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揭開神秘了三百多年的皇家寺院之面紗

[複製鏈接]

151

主題

163

帖子

775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7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清末民初的西黃寺「班禪塔」

  

  


  

   如今的西黃寺「班禪塔」

  

  


  

   塔身局部

  對很多北京人來說,前段時間,文化圈最吸引人的新聞,莫過於位於黃寺大街北側的西黃寺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在很多老北京人心目中,西黃寺是極為神秘之處:民間一直流傳著「東黃寺的殿,西黃寺的塔」的說法,卻很少有人得見其真面目。因為自清代建成后,這裡就是皇家寺院。此後數百年間,一直秘不示人。

  如今西黃寺剛剛整砌一新,平時是佛學院師生學習生活的地方,周末對外開放。因此,一到周末,眾多市民紛紛到此一睹尊容。

  西黃寺現存最重要的建築是清靜化城塔(又稱班禪塔)。塔高15米,塔身潔白,端莊宏偉,塔身的雕刻為清代白塔雕刻的集大成之作,被稱為「北京白塔之冠」。這座塔歷經數百年,依然保存著當年的風貌。更重要的是,在這座神秘的寺院背後,有著輝煌的歷史,還記載了民族團結的一段佳話。

   1、清靜化城塔為乾隆紀念六世班禪而建

  走進西黃寺,會發現如今古寺有三進院落。沿著其軸線,由南向北,第一進院落有山門殿、鐘鼓樓等建築,第二進院落有天王殿、垂花門等,而第三進院落就是最為核心的部分,有大雄寶殿、清靜化城塔、乾隆御筆碑亭等建築。實際上,如今人們參觀的西黃寺建築群,在歷史上是作為西黃寺的附屬建築——塔院而存在的。這是一段怎樣的歷史呢?

  清代以來,北京城北邊有兩座並立的喇嘛廟,東面的稱為「東黃寺」,西面的則是「西黃寺」。在舊時,老北京人也把這兩座寺院並稱為「雙黃寺」。

  舊時,北京人出安定門,沿著清朝皇帝去熱河避暑的御道向北走,不多遠便到了元大都城牆遺址(也就是如今人們俗稱的「北土城」),這一路上能看到兩處規模宏大的建築群,第一是安定門外路東的方澤壇(如今的「地壇」),而另外一處則是位於安定門外路西的藏傳佛教寺院——雙黃寺。

  這兩座寺院中,歷史比較悠久的是東黃寺,它的前身稱為「普靜禪林」,本是一座漢傳佛教的寺院,順治八年(1651年)為了迎接自西藏而來的活佛,順治皇帝敕命將這處寺院改建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即俗稱的喇嘛廟)。而格魯派有一個大家更熟知的名字:「黃教」,再加上這座寺院的皇家背景,大多數建築都覆以黃色琉璃瓦,因此從那時候起,「黃寺」這個名字就叫開了。

  東黃寺的規模比較宏大,老北京曾有「東黃寺的殿,西黃寺的塔」一說,足見當年的建築之宏偉,這一點從民國年間航拍的一些照片即能夠領略。東黃寺的主體建築分東、中、西三路,其中又以中路建築為主,最南側是一座三開間的單檐歇山頂山門殿,步入山門殿東西兩側是東黃寺的鐘鼓樓,這兩座建築和北京大多寺院的鐘鼓樓建築略有不同,上部採用的是四角攢尖頂,下部出檐較短,最為顯著的區別是東黃寺鐘鼓樓的門洞為方形。再向北是天王殿,建築形制與山門類似,內供奉四大天王塑像。穿過天王殿進入第二進院落,這裡面的主要建築包括東西兩座碑亭,其中東側碑亭為寺廟開建那年,大學士寧完我(纂修《明史》及《太宗實錄》的總裁)所撰寫,西側碑亭是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皇帝所書的重修東黃寺碑文(當年,康熙皇帝來到東黃寺,他見這座皇家寺院因年久失修而略顯荒涼,便決定自己掏腰包維修寺院)。

