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陳先發:醒著的人

[複製鏈接]

6

主題

9

帖子

74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lt_pingan 發表於 2018-11-21 16: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日前,第七屆魯迅文學獎頒獎,安徽詩人陳先發憑藉詩集《九章》獲獎,終結了安徽持續22年的魯獎零紀錄。
對於獲獎,陳先發在接受《安徽畫報》記者採訪時說,一個作家、一個詩人,對榮譽應該保持足夠的警惕和醒察。「寫作需要一顆強悍之心,這顆心不能為獎項、榮辱這些外在的力量所扭曲,所撼動。」
為什麼寫作?每個寫作者的答案不一樣。陳先發的答案是——
寫作的理想,是要把真正獨特的個人生存經驗、對時代變遷的敏銳感懷,以創造性的語言方式交由別人、交由後人去深切感知。這既是在喚醒自己,也是在觸碰無窮的他者之心。每個寫作者都渴望寫下不朽的文字,我也不例外。
警醒、醒察、詩乃喚醒……他始終醒著,在中國詩歌的廣袤大地上獨自前行。

  談 魯 獎

「獎項、社會性鼓勵對個人是一種動力。可以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來觀察。安徽自古才俊如累江之鯽,在當今,蓬勃而富有生機的各類社會實踐、基層生活樣本,更是豐沛的寫作資源,如果沒有更多作品脫穎而出,那真是辱沒了這塊土地啊。現有的文化皖軍隊伍,藏龍卧虎,我率先拿了個獎,不過是運氣好點,但願後來者踴躍而上,有更多收穫。我很有信心安徽文學和文化領域能出現一種佳作迭出、百舸爭流的新氣象。也藉此向安徽省委宣傳部、安徽省文聯、安徽省作協的領導和朋友們表達謝意,向連日來發來信息的所有朋友們表達謝意。」


陳先發近照

  談《九章》

「九章這種體例,是我寫作的一個嘗試。九首短詩為一個整體,猶如一棵樹的九根枝椏,同根而活,又各自搖曳生姿——當然這是我的願望——九首之間內在氣息上相互融通、主旨與結構上呼應連接、語調語速上時馳時緩,構成一個有共同呼吸的整體。有沒有這樣的效果,我不能自判。這些九章,有的承襲了古漢詩的行吟主題,寫山水行旅,如《敬亭假託兼懷謝眺九章》《入洞庭九章》等。有的則完全是一己之沉思,是個人日常的、複雜的內心運動形成的光和影,如《不可說九章》《黃鐘入室九章》等等。這種體例的成敗,也只能交由他人和後人評判,我說什麼都是無效的。」


陳先發代表作

談 安 徽  

「我對安徽懷有一種有些朋友覺得不可理喻的深刻情感,曾有多次到外省市工作的機會,毫不猶疑地就放棄了。無論是做記者工作的調查研究,還是做一個詩人,似乎只有在安徽大地上漫遊,具體而深深融入這裡的一切,才覺得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踏實,有一種身心俱在的好狀態。這裡的一草一木,自然的生態和人的生態,對我的滋養和教育,就是我每一個字的源頭,而且這種教育從未中斷,哪怕我已經活到了這個年紀。朋友們關注我的詩歌,其實我還寫過一部長篇小說《拉魂腔》,安徽的風物,安徽人特有的精神氣質,在那本書中有浸入更深的表達。」

  談 故 鄉  

1967年農曆10月,陳先發出生在安徽桐城孔城鎮,一個叫「埂頭」的小圩子。
「我老家是桐城的孔城鎮,我也寫過許多文字,比如長詩《姚鼐》,是向家鄉先賢的致敬之作。《九章》也一樣,每一個字都是從我個人或時代生活的記憶中醒過來的。這種記憶有時是迫切的、焦慮的,有時是松馳的、美妙的,不管在哪一種情緒中,從整體上觀察,個人寫作,毫無例外地都既是一己的心靈史,也是一部壓縮的社會史。
「我的寫作,能追溯出生活與生存的軌跡。比如,在合肥琥珀山莊的黑池壩邊上,住了多年,我的隨筆集就叫《黑池壩筆記》。是我晚間繞著湖水散步時,信手所記的碎片,四年前出了第一卷。雖然現在早已搬離了黑池壩,但這書名我很愛惜,其實愛惜的是記憶本身——爭取兩年內出版第二卷和第三卷兩冊。」


