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野狐嶺之戰小議

[複製鏈接]

78

主題

217

帖子

115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野狐嶺之戰在歷史上記敘不詳和混亂,以致對它產生了差異較大的理解,主要有三種:一是《成吉思汗》電視劇中所理解,金兵大軍來進攻,成吉思汗趁敵人立足未穩發動猛攻,一舉打敗對手。二是《蒼狼決戰野狐嶺》動畫紀錄片中所理解,金兵在塞外戰敗後主動後撤到野狐嶺一線防守,阻止蒙古人南下,因為防守戰線太長被成吉思汗一點突破后全線潰敗。三是《中外戰爭全史》中所認為的,野狐嶺不適合大兵團作戰,根本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成吉思汗在這裡打敗的是7000金兵,然後南下到會河堡才是消滅金兵主力的戰鬥所在,以上哪種更合理?先來從地理上分析,野狐嶺在河北省萬全縣與張北縣交界處,是燕山和陰山之間相對低矮的一段東西走向山脈,東西長約40公里,最高處海拔不超過1700米(其北面張北縣海撥1400米左右),其北面就是廣闊草原,南面是低矮的山丘和山間平原, 「南由各溝渠上達其巔,過此雖屬高原,愈趨愈下」。游牧民族從此進入農耕地帶很容易,所以從趙國開始,多個朝代就在上面修築長城,野狐嶺上留下了多道長城的蹤跡。
   從上面的圖中很明顯看出,這一段野狐嶺的北坡相對平緩,金兵並不能如《蒼狼決戰野狐嶺》中所描繪那樣,佔據高高山嶺來防守蒙古大軍。這一段山脈相對平緩的大口子,有10公里寬左右,其中在春墾村南部的地方,考古發現歷史上最早記敘趙國建立的「無窮之門」遺跡,它是在制高點上建立的一個要塞,也是歷史上穿越野狐嶺的要道。雖然多個朝代在這修築長城,但防守效果不能說很好,明朝嘉靖年間蒙古突破這裡打到居庸關就多達數十次。最後明朝與蒙古和談互市,結果在這裡蒙古「擁兵壓境,恃強求市」,甚至「市易未終,遂行搶掠」,明朝不得已改到張家口的「大境門」。這是一條穿越野狐嶺的狹窄容易防守的道路,隨著幾百年時光的發展,原來穿越野狐嶺那條古路逐漸廢棄。   明朝修了長城尚且難於防守,金朝這裡離邊境很遠,根本就沒有修長城。當時如果想守這裡,不僅需要堆上大量兵力,還要搶修大量工事。所以根據這裡的地形完全可以判斷,只有7000金兵防守是不可能的,數公里的寬闊地帶如何防守數以萬計的蒙古大軍?持有此觀點的大約是只看到現在穿越野狐嶺的道路狹窄容易防守,沒有意識到當時穿越野狐嶺地形並非如此。   那麼金朝是在這堆上N萬大軍徹底堵住這個要道嗎?仔細考慮也是不可能的,首先這附近的張北(撫州)城都放棄了,沒有防守工事的野狐嶺怎麼有信心守?後來明朝在附近的大同、宣府屯有以十萬計的重兵,但從來沒跑野狐嶺這個地方修個大城聚集重兵把這口子堵上,原因正是當年修長城的理由「少發則不足。多發遠縣纔至,則胡又去矣。聚而不罷,為費甚大。」大軍要依靠從下面張家口一帶海撥700米的地方往這裡運送補給,長期防守將帶來巨大的後勤壓力,足以壓倒帝國的財政,皇帝不可能允許這種浪費這麼多錢而無所作為的戰略。   決定戰役成敗的「獾兒嘴」攻防戰鬥,據張北縣誌記載是位於野狐嶺北10公里大營灘村的一座山,它是南北走向一直延伸到野狐嶺,如果金兵決心防守,這個南北走向遠離野狐嶺的山嶺怎麼會成為戰役決定的關鍵?所以從地理上分析,金兵並不是在這裡聚集大軍防守。這裡離撫州城很近,金兵跑來這裡明顯有進攻的意味。 既然第一種理解可能性最大,那就可以根據歷史記錄,還原出野狐嶺之戰的前因後果。當年金朝的邊境是在草原上,把長城修到蒙古草原去了(也叫金界壕),還修了南北兩道,其中最北面由原來依附金朝的蒙古汪古部來防守。其實就連成吉思汗原來也是投靠金朝的「蒙奸」,就在十年前還幫助金朝攻打韃靼部,在與乃蠻部作戰時也曾經撤退到金長城後面防守,成吉思汗還曾親自去給金朝交貢品。出於這個關係,也出於對金兵一直以來對蒙古部落輝煌戰績的自信,金衛紹王一開始甚至不相信成吉思汗會反叛,直到成吉思汗集結大軍,進入同樣已經背叛金朝的汪古部地盤,才匆忙準備防守。此時金朝能在草原上集結的兵力應該不會太多,他們在邊境裡面修了烏沙堡烏月營做為據點防守,結果輕易被蒙古大軍攻陷。「烏沙堡之役,不為備,失利。」 「大元前兵奄至,取烏月營」《金史》《獨吉思忠傳》  以沒有準備來解釋烏沙堡烏月營的失利只是個借口,前線金兵這才認識到蒙古大軍今非昔比,他們不僅數量眾多(根據成吉思汗的編製估計總數量接近十萬,雖然分兵攻打其它地方,但主力兵團至少有5、6萬)。