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人改名趣聞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曾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名言留於後世。在明朝亡國后,他更名蔣山。蔣山者,南京紫金山也,山下有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即僕役。顧炎武更名蔣山,正是其反清復明的愛國思想的流露。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原名施端彥。他創作《江湖豪俠傳》時,寫到「石秀智殺裴如海」一章,感到筆不流暢,難於卒章,於是棄筆掩卷,不願再寫下去。友人得知此事,給他講了一個和尚潛心念經、端坐庵內30年,居然把木魚敲了個深坑的故事,對他頗有啟迪,便寫了「耐庵」兩字貼在書房,作為座右銘,告誡自己潛心創作。以後他乾脆更名耐庵。
  
  著名畫家徐悲鴻,原名徐壽康。一次,他去喝喜酒,因穿長衫未穿綢衣而受冷落,又因想進學堂深造,卻苦於無計籌措學費,於是深感窘迫困厄,世態炎涼,悲從中來,猶如鴻雁哀鳴,從此改名叫徐悲鴻。
  
  文學大師夏衍,本名沈乃熙,字端先。1935年,黨的上海「文委」受到國民黨的破壞,夏衍寓居徐家匯一位同學家中。利用這段時間,他寫下小說《泡》,第一次使用夏衍這個名震文壇的筆名。夏衍是他的父親字型大小「雅言」的諧音。
  
  作家張恨水,原名張心遠。有一次他讀了李煜《烏夜啼》末句詩「自是人生長恨水常東」后,醒悟到時間如流水,切不可讓它在嘆息中白白流逝。於是改名張恨水,作為對自己一生的鞭策。
  
  地質學家李四光,原名李仲葵。他在14歲時便以優異成績獲准公費留日,在填寫登記表時誤將年齡「十四」填入了姓名欄內。由於表格不好換,他急中生智,將「十」字加上幾筆改成了「李」字,「四」字卻無法再改。但是叫「李四」這名字不好聽又沒有意義。怎麼辦?他無意中一抬頭,看到中堂大匾上有「光被四表」幾個大字,便靈機一動,在「李四」後面加上一個「光」字,後來便叫李四光。
  
  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俊。他年輕時崇尚「知是行之始」的哲學思想,改名陶知行。後來,他通過實踐領悟到「行而後知」才是真理,於是又改名為陶行知。
  
  美學家王朝聞,原名王昭文。因受《論語》中「朝聞道,夕死可矣」啟發,22歲時改名王朝聞,表達自己尋求藝術真諦、探索人生真理的精神。
  
  相聲大師侯寶林,原名侯保麟。21歲時,他正式拜師朱闊泉先生學說相聲。在舊社會,相聲藝人與評書等其他門類的藝人一樣,收徒都要贈給弟子藝名。其時師父朱闊泉因其弟子(第六代)系「寶」字輩,於是將新弟子侯保麟改名侯寶麟。1940年侯寶麟在天津演出時,因覺「麟」字筆畫太繁,遂改名為「寶林」。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13: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