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堅持終身學習的劉少奇

[複製鏈接]

23

主題

23

帖子

17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7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含山含水 發表於 2018-11-22 16: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劉少奇之所以能夠從一個農民家庭出生的湖湘學子,成長為在理論和實踐上均有卓越貢獻的偉人,很大程度上源於他高遠的學習志向和一生秉持的「學習、學習、再學習」精神。高遠的學習志向,決定了他學習不是為了單純的學理研究或是取得一紙文憑、謀個好職位,而是「以天下為己任」,探尋救國救民的真理。「學習、學習、再學習」的精神,使他不停地鑽研和思考,不斷地獲得新知和智慧,因此也就比別人站得更高些,看得也更遠些,最終成為卓越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

聰明的「小書櫃」

1898年11月24日,劉少奇出生於湖南省寧鄉縣花明樓炭子沖一個農民家庭。劉家祖輩即以「老成持重、耕讀傳家」著稱,劉少奇的父親劉壽生是受過一定教育的農民,讀書明理,為人忠厚,希望子女讀書受教育。1906年,剛滿八歲的劉少奇,被父親送到離炭子沖不遠的柘木衝上私塾,照例是先讀《三字經》《千字文》,接著讀《論語》等;1907年,又換到了羅家塘私塾,讀了《大學》《中庸》等儒學經典;1908年,轉到月塘灣上私塾,讀《詩經》等;1909年,又到離炭子沖十公里的粉鋪子洪家大屋讀書;1910年,轉到紅米衝上私塾;1911年,在堂姐家寄讀,學《左傳》等。為克服學費等困難,從8歲到13歲,劉少奇像走馬燈一樣不停變換私塾讀書,差不多一年換一個地方。年少的劉少奇,舉止沉穩、專心好學,學習成績總是名列第一,深得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劉少奇的私塾同學李桂生曾回憶道:「劉九記憶強、理解快,老師點的功課,布置的作業,他總是完成得很好,單字認得多,考試排第一。他讀書很專心,不喜歡別人打擾他。最重要的是他勤于思考,善於思考。」

在劉少奇學習的眾多私塾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洪家大屋私塾。洪家是科舉出身,數代為官,為了教育子女,請來的塾師是上過師範學校的楊毓群。洪家女子不纏足,可以同男子一起上學,這給劉少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讓他感到新鮮的是,楊先生不像別的教書先生那樣只讓學生呆板地背誦「四書五經」,而是教授國文、算術、自然地理等常識課程,而且經常給學生講一些寓言故事、奇聞軼事,劉少奇感到十分有趣。尤其令劉少奇興奮的是,洪家大屋藏了很多書,雖然大部分是古書,但也有《世說新語》《古今傳奇》《西遊記》等「雜書」,在家裡父親是禁止他看這些書的,在這兒卻可以不受限制地閱讀。但是,劉少奇的父親卻對洪家大屋的教學方式和內容很不滿意,當他得知這位楊先生不好好教「四書五經」,而是給孩子們講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之類的寓言時,很是反感,決定讓兒子轉學。

離開洪家大屋后,私塾枯燥單調的學習內容已不能滿足劉少奇的求知慾望,而塾師陳舊的思想、呆板的教學方式也使他感到厭煩,他毅然從私塾退學,決定自學,於是他開始到處借書來讀,成為遠近聞名的「讀書狂」。劉少奇最常去的地方是與他家僅有一山之隔的首子沖——同學周祖三的家。周祖三的父親周瑞仙是中國同盟會會員,曾在日本弘文書院留學,回國后在長沙、廈門等地教書辦學,是位思想傾向進步的知識分子。周家的書齋中有很多報刊書籍,既有數學、物理、化學、博物等教科書,又有當時流行的報紙、雜誌、政治讀物和一些新小說、新劇本。劉少奇發現后,如獲至寶,經常到周家看書,有時將書上內容還抄寫在讀書手冊上。周家大人見劉少奇勤奮好學,很樂意他來家裡和周祖三共同讀書學習,這為劉少奇讀書提供了很大便利。他經常一頭扎進周家書房,一坐就是半天,如饑似渴地閱讀各種書籍,甚至有一次,在一個寒冷的冬天,看書入迷的劉少奇都沒發覺被炭火烤著的棉鞋,周家因此風趣地叫他「小書櫃」。因為劉少奇排行第九,又好讀書,從此同學和鄉人送他一個雅號,叫「劉九書櫃」。正是這幾年的苦讀,使得劉少奇眼界大開,看到了一個繽紛的世界。雖身處偏遠山區,但他對中國和外國的大事有所了解,對一些新知識也略知一二,並且從小養成了喜讀書、勤思考的學習習慣。

