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孫文越飛宣言到九一八(下)

[複製鏈接]

15

主題

22

帖子

21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1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第三節 北伐戰爭

奉直討馮期間,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軍長李宗仁建議利用直系主力遠赴華北,兩湖兵力空虛之機迅速發起北伐。

1926年3月,發生「唐生智驅趙事件」(湖南省第四師師長唐生智驅逐奉行聯省自治的省長趙恆惕);4月,吳佩孚派兵反攻唐生智;5月,廣州政府派兵支援唐生智,21日,唐生智率部加入國民革命軍序列,廣州政府任命唐為國民革命軍第8軍軍長、北伐前敵總指揮。

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自兩廣誓師北伐。

7月11日,北伐軍克長沙。

8月28日,張作霖致電吳佩孚:「細審鄂、贛情況,十萬緊急。萬一長江動搖,則赤焰蔓延,將至不可收拾。。。北方之事,不必顧慮,如有需弟之處,必出全力相助。」

30日,吳佩孚致電張作霖:「務望以討赤為前提,以救國為要義,悉捐一切猜疑,永遠同心相衛。」

9月30日張作霖致電吳佩孚:「。。。現在援師未發,而各方政客,與夫在京漢線爭權奪利之徒,謠言四起,大肆挑撥。。。不曰預防赤化,而曰妨害貴軍。不知良方今日之公敵,惟有赤黨。」

1926年9月17日,馮玉祥率部在綏遠五原誓師北伐,加入國民革命軍序列,並宣布遵從三民主義。

10月10日北伐軍佔領武漢三鎮,11月8日攻佔南昌。

1926年12月1日,張作霖受直、魯、豫、蘇、皖、贛、浙、閩、陝、晉、察、熱、綏、吉、黑十五省區推戴,於天津蔡園就任安國軍總司令。張作霖在就職宣言中說:「吾人不愛國則已,若愛國則非崇信聖道不可;吾人不愛身家則已,若愛身家,則非滅絕赤化不可。」。

張作霖的安國軍總司令部里,掛有「推翻蘇聯共產主義」、「徹底摧毀共產主義」的結綵標語;安國軍散發傳單,稱:「蘇聯布爾什維克(共產黨)是毒蛇和猛獸,只有安國軍才能拯救東北三省人民。」

自1927年1月起,為防止蘇聯在東北策動反奉武裝起義,張作霖對駐東北三省的蘇聯機構採取了一系列行動:

3月11日,張作霖派人搜查了蘇聯在哈爾濱的商務代表處;

3月16日,關閉了在哈爾濱的蘇聯「運輸」股份公司代表處;

3月31日,搜查了東部鐵路局蘇聯工作人員的機構。

1927年3月22日,北伐軍開進上海,3月23日,北伐軍擊敗張宗昌直魯軍,佔領南京。

3月24日,以共產黨員李富春為政治部主任的第二軍,共產黨員林伯渠為政治部主任的第六軍在進城后,洗劫南京城內和下關的多國領事館、教堂、學校、商社、醫院、外僑住宅,殺害美、英、日、法、意等國多名僑民。下午3時,被困下關的美國領事戴維斯向停泊在長江上的英、美國軍艦發出開火援救的信號,英美軍艦炮轟南京。是為「南京事件」;事件發生后,日本駐上海總領事矢田七太郎發電稱事件是中共有預謀的行動。

4月6日,在西方公使團支持下,張作霖派京師警察廳突襲、搜查蘇聯駐華大使館,自蘇俄使館軍營逮捕了李大釗等60餘人,查獲了七卡車檔案資料。張作霖方面將所獲蘇俄赤化、干涉、操縱、分裂、顛覆中國的中俄檔案文件擇其要者整理成《蘇聯陰謀文證彙編》,向中外公布。(張作霖搜查蘇聯大使館)

經軍法審判,4月28日,李大釗等20名國共人員以「里通蘇俄」罪被絞刑處決,李時年38歲。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李宗仁、白崇禧等聯合青幫、洪門在上海「清黨」,捕殺共產黨人,取締、驅逐蘇聯顧問,與蘇聯劃清界限,史稱四一二事變;

4月18日,蔣介石、胡漢民等成立南京國民政府,以胡漢民為主席。南京國民政府與原在武漢的國民政府並立對峙,史稱「寧漢分裂」。

4月20日,前陸相,對華「強硬派」田中義一就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5月28日,日本政府決定派兵二千保護日僑,由青島登陸開赴濟南。8月,日軍自山東撤退回國。

6月1日,新任共產國際最高代表羅易將斯大林與共產國際對中共的五月指示交給了汪精衛,該指示內有接管國民黨軍隊領導權,建立中共領導的工農軍隊,懲辦反動軍官等內容。

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等在北京組織安國軍政府,張作霖任海陸大元帥(1926年12月1日,張作霖曾就任安國軍總司令)。張作霖在就職宣言中稱:「赤逆一日不清,即作霖與在事諸人之責一日未盡」。