  碑亭北側則是東西配殿,正中央則是東黃寺最為主要的建築——大乘寶殿。這座大殿面闊五間,採用古代建築中最高等級重檐廡殿頂式,大殿內供奉三世佛。這座大殿無論從規模或是等級上來講,都可以算得上是北京城屈指可數的龐大建築。由此可見,清代皇帝很好地利用了格魯派藏傳佛教在蒙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將各民族團結在一起。

  東黃寺中路主體建筑西側則是一組規模和中路建築相當的建築群,這就是駐京八大活佛(呼圖克圖)之一、敏珠爾呼圖克圖的佛倉。佛倉是一個漢藏結合的名詞,其中「倉」並不是指倉庫,而是藏語中「家」或「府邸」的意思,因此佛倉即是敏珠爾活佛在北京的住處。敏珠爾呼圖克圖佛倉再向西是一道大牆,這也是東西兩座黃寺的分界線。

  就在東皇寺開始修建的第二年,即1652年,順治皇帝撥銀九萬兩,在遼代蕭太後燕京行宮的基礎上改建為西黃寺。雍正元年(1723年),東碑亭內立雍正皇帝御書「西黃寺碑」,以紀念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等重修西黃寺竣工。如今碑已不知所終,但通過典籍記載,碑文流傳了下來,根據碑文的記載,雍正元年,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率四十九旗扎薩克、七旗喀爾喀厄魯特蒙古眾扎薩克汗等一起向剛剛即位的雍正皇帝上書請願,稱他們蒙受聖祖康熙皇帝的恩澤六十有二年,對於老皇帝的仙逝深表悲痛,因此共同集資四萬三千兩,用於鑄造佛像以報答康熙皇帝的恩典,對此,雍正皇帝全力支持,特下旨修西黃寺,用以供奉蒙古諸部所鑄造的佛像。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乾隆重修東黃寺。過了兩年,又重修西黃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班禪額爾德尼六世來京,乾隆皇帝將西黃寺作為他的駐錫之所。西黃寺的中路建築,即匯宗梵宇院,它就是班禪大師在北京的「行宮」,乾隆皇帝特為西黃寺題寫「匯宗梵宇」匾額。按照中央軸線從南到北的次序,這座院落依次有山門殿、鐘鼓樓、主殿、正殿及東西配殿、東西碑亭以及班禪的住處——都綱殿,也俗稱為「方樓」。根據史書記載,這座方樓「仿烏斯藏式。雲窗霧閣、屈曲相通、凡八十一間。昔班禪入朝時,即駐錫於此。正中為卧室,床鑲七寶,座蒙龍袱,兩旁陳列金眼佛像……為諸寺之冠」。

  有意思的是,這座「方樓」樣式的建築,除了北京,在當年清朝的版圖上還有兩座,而且是用同一張圖紙建設而成的,其目的也是一樣。這就是位於內蒙古多倫的善因寺和蒙古國的慶寧寺。當年,善因寺為蒙古活佛章嘉呼圖克圖駐錫地,而慶寧寺則是蒙古的另一位活佛哲布尊丹巴的駐錫地。善因寺主體建築也覆以黃色琉璃瓦,因此,善因寺在當地也有「黃廟」之稱。善因寺方樓如今已經無存,西黃寺的匯宗梵宇院也已經沒有蹤跡可尋,倒是位於蒙古國的慶寧寺仍然保存至今,成為蒙古高原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農曆十一月初二,六世班禪在西黃寺圓寂。兩個月後,乾隆皇帝下旨在班禪大師所駐錫的西黃寺西側修建了清凈化城塔和塔院,以收藏六世班禪生前用過的衣履經咒。這座寶塔是仿照印度菩提伽耶式修造的,即中央一座覆缽式寶塔,周圍四座八角密檐塔,共同組成了五方式寶塔的樣子。

  在歷史的變遷中,東黃寺建築幾乎不存,西黃寺只有清凈化城塔及清凈化城塔院等部分建築保存下來。如今,經過修葺一新后,西黃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其中最重要的建築清凈化城塔,正是當年乾隆皇帝為紀念班禪大師而建。  

    2、清朝第一座「黃寺」在瀋陽

  雖然北京城裡的「雙黃寺」在當年極具規模,但嚴格來說,它們並不是清代的第一座「黃寺」。清代的第一座黃寺在瀋陽,即如今的瀋陽實勝寺。

  

