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微塑料對健康的影響研究不足 但需警惕

[複製鏈接]

31

主題

77

帖子

266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6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西山壹號院 發表於 2018-10-29 22: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奧地利的一項研究稱,首次確認人體內發現了多達9種不同種類的微塑料,大小從0.05-0.5毫米不等,比頭髮絲還小几倍。其中最常見的為聚丙烯(PP)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這兩者都是礦泉水瓶的主要材料。

8位主動參與試驗的人年齡在33-65歲之間,他們彼此互不認識,生活的區域也不同,分別生活在日本、芬蘭、義大利、荷蘭、波蘭、俄羅斯、英國、奧地利。所有參與者都食用了塑料包裝的食品或塑料瓶裝飲料。其中多數人也食用了魚或海產品,沒有人是素食主義者。

為什麼環境中存在微塑料?微塑料是如何進入人體,有何危害?如何減少微塑料對食物鏈的影響?

79%塑料存留在環境中

微塑料是指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或顆粒,微塑料有片狀、線狀或塊狀等很多形態。

易蘭曾參與食鹽微塑料調查,是一家知名環保組織的塑料污染項目經理,她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根據微塑料來源,可分為原生和次生微塑料。原生微塑料指是那些製造出來時,體積就很小的塑料片/粒,如牙膏、磨砂洗面奶等日用品中的柔珠;次生微塑料是指那些暴露在地上或海中的塑料垃圾,在光照、風力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下分解而成的塑料碎片。

據統計,海洋中80%的塑料碎片來自陸源污染,另外20%來自船舶在海面上與沿岸的活動,或是直接從大型貨輪丟棄的垃圾。易蘭說,塑料會造成如此嚴重的污染,主要原因是塑料耐用、低成本、可塑性高,被廣泛使用在工業及日常用品中;塑料無法生物降解,只會碎裂成更小的塑料碎片,人們使用的塑料袋、礦泉水瓶、瓶蓋以及泡沫塑料飯盒、杯子等都是微塑料的主要來源。

美國喬治亞大學研究發現,上世紀50年代塑料開始規模化生產,當年僅200萬噸產量,到2017年,環境中累積的塑料已達83億噸。如果速度不放緩的話,到2050年將達到340億噸。目前83億噸中,僅9%得到了再生利用,12%是被焚燒掉的,79%還存留在環境中。

除了吃喝,呼吸也會攝入微塑料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所呼吸的空氣、飲用的水、所吃的食物中微塑料早已無處不在。」易蘭說,近年來,研究者們相繼在牡蠣、貽貝和魚類等食物中,飲用水、海鹽甚至蜂蜜中都發現了微塑料。以全球平均食鹽攝入量計算,一個成年人每天攝入10.06克的鹽或等量替代品,那麼一個成年人一年約攝入2000個微塑料。

今年初,有研究者對來自9個國家11個知名品牌的250瓶瓶裝水進行檢測,僅17瓶水沒發現塑料微粒。平均每公升水含10個塑料微粒,這些顆粒比頭髮略粗,更小的顆粒為平均每公升水314個。來自韓國仁川國立大學和環保組織團隊對21個國家、地區的39個品牌的食鹽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只有3個樣品沒有檢測到微塑料。

零廢棄聯盟政策顧問毛達博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在飲食中,最重要的微塑料攝入來源是水產品。「不論是海水還是淡水的。在水產品中,貝類可能比魚類更富集。很多研究顯示,飲用水中有微塑料,瓶裝水比自來水更嚴重。」

「除了飲食,還有一種微塑料的攝入途徑可能是被我們所忽視的,那就是日常的呼吸。」毛達說,微塑料很大一部分來自微纖維。在生活中,以化纖為原料的衣物非常普遍;車裡、家裡、辦公室里鋪的地毯,大部分是由化纖製成的。衣物摩擦或走在地毯上時,就會釋放出微纖維進而形成微塑料。「對人們來說,從呼吸途徑攝入微塑料可能更為直接,攝入量是非常大的,可能與飲食攝入量相當,不能忽視。」

