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孩子,你應該活成你自己,而不是別人想要的樣子

[複製鏈接]

35

主題

35

帖子

254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5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to1 發表於 2018-10-25 08: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孩子,你應該活成你自己,而不是別人想要的樣子





  前幾天,微信列表中彈出一個群,我被莫名地拉入了一個小學同學群。小學,對於我來說,彷彿已經是前世的事情。

  有人提議發下自己的近照來看看,都互相不認得了。一張張陌生卻又熟悉的照片,大頭照、擺拍照……

  隨後,我也加了不少人的好友,想翻翻他們的朋友圈,不知他們這些年過得怎麼樣。

  L先生是在朋友圈中出了名的「奶爸」,他結婚很早,孩子現在也5歲了。自從當了爸爸后,隔三差五他就會分享一點有關他家孩子的動態:從最初學會了爬、第一次走路、第一次開口說話……到現在獨立完成幼兒園的一個手工作業。在L先生的眼中,孩子就是他最大的驕傲,想要跟所有的人分享這份榮譽感。

  我恰巧認識L先生的妻子,是一位全職媽媽,其實,孩子平時都是她來帶。我知道L先生從一開始就沒有為孩子換過一次尿布、衝過一次奶粉。但他認為自己參與了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里程碑,因為他在朋友圈裡曬過了,在別人的眼中,他就是一個好爸爸。在朋友圈有著完美人設的人,現實中,並不是這樣的。

  人和人之間關係變得微妙,很多時候,都是從朋友圈開始的。

  我們不得不承認,現在的朋友圈不像從前的博客、空間……可以在上面隨意安放個人情緒的私人領地。朋友圈更像是一個T台,每個人都有自己苦心經營的人設,費盡心思向他人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

  朋友群中有著自帶「濾鏡」的一種生活,可能是我們沒有朋友圈裡,別人以為的那樣活得體面,卻也渴望在朋友圈裡,用更加美好的一面去掩飾生活帶來的凌亂。

  

  ❤

  一個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決於多大程度可以擺脫對外界的依附

  除了曬娃,另一部分朋友圈也充滿著各類的轉發。

  特別是「精緻類媽媽」的熱文,相當受追捧,在想象中,那些光芒四射、腳踩恨天高的仙女媽媽們,生活中沒有瑣事,沒有柴米油鹽醬醋茶,只有琴棋書畫詩酒花,但真正強大的人從不僅僅活在朋友圈。

  我有一個認識很久的閨蜜,是一個單身媽媽,她很特別,跟那種企圖孩子和事業都要完美兼顧到的不太一樣。首先,她很少會去看那種「如何成為一個完美媽媽」的雞湯文,她覺得不能把自己「是否足夠優秀」這件事的負擔全部放在自己媽媽身上。

  她也意識到自己對於孩子的精神陪伴不足,又是一個急性子沒有什麼耐心,她選擇用另類的方式來和孩子培養感情。

  她很少會陪伴孩子,也幾乎不會在朋友圈分享和孩子的種種,偶爾會帶兒子玩一下,也沒有很強很複雜的目的性,僅僅是一起玩。當陪玩得不耐煩時,她不會在旁邊玩手機或是心不在焉地做別的事,直接跟孩子說:「媽媽不陪你玩啦!」

  她家孩子習慣后反而跟她更加親密;而她其餘的時間,用在事業上,發展地也特別好。

  我覺得真正強大的人,不會只活在朋友圈,也不會根據別人的目光來活著。

  曬娃是個很正常的現象,沒有什麼問題,曬娃也是個人選擇。但是,我們要避免的是活成別人眼中的那個自己,不要活成別人口中的樣子。

  

  從心理學上來看,發此類內容,可以同時獲得主觀和客觀兩種不同的滿足,一是他人稱讚,二是由此帶來的自我認同。在發送成功的那一刻,期待朋友圈別人點出的 ❤ ,獲得一種在眾人見證下「你們看到我這樣做了」的滿足。

  同理,當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如果不是為了ta自己的個人發展,而是為了滿足別人的看法或是期許時,那對ta的教育就是失敗的,ta的成長連自己都會不滿意。

  ❤

  北大教授徐凱文在某次家庭教育講座中提到:

  曾做過一個統計,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延誤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因為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情況就是放棄自己。

  在中國古時候,有一種賣藝人的訓練方式是把一個剛出生的孩子放入一個瓦罐中,等待他長成一個罐型時,再把瓦罐打碎,那麼他就是一個「罐型」的小丑了,可以到處表演賣藝。這樣很殘忍,但我們常常會無意識地也做這種事,只是被塞進瓦罐的,是孩子的靈魂。

  那天小花外婆跟我說,你看李家媽媽三天兩頭曬帶孩子去藝術館,今天又帶孩子去看什麼展覽了,這樣讓孩子很長見識啊,長大后肯定不得了!你也多學學人家好伐。

  我不希望通過別人對我的看法來評定我自己,也不希望我的孩子,是活在別人眼中的。

  我想跟小花說:你的人生很珍貴,不要過成別人想要的樣子。

  你的生活想過成什麼樣子,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的人生和你想要的也只有你自己知道,我們無從對別人的生活妄下定論,也沒有辦法把別人眼中的你給移花接木過來。

  

  認識自己

  人生的路很遠很長,首先要認識自己,明白自己能做什麼,想要的是什麼,這樣才會擁有自己的選擇。不要讓別人來決定我們的路,別人的眼中沒有我們想要活成的樣子。

  我有一個學生,大學讀IT的,父母希望她在最後兩年時間裡去考公務員,她不願意,跟家裡吵得很兇,她覺得她的性格不適合公務員的工作,不喜歡安安靜靜的,她想成立自己的互聯網公司,讓大家都刮目相看。

  畢業后,她選擇了自己去打拚,到現在8年了,她雖然還沒有實現自己最初的夢想,但她已經成為了一家大型互聯網公司的技術總監。

  堅守、關注自己

  一個人最可怕的就是丟失了自己,成為了別人想要的樣子,沒有自己獨立的生活,一切都是在思考:我這樣做,他們就會認為我……

  作家畢淑敏曾說:幸福是一種內心的穩定。當你開始關注自己、認真生活,你會發現,比起努力在別人眼中做得更好,每天都在進步的自己更值得期待。

  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那是一種美好。每個人都想要活得快樂、自由,但我們卻經常從別人身上尋找自己,而把真正的自己遺忘在角落。

  孩子的成長是需要空間的。如果一個孩子的一生,一開始便是按照別人想要的樣子活著,從性格、興趣、學校、專業、工作,到最後的婚姻,都被安排好地活著,這樣的光明大道雖說不痛苦,但卻是悲哀的。就像我們如果活在朋友圈裡,活在他人的評價里,也許永遠也感覺不到現實的幸福。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買了高檔玩具覺得很洋氣,也想讓自己孩子洋氣一下,也買了同款玩具;別人家的孩子開始學鋼琴了,讓自家的孩子也去學琴;別人家孩子考公務員,也讓自家孩子考……

  看著別人的樣子,不斷模仿別人,然後努力的活成了別人,是很可悲的;

  忘記了自己,看別人做什麼,也跟著做什麼,不管適不適合自己,是很可憐的。

  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那是一種美好的體驗。

  人生百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活法;生活有千百種可能,總有一種是你想要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7 06: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