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關於詩的隨筆

[複製鏈接]

63

主題

64

帖子

910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vqweqweqwe 發表於 2019-4-8 10: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詩,確實是十分讓人喜愛的文學品種之一,我國最早的一部文學選集,恐怕就是集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公元六世紀的詩歌總匯《詩經》了。直到科學空前昌明、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在稍有文化層次的家庭中,幼稚孩童往往還在蹣跚學步、一字不識的狀態下,便先與李白杜甫的詩歌結上了「文化血緣」;他的長輩就會耐心地教他們唱誦「床前明月光」或「兩隻黃鸝鳴翠柳」之類了。不僅如此,優秀的詩歌會不受民族、國界的限制,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記得1990年的炎炎夏日,筆者一次在開往敦煌的列車包廂中,邂逅兩位暑期到中國旅遊的日本東京都早稻田大學經濟系的一年級學生,19歲的女孩叫玲木真美,文靜秀麗;男孩名北井英宏,21歲。兩位都十分熱愛中國的唐詩宋詞。女孩玲木能結結巴巴地用漢語背誦李白的《哭晁卿》:「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她還能用漢字將這四句詩一字一字地「描繪」在我的筆記本上(因她不能熟練地寫漢字,像一年級小學生似的一筆一劃地描出漢字來)。接著她又「描」出「李清照」「白居易」,要求我在她隨身帶的小本子上寫一首白居易的詩。可見,膾炙人口、流傳廣闊而久遠的詩歌,在人類文化的繼承和交流中,有著多麼不可替代的偉大作用。

  從我國的《詩經》以降,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詩人或能夠廣為流傳的詩歌,無不與時代共命運,與民眾同呼吸。即使是詩人個人情懷的抒發,也強烈地折射著社會共同的哀樂情感。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描述的當然是他個人的遭遇,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卻以更為濃烈的情感和博大胸懷關照到了更多的天下寒士的痛苦。否則,人們也不會對他個人的不幸寄予那麼深沉的同情,那首詩也不至於傳誦得如此久遠。正如別林斯基所說:「任何一個詩人也不由於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侍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

  如今,我們常見到一些詩,「詩人」滿篇總是沉溺於一己之情、私心之愛等所謂「內心感悟」之類,並無多大實際的意義。寫「詩」者一拿起筆便是自我核心、自我宣洩或自我呻吟。整個觀照的是「個人的內心世界」,描寫的是虛幻之景、天外之物,似乎不食人間煙火了,無法引起讀者的共鳴和認可。更有一些趕時髦的「詩」,一行行用文字排列出的句子,真叫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大有「語不蒙人死不休」的架勢。在下總以為凡寫出來的東西,無論是什麼體裁、多麼高超,總還是要讓更多的人看懂、看明白為好。你不想讓人看明白,別人也只好惹不起躲得起,棄之一旁不予理會也就是了。於是,意料中的事情發生了:詩歌遠離了現實生活、讀者,讀者則義無反顧地冷落了詩歌,甚至擯棄了它。於是,詩這種本來高雅而又具有廣闊前景的文學藝術,從內容和表現形式上如此這般地被人為弄得萎縮起來,越來越沒有市場了。而有的人寫得多了或偶爾有若干首變成印刷字體而見諸報刊上,便沾沾自喜甚至自命「知名」或「著名」詩人了。旁觀者看來既滑稽可笑又特可悲。

  五十年前新中國剛成立不久,筆者從北京一家報紙的副刊上偶爾讀到一首詩,短短几句印入腦海兒幾十年再也摳不掉了:「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別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的活」。一共短短28句,讓人領略數十年仍覺其味無窮,時不時地縈繞腦際、默誦在心頭。在這些易讀易記平淡無奇的話語中,蘊含著深邃人生哲理,在輕描淡寫的詠嘆里,細細品來卻是一杯釅釅的濃茶、一鍾甘醇的上等美酒,夠你品嘗一輩子的;不信你試試看:「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簡潔明了的詩句用以觀照世人,觀照生命,是多麼的刻骨銘心!

  這首詩的題目叫《有的人》。寫詩的作者後來主辦了一家刊物。直到今天,不少人尤其是愛寫詩的年輕人以能在該刊物上發表作品為榮,哪怕是在它的角落上刊出一首小詩,也認為是最高規格了。這本刊物叫《詩刊》,創辦並任第一任主編的詩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臧克家老先生。我以為,人一生能寫出如此一首好詩,就無愧於詩人的稱號了。

  何謂詩人?何謂作家?什麼是知名度?寫出詩歌或小說變成了印刷品或成了什麼協會的會員,不一定都能當之無愧地稱之為詩人或作家。當代人誰見過李白、杜甫、普希金?誰見過曹雪芹?但他們卻都是世人皆知的大詩人大作家,具有世界級的知名度。靠什麼?靠的是他們的人品、作品!有人提出了一個量化的標準是很有意思的,這就是你的作品能使10個以上的陌生讀者受到感染、感動且終生不忘,你就堪稱一個詩人或「含金量」不低的作家了。這樣的陌生讀者越多,你的知名度就越高;這樣的作品延續的年代越久遠,其文化價值就越大,這也可以稱之為「社會實踐和歷史的取捨是檢驗文學作品優劣的唯一標準」吧。

  其實,歷史和實踐已經證明,凡經得起歷史的風雨洗刷和時空篩選的詩人、作家及其作品,他們的為人品質中總會有熱切關注社會生活與時代風雲的素質基因,而他們的文學作品總會飽含著對他人對社會對人類,甚至整個地球家園中一切生命的情和愛,至少是分出了一半的精力和心思關注著這些方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13: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