而且經過對西夏的戰爭,還有收服高昌這樣的小國,武器裝備作戰技巧也大大提高,能輕易攻擊一般的城牆。本來這樣數目的一隻騎兵部隊在冷兵器時代,在草原上的強大衝擊力和機動性能讓任何對手顫抖,現在還有了攻城能力,那原來能深入草原給蒙古人減丁的金兵,就變成分散防守草原上的據點都無能為力,因為這樣會被蒙古各個擊破,就算集中力量防守一個城池,也會因與外圍聯繫被切斷而困死。  「千家奴,胡沙,自撫州退軍,駐於宣平」。《金史》《衛紹王傳》:在此情況下金兵主帥完顏承裕主動放棄草原上的城池,收縮兵力回河川平原的宣平,實乃明智之舉,這裡才有資源修築更高大堅固城牆和儲存大量糧草。順便說一下這個完顏承裕並非無能之輩,他曾經帶兵在對南宋的戰爭中獲勝。  但曾經的霸主金帝國不會知道它後來的命運,不可能忍受如此失敗的恥辱,肯定要集結大軍反擊,抽調各地的精銳部隊,組成強大的機動作戰兵團,企圖一勞永逸地解決掉敢於來挑戰的蒙古人。「六年辛未……敗金將定薛於野狐嶺」「帝破昌、桓、撫等州。金將紇石烈九斤等率兵三十萬來援,帝與戰於獾兒嘴,大敗之。」 《元史》《太祖記》,需要說明的是金史中基本沒有金兵組織兵力反撲,與蒙軍大戰於野狐嶺的記錄,原因後面再分析。  這個金兵的機動兵團有多少人?歷史記載中往往誇大數量,但我想金兵也不傻,肯定至少要集結十萬以上大軍、比蒙古人多才敢出戰。400年後薩爾滸之戰,明朝也是從各地抽調精銳,集結的各種兵力加起來有約11萬,也號稱40萬。參考這個金朝能集中起來的兵力,估計也有十幾萬。  完顏承裕帶領這批精銳要去攻擊在撫州的蒙古主力部隊,十幾萬大軍決非能同時翻越野狐嶺,必定會指派一員猛將做前鋒,帶領有力的先頭部隊做前鋒,到野狐嶺北面站穩陣腳,大軍才能隨後通過。這員猛將,大約就是蒙古方面記錄中出現的「完顏九斤」、「定薛」、「紇石烈九斤」,因其是臨時指定且後來全軍覆沒,金朝方面對此沒有記錄,已經無法考證到底為何人。同樣前鋒兵團因為逃掉的很少,在後面的有幸逃掉的也不知道前面發生了什麼事。  也許是有叛變的契丹人透露了金兵的行動機密,成吉思汗抓住金兵尚未全部通過野狐嶺的時機發動猛攻,這與「半渡而擊」是同一個道理。金兵的前鋒兵團,也已經離開野狐嶺北上,為後面的部隊讓出位置,見蒙古大軍攻來,就依託「獾兒嘴」山勢布陣,其中心指揮部也大約在這附近。木華黎帶領精銳敢死隊攻下「獾兒嘴」, 金兵的前鋒兵團遂崩潰,這是戰役成敗的決定之處,也被歷史所銘記。「金兵號四十萬,陣野狐嶺北。」 「木華黎曰:『彼眾我寡,弗致死力戰,未易破也。』率敢死士,策馬橫戈,大呼陷陣。」 (《元史》《木華黎傳》)  所謂兵敗如山倒,完顏承裕親自指揮的金兵後續部隊有的剛上了野狐嶺,有的還在爬山中,還沒擺好戰鬥陣形,就被敗軍和追來的蒙古大軍衝下野狐嶺,完顏承裕根本無法控制住分散在各河穀道路的軍隊組織起抵抗,面對蒙軍居高臨下的追擊只能掉頭向南逃跑,回到宣平面對混亂的敗局也完全喪失了抵抗的信心,只想帶著殘兵跑回宣德這個大城市防守。但成吉思汗不會給他跑到堅固大城市防守的機會,完顏承裕在退到會河堡這個小城堡被包圍終於全軍覆沒。「帝麾諸軍並進,大敗金兵,追至澮河,殭屍百里。」 (《元史》《木華黎傳》)  此戰金朝不僅精銳的機動兵團全滅,各城市也因為精銳部隊被抽走而防守力大打折扣,中原只能被蒙古軍隊肆意蹂躪。金軍本來還是有戰鬥力的,人數也佔優,本不至於如此慘敗,究其原因主要在於不能「知己知彼」,這個簡單的成語包含了深奧的道理。金兵前期不知蒙軍攻城能力,分散防守草原據點被各個擊破,後期又盲目相信自己精銳的野戰能力,想集結大軍后和蒙軍打野戰。野狐嶺大戰時其前軍少說也有4、5萬,如果對蒙軍戰力估計得當,布陣時加強對中心防守,不至於被蒙軍強突指揮部一舉擊潰,堅持的時間越長,越多後續部隊翻過野狐嶺加入戰場,形勢就會出現變化,不會輕易全軍覆沒。

v2-89d8aa46836511d24d704754cbe51192_hd.jpg (86.22 KB, 下載次數: 5)

v2-89d8aa46836511d24d704754cbe51192_hd.jpg

78

主題

217

帖子

115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4
沙發
 樓主| 秋高馬肥 發表於 2019-1-15 10:41 | 只看該作者
屍橫遍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23: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