6月19日,馮玉祥與蔣介石在徐州會談,會後馮玉祥以兩人名義發通電,要求武漢國民政府早日驅逐鮑羅廷,實行清黨,完成北伐;

6月22日,馮玉祥回到鄭州,實施清黨(和平驅共);

7月8日,共產國際致電中共中央,要求中共黨員退出國民政府,抗議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鎮壓工農運動的反動行徑。

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主持國民黨會議,公開了共產國際分化武漢國民政府,要求中共奪權的《五月指示》。武漢國民政府決定以和平方式分共,並「禮送」鮑羅廷等蘇聯顧問離境。(七一五分共)

7月21日和8月6日,北伐軍先後在臨城、徐州敗於張宗昌直魯軍,北伐軍退往徐州以南。為對作戰指揮失利負責,8月13日,蔣介石辭去北伐軍總司令職務,通電下野。8月19日,武漢國民政府宣布遷都南京,寧漢複合。

10月,蔣介石於下野期間訪日。11月5日,蔣介石與日本首相田中義一會談,兩人就反共達成了一致意見。田中還表示,希望國民革命軍以統一長江流域為終止,停止繼續北伐北上。蔣介石未同意此建議。(蔣田會談)

1927年,滿鐵(日本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與日本大藏省謀劃在中國修建滿蒙鐵路網,與美國摩根財團交涉龐大的借款-拉特蒙借款,在談判即將達成時,消息被透露。1927年11月29日,張作霖的代表楊宇霆向日本和美國提出強烈抗議,南京國民政府也就此事提出抗議。美國政府出面干涉,借款流產。

1927年12月10日,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恢復蔣介石北伐軍總司令職務。1928年4月,蔣聯合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繼續北伐,共同討伐張作霖為首的安國軍政府。(二次北伐)

1928年4月19日,日本內閣臨時會議決定出兵山東保護當地日本僑民。4月26日,日軍第六師團第十一旅團開抵濟南。4月30日,張宗昌北逃德州。從4月30日深夜5月1日凌晨開始,陶峙岳第四十軍第三師和方振武第四十一軍等國民軍部隊先後開進濟南,濟南出現北伐軍與日軍並存的局面。入城后,受反帝、仇日教育、宣傳影響很深的北伐軍對日本軍、外交、民有一系列敵對行為。5月3日,更發生了國民軍襲擊日本商店,虐殺十二個日本僑民(據說是販賣鴉片的浪人)的惡性事件。隨後,濟南日軍實施了瘋狂的殺戮報復,數日內,約3600~6200名中國軍民被殺,史稱濟南慘案。

5月5日,北伐軍撤出濟南,實施繞道北伐。

1928年5月底,國民革命軍進抵京、津地區。

6月3日晚,張作霖乘火車離京北返。6月4日凌晨,專列恰行至瀋陽附近皇姑屯車站京奉鐵路、南滿鐵路交叉處的三洞旱橋時,遭遇爆炸襲擊,京奉鐵路上方南滿鐵路橋樑的鋼板被炸塌落下,將張作霖專列車廂壓碎,同行的黑龍江督軍吳俊升當場死亡,張作霖受重傷,回到瀋陽后不久死去。(皇姑屯事件)

1928年7月1日,張作霖的繼承者張學良向國民政府發出《絕不妨礙統一電》,宣布東北易幟,中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張學良被南京政府任命為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全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

第四節 楊常被殺--九一八事變

1929年1月10日晚,奉系元老楊宇霆、常蔭槐二人被張學良秘密槍殺。楊、常二人死後,張作霖時代老成持重的奉系骨幹逐漸為年輕氣盛的少壯派所取代。(楊常被殺)

1929年5月27日,張學良以「俄人宣傳赤化,顯違奉俄協定」為由,電令東省特別區長官張景惠、米春霖率領軍警突襲搜查蘇聯駐哈爾濱領事館,逮捕了包括蘇聯駐瀋陽總領事庫茲涅佐夫在內的39人,史稱「五二七事件」。

7月10日,蔣介石、張學良、閻錫山、外交部長王正廷等人在北京開會,決定對蘇強硬、武力接管中東路、防止赤化,即使與蘇斷交在所不惜。要求命令迅即付諸實行。

當天,東省特別區長官張景惠等派軍警及中方工作人員2000餘人強行收回中東路,接收和查封了沿路的機關及設施,沒收了蘇聯商船公司、貿易公司、火油公司等。蘇方局長葉木沙諾夫、副局長艾斯孟特等蘇聯高級官員59人被驅逐出境,中東鐵路蘇聯職工會、青年團、婦女部、童子軍等團體被查封,200餘名蘇聯人被逮捕。