陳先發的家鄉,桐城孔城鎮

  談青年成長   

今年10月,陳先發在他的母校復旦大學開學典禮上發表演講,對年輕人寄語,「不做空心人」。
「教育的根本要義是什麼,今天在場的老師們遠比我有權威來作出闡釋。我對它有九個字的個人解讀,叫:『有所學,有所成,有所愛』。同學們根據個人興趣、能力結構和社會需求,選定了自己的專業,這是有所學。最終,在一些專門領域形成獨到見解,有了貢獻,成就了更好的自己,甚至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這是有所成。這一步,在大師林立、治學傳統根深蒂固的復旦,也是能做到的。」
「最困難也最要緊的是,要『有所愛』。一個人,對求知、求真理沒有非同一般的執著,沒有一種內心的灼熱,沒有百折不撓的堅忍,自然匹配不了一個愛字。沒有固守社會良知正義、突破一己局限的家國情懷,自然也難以體察到這個境界。有所愛,意味著獻身精神、一種信仰;意味著可能需要放棄很多,也需要有深刻的自省能力時時喚醒自己。」
「這一定是個長期的、艱苦的錘鍊過程。在今天世界上,一些大學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她的校園裡,有更多的學生懂得:要把求知、求學上的懷疑精神,與對生命價值的確認和信仰的形成融為一體。把對科學的『冷眼』觀察、冷靜探索,與做人做事的古道熱腸融為一體。把探求真理的堅韌不拔,與生活中憐小憐弱、恤殘恤孤的生命柔情融為一體。只有這樣一顆『有所愛』的心,才不會空掉。我們才不致淪為一個『空心人』。」
「在這裡,我還要把英國小說家毛姆在名作《月亮與六便士》的兩段話,送給同學們。一句話是:『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月亮』。這句話的意思是,人要剋制對唾手可得的實際利益的誘惑,要有一種超越性的、更寬闊的眼界。有時候,抬頭看月亮,是多麼奢侈的一件事啊,因為利益的羈絆,不是那麼容易破掉的,尤其是生活在承受重負之時。另一句話是:『我用盡了畢生的力氣,只是抵達了生活的平凡』。這句話中包含的力量,正好與前一句形成互補。平凡,是每個人都想著要去突破的。但平凡的真味、深味,又恰恰是在人生絢爛至極、歸於平淡之後。人光有超越的一面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從平凡中汲取智慧的能力,也要有一種自知平凡的謙卑。」


陳先發在復旦大學新生開學典禮上發言

陳先發在第十五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頒獎典禮上

  談 童 年  

陳先發小時候的讀書生活非常有趣。他母親倪桂芳,生於鎮上的一個「鞭炮世家」,幾代人靠做鞭炮討生活。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陳先發家與鄰居也合作開過一個製作鞭炮的小作坊。那一階段正當「文革」,城市裡被清除的各種書籍,以廢物的名義作為鞭炮的原料紙,運達孔城鎮的大小作坊。「這些作坊里,廢書堆得跟小山似的」,什麼樣的怪書都有,從豎排版線裝的繪圖本《水滸傳》《七俠五義》,到《紅樓夢》《唐詩選》,李義山的書,魯迅的書,陳獨秀的書,都讀過,甚至還在一些書中讀到過泰戈爾的詩。許多書的邊沿上,有人作了密密麻麻的、稀奇古怪的批註。可惜的是,看這些書,是囫圇吞棗式的,因為「做鞭炮」的速度非常快,沒幾天,這些舊書就會被切割,包進硫磺和黃土,然後在空中炸成紛紛揚揚的碎片。

  談記者生涯   

自1991年底到1998年這段時間,是一種「陳先髮式」沸騰的記者生活。他跑遍了全國17個省偏遠地區和城市,調查糧食問題,完成了「失地農民生存實錄」;令人欣慰的是,他的一些調查報告使國家相關政策進行了調整,有的甚至推動了《憲法修正案》的內容。年僅30歲,陳先發就被破格晉陞為教授級高級記者,當時,他是新中國成立后獲得該職稱的最年輕者之一。這段日子,陳先發幾乎是「刻意地」偏離詩壇,對於這段生活,他說:「那些年我到處採訪,事實上是沉溺在別人的事件中,別人的日常狀態中。他們的痛苦,他們的世俗,對我而言,即是一種可觸可摸的烏托邦。一種進入了,但始終感覺到——是同時在遠離著的一種東西。很難說它對我的詩歌創作有什麼影響,或許根本上,它就是沒有意義的。但我也找到過處理它們的一個方式,那就是寫出了長篇小說《拉魂腔》。至今,我沒有能力用詩歌體裁去消解它們」。

部分文字援引自何冰凌《作為日常生活的烏托邦——詩人陳先發評傳》




陳先發簡介:1967年農曆10月生於安徽桐城。1989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主要著作有:詩集《前世》(2005年)、《寫碑之心》(2011年首版,2017年再版)、《養鶴問題》(2015年台灣地區版、2017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英文版)、《裂隙與巨眼》(2016年)、《九章》(2017年中文版、2018年中英文對照版)、長篇小說《拉魂腔》(2006年)、隨筆集《黑池壩筆記》(2014年)等十餘部。
他曾獲得魯迅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十月詩歌獎、中國桂冠詩歌獎、詩刊年度獎暨陳子昂詩歌獎等數十種。2015年與北島等十詩人一起獲得中華書局等單位聯合評選的「百年新詩貢獻獎」。作品被譯成英、法、俄、西班牙、希臘等多種文字傳播。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2: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