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 比特幣十年 | 幣圈十年歷史中的四次爭論

[複製鏈接]

215

主題

220

帖子

1381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pual1990 發表於 2018-11-1 15: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小蔥APP訊,作者:靳倩倩,轉載請註明出處。

比特幣長達十年的發展史,其實也是一部漫長的「撕逼」史。

無論是此前轟動一時的幣圈C位神仙戰,還是近期末日博士在國會上舌戰群儒的論戰,亦或是長達10年之久的貨幣之爭,都成為了無數看客和加密貨幣愛好者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今天, 本著「同咖位之間叫撕逼,不同咖位之間叫碰瓷」的原則,小蔥給特意給大家梳理了幣圈十年來一些著名的撕逼事件,堪稱「幣圈撕逼界的里程碑」。

他們之中,有技術層面的,有理論高度的,有肆意炒作的,也有有事沒事就想撕著玩玩的......

但不管怎樣,請大家記住,理越辨越明,永遠不要低估任何一種形式的撕逼可能對未來造成的影響。

末日博士VS 比特幣隊長:國會聽證會上演「撕逼大戰」
這應該是近段時間以來關於比特幣最大的論戰,雙方都鬧到美國國會聽證會上去了。

Nouriel Roubini,綽號「末日博士」,著名經濟學家,曾因成功預測2008年經濟危機而聞名,也是比特幣堅定的反對者;Peter Van Valkenburgh,美國貨幣中心研究主任,在這場論戰中,被媒體稱為「比特幣隊長」。

早在聽證會開始之前,就有媒體報道,10月11日,二人將在聽證會上,從正反雙方的角度出發,探討加密貨幣和區塊鏈的生態系統。

不過,後期證明,這壓根不是探討,末日博士成功把這場辯論變成了自己的個人秀。不僅舌戰群儒,曆數加密貨幣的七宗罪:

加密貨幣是所有騙局之母;

區塊鏈是被過度炒作的技術,還不如一個優化版的資料庫;

比特幣的唯一應用就是非法活動,例如毒品交易、避稅、躲避資本管制以及洗錢;

比特幣市場上存在大量的市場操縱行為;

交易成本太高,資源濫用和浪費嚴重;

加密貨幣沒有安全保障,去中心化只存在於神話中;

區塊鏈網路不是互聯網,將來也不會成為互聯網,發展至今沒有殺手級應用。

而且還在聽證會上「大放厥詞」,成功把「垃圾貨幣(shitcoin)」這種辭彙帶進國會,而且還直言:「ICO讓我們重回石器時代,比特幣是『恐龍』,比Excel電子表格還糟糕......"

不得不說,在美國國會議員集體目光注視下,末日博士的戰鬥力真不是一般的強。

面對末日博士的強攻, Peter Van Valkenburgh似乎顯得有點招架不住,只是簡單表達了鼓勵創新的觀點。

區塊鏈還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它是我們的希望,就像90年代的互聯網一樣,我們需要鼓勵創新的政策來確保這些創新在美國自由發展,從而保護所有美國人的利益和安全。

聽證會時間有限,據說在結束后,末日博士又在推特上繼續發文狂懟加密貨幣,看樣子,勢要將撕逼進行到底。

李笑來VS陳偉星:幣圈大佬互懟到天明
就在末日博士和比特幣隊長酣戰之時,國內幣圈撕逼第一案也在杭州互聯網法院開庭質證。而此前,雙方已經分別以「利用互聯網侵害名譽權」的名義展開互告。



可見,撕逼這件事,不分國籍,不分地域。

在這次庭審案件中,李笑來為原告,陳偉星為被告。據說,當時,無論是加密貨幣的愛好者們,還是一些吃瓜群眾,大家都搬來了小板凳, 靜靜等著看戲。

可當時李笑來、陳偉星均未露面,只是雙方代理人連線。庭審中,雙方代理人多輪線上舉證、辯駁,李笑來方不同意調解。最終,該案庭審員宣布:因案件社會影響較大,擇日宣判,具體時間待定。

眾所周知,陳偉星和李笑來的恩怨由來已久。

早在今年3月份,陳偉星就在微信群中懟過李笑來一次,稱其割韭菜手段太噁心,並暗諷李笑來等人在ICO發幣過程中收「站台費」、募資「分成費」、上幣「服務費」等行為。

二人從結下樑子到進行人身攻擊,不到3個月時間。

6月8日,陳偉星在朋友圈中發表了一則長文,直呼李笑來為「偽首富」,同時還爆聊李笑來在EOS項目中有黑幕,甚至拿公開募集的比特幣去區塊鏈賭場。

緊接著,李笑來公開回應陳偉星,暗指他之前的說法是謠言。並稱,「你拿不出證據,就是誹謗。」



隨後,耿直boy陳偉星又放大招,還配上了"首騙的'財富自由之路'"結構圖,從李笑來經營的法幣部分、數字幣部分等等"詳解"其不合規操作。而此時的李笑來則一改往日消極態度,轉而以長文形式主動出擊。