7月底,雙方發生軍事衝突。8月6日,蘇聯成立了由加倫將軍瓦西里·布留赫爾為司令官的紅旗特別遠東集團軍。

東北軍連戰皆敗。1929年11月26日,張學良請求停戰談判。12月20日,張學良代表蔡運升在伯力(哈巴羅夫斯克)與蘇聯簽訂了《中蘇伯力會議議定書》,中東鐵路恢復中蘇合辦。

7月12日,中東路事件期間,中共中央發出《反對國民黨帝國主義進攻蘇聯》的宣言;7月24日中共中央發出《動員廣大群眾反對進攻蘇聯》的42號通告;11月16日,陳獨秀因反對中共「武裝保衛蘇聯」的口號,被開除黨籍。

與中東路事件并行,10月28日至11月9日,第三次太平洋會議在日本召開,會議期間,著名的日本侵華方略「田中奏摺」被公之於世,披露者為中國代表閻寶航,閻稱其「田中奏摺」來自張學良秘書王家禎。「田中奏摺」中寫有「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等刺眼內容。隨著中東路事件平息和「田中奏摺」被拋出,中國國內的反蘇情緒逐漸被反日情緒所代替,中日兩國之間的互疑、互憎逐步加深。這個至今尚存爭議的文件,長期被廣大中國人視為日本侵華戰略的鐵證,在相當大程度上影響了中、日、蘇三國的關係走向。

在蔣介石呼籲下,1929年1月,國民政府成立「國軍編遣委員會」,擬在全國範圍內裁軍整兵,並削減嚴重超支的高昂軍費。軍隊一向被各派系視為命根子。編遣中各派矛盾、分歧嚴重,未能以協商方式妥善解決,於是,北伐結束不足一年,戰爭便再次來臨。

1929年2月21日,新桂系將領夏威、葉琪驅逐親蔣的湖南省政府主席魯滌平。3月21日,(南京)國民政府宣布將李宗仁(國民政府武漢政治分會主席)、白崇禧、李濟深(國民政府廣州政治分會主席)三人免職,蔣介石調兵討伐新桂系。蔣桂戰爭進行至6月下旬,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中央獲勝,新桂系三巨頭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下野,出走香港、越南。

蔣桂戰爭后,國民黨內的反蔣浪潮並未減退,閻錫山、汪精衛、馮玉祥、李宗仁、唐生智、張發奎等人結成反蔣聯盟,多次要求蔣介石下野。1930年5月,又一場更大規模的戰爭在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為首的地方實力派與蔣介石為首的中央政府之間展開,史稱中原大戰(蔣馮閻李大戰)。

1930年9月18日,當閻錫山、馮玉祥兩集團已呈明顯敗勢之時,此前一直觀望的張學良通電擁蔣,兩日後入關參戰。11月初,中原大戰結束,蔣、張獲勝。張學良佔領京、津、冀,主政華北。西北軍解體,其中一部分被編入東北軍序列。

1931年2月,蔣介石囚禁胡漢民,反蔣各派遂在廣州另組廣州國民政府,對抗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史稱寧粵對峙。寧粵對峙持續了近一年之久,直到1932年1月1日才以雙方和解告終。

1931年7月,原西北軍將領石友三反蔣挺粵,率軍進攻張學良控制的平津地區。張調10多萬東北軍入關與石友三作戰,8月,張學良擊敗石友三,石友三敗走山東。

同月(7月)初,《朝鮮日報》記者金利三捏造新聞,謊稱200多朝鮮僑民在長春萬寶山被殺,引發了朝鮮境內的反華暴動,中國僑民一百餘人被殺害,史稱「萬寶山事件」。

6月下旬,日本陸軍情報科大尉中村震太郎一行4人,在大興安嶺索倫一帶作軍事調查(有說法稱中村在為對蘇作戰作準備)時被東北軍逮捕,6月27日,東北軍屯墾第三團團長關玉衡私自下令處決了中村等人,並毀屍滅跡。

8月,奉天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探知了中村被殺事件,隨後,日本外相及日本陸軍省先後強烈要求東北當局嚴懲肇事者。但東北當局一再隱瞞事實,竟向國民政府報告稱「絕無此事」。9月3日,信以為真的國民政府外交部部長王正廷正式回復日方:「中村事件純屬日方捏造,毫無事實依據」。日本輿論嘩然。

中村事件激起了日本軍界的極大憤怒,激起了日本少壯派軍官的強烈復仇情緒。

9月11日,東北軍參謀長榮臻終於向日方承認:中村震太郎被我軍殺死,查明屬實,此事實屬不幸,希望中日關係不要因此受損。

9月17日,主凶關玉衡被東北軍憲兵押送至瀋陽,於當日向中日雙方代表交代事件經過。

此時,關東軍高級參謀石原莞爾、板垣征四郎、和奉天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等人已策劃就緒。9月18日晚,日本關東軍駐虎石台兵營獨立守備隊的一個小分隊在瀋陽北面約7.5公里處的柳條湖南滿鐵路段自炸鐵路,然後誣稱中國軍隊所為,向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等地進攻,九一八事變爆發了。

(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5 04: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