  清朝第一座「黃寺」——瀋陽實勝寺

  實勝寺的建立與清朝的發展歷程有極大關係。明朝末年,建州女真的努爾哈赤在中國東北地區建立后金政權,此為清朝的前身。后金天聰八年(1634年),蒙古察哈爾林丹汗病歿於青海「大草灘」,林丹汗是成吉思汗嫡系後裔,傳說在他那裡保存著中國歷代王朝的傳國玉璽。這對於后金統治者皇太極(努爾哈赤的八子)來說,是最有誘惑的獵物。因此他派遣多爾袞、岳托、薩哈廉以及豪格「四王」遠赴黃河的河西地區尋找林丹汗的太子額哲。最終額哲並未與強大的后金軍隊交戰,而是主動向多爾袞獻出了傳國璽。

  這件事情對於皇太極來說,意義重大。在他得到這塊玉璽之前,林丹汗的侍從喇嘛墨爾根便已經送給了皇太極兩個大禮包,其一為《金字寫本蒙文大藏經》,其二則是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募集資金鑄造的一尊瑪哈噶拉金佛,這可以算作黃教的聖物,也是蒙古最高護法神。蒙藏兩個民族當時所信仰的宗教,便是黃教。《金經》、金佛和傳國璽曾經是林丹汗的「吉祥三寶」,而此時都歸皇太極所有,這無異於將他武裝成了「政教合一」的最高領袖。

  在得到金佛后,為了供奉金佛,皇太極下令在盛京(今瀋陽)城外興建了一座佛堂。清代的第一座黃寺,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成的。

  這座佛堂的選址也有一段傳奇故事,據說墨爾根喇嘛當時以一頭白駱駝載著金佛奔赴盛京,但到了盛京西郊三里的地方,白駱駝突然卧地不起,墨爾根當時怎麼牽也牽不動,因此便也跪下來向金佛誦經,沒想到白駱駝竟然閉目死去了,於是墨爾根上書皇太極,認為此處便是金佛最好的歸宿,皇太極也當即下令於此處興建佛堂。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考驗天聰元年(1627年)征服的明朝屬國朝鮮是否對皇太極忠誠,他親自致信朝鮮國王仁祖大王,特命令他們向後金進貢殿堂和佛龕的彩畫裝飾顏料。當時的形勢,儘管朝鮮已經被后金征服,但對於宗主國明朝仍然暗自效忠,因此皇太極此舉正是對朝鮮君臣的一份考驗。在信中皇太極特意強調這些顏料不是自己用的,而是為了敬佛,並且命令他們「不遲誤」地將所需物品送到。朝鮮王對於皇太極的要求並沒有怠慢,而是積極採辦,不過由於市場供應有限,有兩種原料並沒有按時送到,朝鮮國王還特意在信中表達了歉意。

  朝鮮方面的表現令皇太極十分滿意。皇太極第二年宣布將佛堂擴建為寺廟:實勝寺。也正是這一年,即1636年,皇太極改元崇德,並將國號由「金」更改為「大清」,皇太極也在盛京正式稱帝。這引起了朝鮮方面的不滿,「不事二主」的觀念導致朝鮮扣留了皇太極派去朝鮮通報稱帝的使節,這令皇太極大為惱火,最終決定率領十二萬大軍御駕親征。僅僅用了二十餘天的時間,就從鴨綠江邊打到了漢城(今首爾),剛成為皇帝的皇太極在朝鮮度過了崇德二年(1637年)的新年。朝鮮國王被逼到首爾東南郊的南漢山城避難,在繼續抵抗了一個月之後,這年的正月三十日,朝鮮國王宣布投降,並在漢江邊上的三江浦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當皇太極班師回國之時,朝鮮王世子被作為人質帶往瀋陽,同時清軍還帶走了朝鮮大量的物資,這其中自然包括了很多修造實勝寺的顏料。

  有了如此豐富的物資,擴建后的實勝寺等級非常高,採用了黃色琉璃瓦以顯示其皇家身份。崇德三年(1638年)實勝寺最終落成,皇太極率領諸王貝勒以及作為人質留居瀋陽的朝鮮世子一起參加了落成典禮。這之後每年的正月,皇帝都會到這裡拈香禮佛。因此這座「黃寺」也有「清朝開國第一喇嘛廟」的稱呼。