這波口水戰一直延續到7月份。

7月3日,一份錄音橫空出世,迅速在互聯網上流傳。在這份長達52分鐘的錄音中,李笑來懟遍大半個幣圈大佬,曝光了幣圈的種種"潛規則"。

這個時候,陳偉星又發起攻擊,稱李笑來在某城市百億基金項目中偽造出"政府基金"公眾印象,欺騙創業者和散戶。據了解,該基金為雄岸基金。

隨著錄音門曝光和陳偉星指責等影響,李笑來隨後宣布,辭去雄岸基金管理合伙人職務。但這個時候,李笑來也打響了全面反擊的信號槍。

隨後,李笑來連發三段錄音,爆出「陳偉星簽過許多份假合同,從銀行騙錢」。此時的陳偉星則表示無心戀戰,稱李笑來多次偽造、拼湊、編輯錄音來誹謗他人,毫無人格底線,將會移交法院處理,不再和他口舌之爭。

9月30日,李笑來發文稱考慮轉行。至此,事情告一段落。

技術之爭:硬分叉還是軟分叉?
2013 年後半年,比特幣價格直線飆升,用戶體量越來越大,比特幣網路擁堵交易費用上升的問題逐漸湧現出來。比特幣演算法擴容問題亟待解決。

這個時候,有人形象的把所謂的老演算法和新演算法比喻成老火車和新火車。

老演算法承載了一代人夢想。可一個區塊鏈10分鐘只能打包1M的交易量,好比一節車廂只能坐10個人,可有100個人要進,沒辦法,只能價高者得。所以,在名額有限的前提下,想參與進去交易只能交高額手續費。

新演算法預示著技術的革新。一個區塊鏈10分鐘可以打包2M的交易量,相當於把車廂容量擴大了一倍。但很遺憾,新火車的運行無法按照既定的軌道行駛。

為了擴容,人們開始想辦法。當時,市面上主要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擴容方式---硬分叉和軟分叉。

硬分叉,是指當比特幣代碼發生改變后,舊節點拒絕接受由新節點創造的區塊。軟分叉是指舊的節點並不會意識到比特幣代碼發生改變,並繼續接受由新節點創造的區塊。



(圖片來源於OKcoin幣行)

簡單來說,硬分叉會產生新的幣種,而且可能不止一種新的幣種,未來會使得比特幣所存在的區塊鏈形成競爭關係,進而可能導致價格波動較大。而軟分叉治標不治本,只能保持數年內網路的通暢,未來還需要不斷擴容,對系統穩定性有影響,兩者都有利有弊。

所以,當時,關於硬分叉還是軟分叉的問題,社區內曾吵得不可開交。

「我認為這僅僅是大家看待事務的輕重緩急的分歧以及對這些事的風險收益評估不同而已。」比特幣基金會的首席科學家Gavin Andresen曾多次回答關於擴容爭議的疑問。

此外他還表示,「只有讓大眾親自去嘗試一件事物才是驗證一件事物能不能成功的最好方式。也許很多事物會失敗,不過只要有一部分能成功,那就不是問題。」

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關於比特幣分叉的話題都很流行。



(圖片來源於OKcoin幣行)

直到2017年8月1日,比特幣現金(Bitcoin Cash/BCash)成為了比特幣區塊鏈第一個硬分叉。之後,比特幣分叉就開始變得「一發而不可收拾」。但大多數比特幣分叉幣不僅普及率和應用率較低,交易量也是慘不忍睹。

世界之問:比特幣到底是什麼?
自比特幣誕生之日,關於比特幣是什麼的問題就一直困擾著世人。有人說是貨幣,有人說是商品,也有人說其是金融工具......

如今,經歷了10年的探索,人們心中似乎也有了自己的答案。

2013年12月,中國央行等五部委聯合出台了《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明確了比特幣的性質,認為比特幣不是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並不是真正意義的貨幣。



自央行發文後,國內對比特幣的討論也不僅僅局限於貨幣屬性。就在今年10月份,深圳仲裁委在一紙裁決中指出,比特幣不是法定貨幣,但不妨礙其作為財產而受到法律保護。

相較於中國,其他國家的表現略有不同。

2017年,日本內閣承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具備「類財產價值」,可以用於支付和數字交易,隨後又簽署《支付服務修正法案》並於4月1日起正式生效,此舉意味著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支付手段合法性在該國得到承認。

2018年6月,在一份發給所有眾議院議員、政府官員和僱員的備忘錄中,美國眾議院道德委員會要求政府官員披露加密貨幣和數字資產定義是「其他形式的證券」。該備忘錄強調,美國國稅局(IRS)已承認比特幣和以太坊等加密貨幣是「財產」,目的是對出售數字資產和投資加密貨幣產生的收入進行徵稅。

同月,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地區法院法院發表一份分析報告稱數字貨幣初創公司Centra Techi的代幣在現行法律下屬於「證券」。

2018年7月,泰國通過了一項全新的法律 ——《數字資產商業法令》,賦予數字資產貨幣和證券的雙重屬性,如何判定取決於加密貨幣的用途和開發目的:用作商品交換媒介時定義為「數字貨幣」(Cryptocurrencies),參與投資或接收特定商品時定義為「數字通證」 。

同月,烏克蘭國家證券和股票市場委員會負責人在Facebook上公布,烏克蘭金融穩定委員會支持了一項加密貨幣監管概念。這一概念涉及將加密貨幣和代幣認定為「金融工具」,確定政府機構在監管這些工具,批准、許可交易參與者,定義信息披露條件和其他因素上的職能。

由此可見,各個國家對比特幣的定性和態度截然不同。我們只能說,在特定的國度,特定的時期,比特幣被賦予不同的身份,僅此而已。

當然,幣圈十年關於撕逼的事還有很多,不過,今年就到這吧,咱們下一個十年再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12: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