對健康影響的研究尚且不足

攝入微塑料對人們的健康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毛達說,這方面的研究是極其匱乏的,研究難度也非常高。「想要直接證明人體中的微塑料跟某一些健康影響有關聯是非常困難的,更不用說因果關係了。那是由於人的健康問題是多因多果的,究竟是那些原因造成了某種疾病,很難說。而且疾病這麼多,哪些是由微塑料造成的也是很難判斷的。」

做健康影響研究,必須要找到一個對照組。擺脫塑料污染運動(BFFP)全球協調人旺·赫爾南德斯說,「大家都非常關心微塑料對健康的影響,實際上做這樣的研究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現實中想要找到一個人沒有塑料暴露,或體內不含塑料是非常困難的,我們確實生活在塑料的時代。」

儘管目前還沒有具體案例明確指出微塑料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和風險,聯合國環境署2016年發布的報告指出:目前對於微塑料本身的毒性和影響的研究尚且不足,但要注意微塑料表面可以吸附許多細菌和真菌,可以作為病原體的載體進入人體,影響人們的健康。

「目前動物實驗上已經有一些結論了,這可以部分推論到人,而且我們還可以從理論上去推測微塑料可能會產生的健康影響。」毛達說,微塑料也屬於顆粒物,也會刺激人的器官,成為病變的誘因。「特別是當顆粒物到了納米級后,進入人的器官和血液的可能性和風險都會加大,這也是需要警惕和預防的。」

「還有一點,儘管微塑料小但其表面積大,進入環境后,不但會吸附細菌和真菌,上面還會附著高毒高害的化學成分,這些化學成分可能是致癌、致畸的或有內分泌干擾作用等。如果進入人體並達到一定的量,就可推斷會產生不良的健康影響。」毛達說,有些塑料本身就含有毒成分,即使變成微塑料,不吸附吸收也是有毒有害的。總之,「目前從證據來看都是間接的,還是理論上的推斷,但必須要警惕微塑料對健康的影響。」

從源頭減少塑料的產生

研究者都表示,微塑料領域的研究調查還處於起步階段,許多相關知識仍有待探討、補充,尚不能肯定微塑料對於海洋生態、食品和人體健康的影響是什麼。但在具體確定這些影響之前,應該採取預警性原則,謹慎處理微塑料問題。目前,每個成人每年通過呼吸、飲用水、食用貝類所攝取的微塑料可高達32000個,這個數字是不容小覷的。

那該如何減少微塑料對食物鏈的影響?據統計,進入到海洋的塑料有94%最後沉降到海床,海面上漂浮可見的塑料僅是海洋中塑料污染的冰山一角。因此,打撈飄浮在海面的或是清除海灘上的塑料垃圾,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微塑料污染,從源頭減少塑料產生才是最有效的辦法。

易蘭說,消費者應該團結起來,要求品牌、企業和政府負起管理塑料污染的責任,並減少日常生活中對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企業應付起社會責任,承諾立即減少並最終逐步淘汰一次性的塑料包裝和物品;重新設計產品和包裝,通過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投資解決方案等方式從源頭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同時,政府應儘快推行生產者延伸責任制度,要求企業承擔相應的環境成本,從源頭設計環境友好產品;推行包裝押金制,推動商家與消費者配合實現資源妥善回收利用,並確保企業根據法律規範,執行可持續性的替代方案。

毛達則提出,政府和環保組織需要做「消費預警」。比如哪些地方的哪些水產品含有較多微塑料,消費者就「少買一點吧、少吃一點」。「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貢獻著微塑料,我們消耗了太多的塑料產品。我們可以少買化纖原料的衣物和地毯等,別讓孩子在化纖地毯上玩等。」

「必須建立一個綜合的體系來減少微塑料對食物鏈、空氣等影響。」毛達強調。

31

主題

77

帖子

266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66
沙發
 樓主| 西山壹號院 發表於 2018-10-29 22:06 | 只看該作者
確實需要警惕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5 00: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