當劉少奇在家一心苦讀之時,辛亥革命爆發了。國家和社會前所未有的變革,像層層漣漪傳導和波及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使得青年劉少奇也深受震動。1912年,在湖南新軍從軍的二哥劉雲庭帶回一本介紹辛亥革命始末的小冊子,劉少奇讀後深受啟發。在他再三堅持下,姐姐幫他剪掉了頭上的辮子,以示對辛亥革命的擁護和對清政府的反對。

風起雲湧的革命、急劇變動的社會,使劉少奇對封閉的農家生活、單調的私塾教育越來越不滿,他決心到外面的世界,投入時代的洪流之中。在徵得家人同意后,1913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寧鄉縣第一高等小學,亦稱玉潭學校,編入第十一班。玉潭學校的教學內容以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為主,學校教員中留學生、同盟會會員居多,思想進步,學校風氣民主、開放。從傳統私塾進入到新式的「洋學堂」,劉少奇眼界開闊了許多,對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條件,他格外珍惜,讀書也十分刻苦。在三年的學習中,劉少奇學習了國文、史地、數學、物理、修身、體育、音樂、圖畫等課程,對數學、史地、國文尤感興趣,考試成績常得第一。他不偏科,愛好廣泛,經常參加足球、籃球、武術等體育活動,閑暇時還喜歡吹笛子、拉二胡。玉潭學校訂有來自上海等大城市的《申報》《大公報》《新聞報》等報紙,劉少奇一有空就悉心閱讀。在玉潭中學讀書期間,對劉少奇影響很大的一件事是他積極參加聲討袁世凱的行動。1915年5月,在得知袁世凱接受日本提出的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后,玉潭學校的師生們舉行了罷課遊行,劉少奇和幾個同學胸前掛著「毋忘國恥」的牌子,手持「內除國賊,外抗強權」的小旗,走在遊行隊伍的最前面。這是劉少奇第一次投身到愛國的群眾性運動之中,打破了他的平靜讀書生活,啟發了他的思考。

1916年夏,劉少奇以第一名的成績從玉潭學校畢業,隨後考入駐省寧鄉中學,入學后他直接「跳級進入二年級二期五班學習」,「在落下一年多的功課中,數理化課程尤其困難,但劉少奇經過半年努力,到期末考試時,各科成績在全班均名列前茅」。1916年秋,受武力救國思想的影響,劉少奇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湖南督軍譚延闓在長沙開辦的陸軍講武堂,以實現自己投筆從戎、以武報國的理想。1917年3月,陸軍講武堂正式開學,劉少奇立即結束了在駐省寧鄉中學的學業,前去報到入學。長沙陸軍講武堂學制是一年半,前半年主要是補習幾何、代數、地理、物理、化學等文化課程,接著再學軍事課程。孰料世事多變,軍事課程剛學習一月余,護法戰爭爆發,講武堂被戰火燒毀,留下一片斷壁殘垣。不久,皖系軍閥張敬堯做了湖南督軍,解散了講武堂。劉少奇也只得離開長沙,回到炭子沖老家。

遠赴他鄉取「真經」

從長沙回到炭子沖的一年裡,劉少奇複習和自學了中學的全部課程和一部分大學課程,準備報考大學。此外,他還閱讀了《御批增補袁了凡綱鑒》和《御撰資治通鑒綱目》等歷史書籍。同時,他還起早貪黑地向人學習武術拳腳,鍛煉身體,做好闖天下的準備。經過一年的「蟄伏」,1919年夏,劉少奇邀集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來到北京。此時的北京正經歷著五四運動革命風暴的洗禮,許多著名思想家、政治活動家和追求真理的人士雲集於此,各種新思想、新知識和新觀點競相傳播,相互之間還開展著熱烈的辯論,這一切使劉少奇受到很大的震撼。他後來回憶這段經歷時說:「當時是暑假,天津的學生也有不少到了北京,曾在天安門舉行很大的示威,並在天安門露宿了幾天,街上的群眾運動從這次示威后,即不多見。但從此開展了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大的新文化運動,這是五四運動最大的直接結果。」