  清朝入關定都北京后,每次皇帝東巡都要到這裡參拜。乾隆皇帝更是四次駕臨此處,足見皇室對於該寺的重視。從規模上講,瀋陽黃寺(實勝寺)比後來的北京黃寺小很多。但二者的整體布局卻非常類似。其中主體建築包括山門殿、鐘鼓樓、天王殿和正殿。而天王殿後,正殿之前同樣也有兩座碑亭,而正殿西南側則有一座兩層的木結構小樓,這便是供奉瑪哈噶拉金佛的場所。當年為了防止金佛被盜,在建造小樓的時候特意在樓梯口加鎖兩道,並下設大翻板,以禁止人們隨意踏入。

  不過,實勝寺建成三百多年後,金佛最終還是在亂世中被盜(史料記載,金佛盜於1946年,此事震驚全城,成為瀋陽歷史上最大一樁懸案)。2016年初,按照歷史原樣重塑的金佛,重新供奉於實勝寺之中。

    3、香山團城曾有一座「黃寺」

  無獨有偶,除了瀋陽實勝寺外,在北京也曾有過一處名為「實勝寺」的寺廟,這座寺廟同樣也是一座黃教寺廟,可以說基本上算是瀋陽實勝寺的「翻版」。由於歲月的變遷,這座實勝寺已經徹底毀壞,無處尋覓。幸運的是當年乾隆皇帝興建這座寺廟時所立起來的一塊《御制實勝寺碑記》,還和碑亭一起保留到了今天,這塊碑就在香山團城演武廳的南側,外面的碑亭等級也非常高,採用重檐歇山頂,覆黃色琉璃瓦,因此可以想見當年北京這座實勝寺的規模也是非常可觀的。然而,從碑文中卻發現,乾隆皇帝當年修建北京實勝寺的初衷,是為了紀念自己平定大小金川的戰役,也就是說北京實勝寺實際上是他修建的一座戰爭勝利紀念館,這和瀋陽的實勝寺修建初衷完全不同。

  

  清代繪製的香山團城「黃寺」——實勝寺(白色圓圈處)

  在修建北京實勝寺的碑文中,乾隆將瀋陽實勝寺修建的緣由,說成了紀念松錦之戰的勝利。乾隆解釋,這場戰爭明軍大敗,薊遼總督洪承疇、錦州守將祖大壽均投降清軍,因此得勝歸來的皇太極便在瀋陽西郊興建了這座實勝寺。實際上,松錦之戰發生在崇德六年(1641年),而實勝寺早在1638年便建成。

  乾隆在碑文中的這個「錯誤」並非第一次出現,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皇帝第一次東巡到瀋陽的時候,他在御制的《實勝寺》一詩中,便點出了瀋陽實勝寺是因為松錦之戰的勝利而修建的,在這首詩里,他還將松錦之戰取勝到最後清軍入關的「豐功偉績」曆數了一遍。

  在「實勝寺是戰爭勝利產物」的指導思想下,平定了大小金川之後,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皇帝便「仿效」太宗皇太極在瀋陽西郊建寺的成例,在北京西郊也興建了這座實勝寺,並用滿蒙漢藏四種文字記錄了為平定大小金川修造碉樓、組建健銳營以及戰爭的詳細經過和建造這座實勝寺的意義。雖然同為「實勝寺」,但這兩座實勝寺的修建背景卻並非完全一樣。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為了平定大小金川叛亂,清政府修建了大量的軍事演習設施,其中就包括保存至今的香山團城演武廳,以及散落在今西山的若干座碉樓。由於大小金川獨有的山地地貌,當年乾隆皇帝還特意組建了一支山地特種部隊,這就是雲梯營。取得勝利后,雲梯營被改編為健銳營。然而隨著清帝國的衰落,當年威震天下的特種部隊健銳營也開始走下坡路。1860年英法聯軍進犯北京,參與京師保衛戰的健銳營損失慘重,正白旗官兵更是全軍陣亡。後來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健銳營再次擔任起保護京師的重任,在地安門與敵軍展開搏鬥,這也是健銳營執行的最後一次戰鬥任務。(楊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6: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