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馬嵬》情思: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複製鏈接]

152

主題

158

帖子

165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65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作者:史遇春

昨日,雨。

晚飯罷,上公交車。

忽然,腦際冒出一句:「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想想,真有點少女懷春的味道,暗笑。

一個老男人,竟然如此蕩漾,不正常。

前此,師兄的高足寄來大作《詠史·楊玉環》,我次其韻,寫了一首:

馬嵬墳上塵沙盡,

後事前情莫問津。

笑雪難言身似玉,

悠悠長恨伴雲跟。

這詩,或許是與今日情懷的呼應。

《無題》一篇,裡面提到「莫愁」,今夜的《馬嵬》二句,或許與那一篇《無題》也有些關聯吧。

人世間的事,就如「剪不斷,理還亂」的離愁,縱橫交織,沒有頭緒。

當年的馬嵬,是如何地凄涼,是如何地詭異,是如何地驚心動魄,又是如何地倉皇失措啊!關於這一切,可以參照中國史。這中國史,當然不一定是《新唐書》和《舊唐書》,也可以是任何一個典型的兵變離亂時代的歷史。

中國人對合格歷史撰寫者的唯一要求,就是「直書其事」。雖然後世以至今日,不斷發生著「為強權諱」、「為尊者諱」、「為長者諱」的事實,但是,我們的精神一直是崇高的,方向一直是正確的。況且,還有那麼多因為「直書」而被砍頭、被滅族的先烈們的鮮血,一直在燭照著後來寫史者的路。歷史,終究會被還原他的真相,這一點,沒有任何勢力、或任何人可以阻擋。高中的歷史老師最常說的一句話,時至今日,依然記憶清晰,那就是:

「誰要阻擋歷史前進的腳步,它將被歷史的車輪碾得粉碎。」

我想,探尋歷史真相的「腳步」,亦是如此,沒有人可以阻擋。

馬嵬的塵沙已盡,留下了永遠也說不完的話題。歷史的真相只有一個,如果無法明了,如前所說,我們可以參照大唐王朝以外的歷史。

陳鴻的《長恨歌傳》、白香山的《長恨歌》,都是文學化了的東西,對於我們了解歷史,會有不少助力。但是,因為文學化而感性,我們只能把他作為歷史的參照。《長恨歌傳》我沒有細細研讀,《長恨歌》先前倒是背得滾瓜爛熟。看《長恨歌》,我們看到的更多是文學家的情懷,比如那錘鍊純青的句子、比如那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再比如那奔天入地的想象力。而對於真實的歷史情節,看來只是模糊迷離。作為同一題材的《馬嵬》,玉谿生所給我們的,我想,大約和香山居士給我們的,內質一致——雖然題材不同、篇幅大異。

梁任公在他的《飲冰室文集·中國韻文內所表現出的情感》中說到:

「義山的《錦瑟》、《碧城》、《聖女祠》等詩,講的什麼事,我理會不著。拆開來一句一句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它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須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梁任公的這段話,顯現了他大師的氣度與虛懷若谷的精神,也顯示了他的真實與光明磊落。他完全沒有「勇敢」地去解釋,沒有「強勢」地去結論。想想現在那些下三濫的所謂「專家學者」,真是令人對任公生「高山仰止」之感啊!梁任公的這段話,雖然是針對《錦瑟》、《碧城》、《聖女祠》這些詩的一點看法,但是,這種體悟與認知,是完全可以推而廣之的。有時,我們讀詩、看文學作品,其實就是一種精神的愉悅,美的體驗,沒有「考據家」那麼瑣碎、那麼辛苦,是一件簡單而快樂的事體。

我們先來看看《馬嵬》這首詩: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鳴宵柝,無復雞人報曉酬。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馬嵬》這首詩,有人說它是政治詩、有人說它是政治諷刺詩,還有人說它是諷喻詩。

《馬嵬》這首詩,有人說它不好。

《玉谿生詩集箋注》中,生於明末算是清人的毛西河(奇齡)就對玉谿的這首詩頗不以為然:

「首句不出題,不知何指。三四庸泛無味,結太輕薄。」

就是說,第一句沒有點題,不知他要說什麼,三、四聯庸俗泛濫,沒有什麼可以玩味的,結尾又寫得很輕薄,有如浪蕩子弟。總之一句,乏善可陳吧。

《馬嵬》這首詩,也有人說它好。

何義門(焯)與《箋注》的作者馮浩就對此詩大加稱賞。何曰:

「縱橫寬展,亦復諷嘆有味。起聯才如江海,五六倒敘奇特,落句乃不保其妻子之意,專責明皇,極有識。」

馮浩云:

「起句破空而來,最是妙境,況承上首,已點明矣,古人連章之法也;次聯寫事甚警;三聯排盪;結句人多譏其淺近輕薄,不知卻極沉痛,唐人習氣,不嫌纖艷也。」

二人從結構及用意兩個方面,對《馬嵬》進行了點評,有「英雄所見」之意。

那麼,《馬嵬》究竟是怎樣的一首詩,對於受眾,見仁見智應該是可以理解的。

我覺得,這首詩,可以說是一首詠史詩。至於有沒有政治、有沒有諷刺、是否在諷喻,都是存在爭議的,可以按梁任公的方法處理。

在我看來,這首詩肯定是一首好詩。「海外更聞復九州,此生未卜他生休」,「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這些句子,都是非常有意味,可以再三琢磨,不斷思量,就單聯而言,放在唐人詩中,也是上乘之作。

在我看來,這首詩肯定是一首好詩。就整首詩而言,海外的復九州,暗含了神州赤縣的九州;此生未卜,他生可休,是對生命的不確定,也是對那些生生世世盟約誓言的哀嘆與無可奈何。虎旅的雄壯威武,也挽不了江河日下的頹勢;雞人或雖在,曉籌已無聲,宮闕凄涼,不光見於兵變造成的實景,更見於四散流離、無家可歸的人心。六軍駐馬,不是為抵禦強敵,而是為了逼死一個女人;當年玩笑,笑織女牛郎一年僅七夕一會,那比得上自己的朝朝暮暮。想想人世的是是非非、紛紛擾擾,做天子也沒有什麼好的,明皇帝在位四十四年,創造了大唐的盛世,想當日聲威正旺時,「萬國衣冠拜冕旒」那是何等的場景啊,誰想今日倉皇出逃,連一個愛妃都無法保全;這樣看來,失勢帝王,還不如盧家,可以與「莫愁」相伴終身啊。整篇一氣呵成,構思精巧,內容豐富,放在任何詠史詩中,都不會遜色。

在我看來,義山的這首《馬嵬》,沒有正襟危坐的氣息,寫得讓人一讀三轉,思緒萬千。其中的味道,直不可手指其處、言出其旨。

古人品詩,拋不開正統的內質,大都是從「正己、教人、利國」的定式出發的,所以會有一些我們所不能認同的評判。我們可以去探求古人之心,但是不能去強求古人或厚誣古人。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多好的句子啊。

我的情思又濃了,一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6: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