到北京后,劉少奇決定留下讀大學。經過選擇,他報名參加了幾所大學和軍事院校的招生考試。不久,劉少奇接到了北京大學和陸軍獸醫學校的錄取通知書。他一打聽,得知北京大學的學制長且學費貴,超出了承受能力,而軍事學院的獸醫學,他又著實不感興趣,猶豫再三,劉少奇最後不得不「放棄在北京上大學的計劃」。恰在此時,他了解到北京華法教育會正在組織青年赴法國勤工儉學,於是經人介紹,劉少奇進入保定育德中學附設的留法高等工藝預備班學習,為出國做準備。

1919年9月,劉少奇進入留法預備班第三期學習。保定育德中學是一所頗具聲望的私立學校,該校曾經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時的秘密活動場所,有著革命傳統。學校里民主氛圍濃郁,學校教師對待新事物持開放態度,《新青年》《每周評論》等進步刊物,學生可以隨便翻閱。學校圖書館中,還有不少介紹俄國十月革命和布爾什維克黨情況的書籍報刊,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劉少奇就是在此讀到的。這一切,都對劉少奇影響很大,特別是在紛至沓來的各種主義和思潮的衝擊下,他的思想越來越進步,視野也越來越開闊。1958年5月30日,劉少奇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回憶起這段學習經歷時說:「我青年時在保定育德中學上過一年半工半讀,有一個技師、兩個技術工人教我們。作坊就是三個小房子,一個五馬力的發動機,三部車床。我們一班六十個人,上午上四小時課,下午做四小時工,書也讀了,身體也好了,還能賺錢。現在清華大學的劉仙洲副校長,那個時候教我們機械學。一年的半工半讀,我們就學了打鐵、翻砂、鉗工、車床工、模樣,五樣都學了,還學了一門法文,準備到法國勤工儉學。」

1920年6月,劉少奇從保定育德中學留法預備班順利畢業。此時,由於法國當局開始阻止中國學生入境,華法教育會遂停辦學生的赴法手續,劉少奇的赴法願望落空,只得返回長沙。這時,長沙《大公報》的一則赴俄消息,使他興奮不已。消息稱:湖南成立了「俄羅斯研究會」,「本會會務:一、研究所得后,發行俄羅斯叢刊;二、派人赴俄實地考察;三、提倡留俄勤工儉學」。對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劉少奇很嚮往,於是他當即決定改赴法為赴俄,到列寧的故鄉去,尋求真理。長沙的「俄羅斯研究會」是熱心傳播馬克思主義、培養先進青年的革命團體,實際組織者是毛澤東、何叔衡等人,之後他們又組建了社會主義青年團,聚集了一大批有志青年。劉少奇進入「俄羅斯研究會」不久,就申請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準備赴俄勤工儉學。他後來在談到這一時期的思想轉變時說道:「在共產黨產生以前,馬克思也傳到中國來,我就是在1920年看到了那樣的小冊子。從前聽說過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後來看到無政府主義的小冊子,又看到馬克思主義的小冊子。此外,還有一個最大的事情,就是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這個革命把全世界想要革命但又沒有找到出路的人都驚醒了。特別是在中國,我們那時感受到了亡國滅種的危險,但又不曉得朝哪裡跑,這一下就有辦法了。」

1920年冬,劉少奇來到上海外國語學社學習俄語,為赴俄做準備。上海外國語社是以陳獨秀為首的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成立的,具體負責人是維經斯基和楊明齋,其主要目的是輸送進步青年赴俄學習,為中國革命積蓄骨幹力量。學社的學員經常保持在三四十人,許多學生擠在一棟樓里過集體生活,和劉少奇同期在此學習的還有任弼時、蕭勁光、羅亦農等人。學員主要是學習俄文,同時還學習馬列主義基本知識。除了正常的學習外,劉少奇還參加陳獨秀髮起的上海工讀互助組和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的活動。與劉少奇同在學社學習的蕭勁光後來如此回憶這段生活:「少奇同志當時一心撲在學習和工作上。上午他和我們一起學俄文,下午又一起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有時在一起刻鋼板、印傳單;有時到工廠聯絡,作些宣傳工作;有時做工。遇有紀念日,就參加遊行,在前面舉旗杆的多是我們這些人。我們除學習俄文外,每星期天還學習馬列主義,主要是請人來演講。我記得常來講課的是復旦大學的教授陳望道,他主要講他翻譯的《共產黨宣言》。這是我們看到的第一本馬列書籍,書的封面上印有馬克思的大鬍子像。少奇同志幾乎沒有個人愛好,從不閑聊天,也不隨便上街。我們不住在一起,但看見他的時候,多是在學習俄文、閱讀《共產黨宣言》、思考著中國革命問題。」劉少奇在上海外國語學社的學習只有不到半年時間,但卻堅定了他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2: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