱仙鎮來說才是最致命的,因為這是它繁榮的根本。
沒了運河的漕運,僅依靠歷史悠久的木板年畫不足以繼續撐起朱仙鎮的繁榮。明末朱仙鎮最為鼎盛的時候,全鎮人口多達二十萬,如今人口只有那時候的十分之一左右了。
二、開封失去省會地位 近水樓台不再
四大名鎮中,朱仙鎮與其他三鎮不同,其繁榮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開封。從元朝建立行省制度以後,省會就一直設立在開封。當時,開封堪稱中原的第一大城市。
在50年代之前,河南的省會並不是鄭州,而是開封。
在清朝後期的歷史上,黃河多次泛濫,尤其是開封地區。由於黃河的問題,原來的水路運輸線被迫改道。不僅朱仙鎮,包括省會開封,同樣喪失了運輸優勢。在省內的地位,已經被西邊的洛陽超越。
清朝末期,清廷開始修建京漢鐵路。由於各種原因,鐵路從鄭縣經過。這條鐵路成就了鄭州的異軍突起,鐵路運輸迅速取代了水路運輸。隴海線通車之後,鄭州成為了南北交通的樞紐,經濟發展十分迅速。在建國的初期,鄭州已經擁有各種商鋪2000多家。此時的開封卻在逐步衰落,朱仙鎮自然更不必說。
1954年,河南的省會從開封遷往了鄭州,從此,開封喪失了省會的地位。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朱仙鎮的加速衰落自然更不必說。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0: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