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了解你的生物鐘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作者:曹玲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美國遺傳學家傑弗里·霍爾、邁克爾·羅斯巴什、邁克爾·楊,因為他們發現了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所謂晝夜節律,也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生物鐘。

  複雜的生物鐘網路

  事實上,生物鐘是一門古老的學問。1792年的一個傍晚,法國天文學家讓·雅克·德奧圖·德梅朗發現含羞草已經「睡覺」了——它的葉子合上了,而白天時它的葉子是張開的。他好奇如果含羞草持續處於黑暗環境中會產生什麼變化,之後他發現,儘管沒有日光照射,含羞草的葉子每天仍然保持其正常的規律性變化。顯然植物「知道」太陽的位置,知道什麼時候是白天,什麼時候是黑夜。德梅朗是發現晝夜節律的第一人。

  後來,其他科學家發現不只植物,動物也通過生物鐘幫助自身適應環境的日常變化。

  一天24小時並不是地球上唯一的時間結構,除它之外還有潮汐時間、月亮周期和以年為單位的周期。生活在海里的動物受潮汐影響較大,以年為周期出現的現象有候鳥遷徙、鮭魚洄遊、爬行動物冬眠等等。還有一些生物的生活周期令人費解,比如珊瑚蟲會在繁殖季節滿月的午夜一起產卵。後來,科學家發現珊瑚蟲體內有一種光感測器,能感知滿月時的光線。從新月到滿月,在月光逐漸增強的過程中,它們體內的感測器基因隨之漸漸活躍,充當了滿月之夜產卵的觸發器。

  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找到了哺乳動物生物鐘的位置所在。動物眼睛後面的小丘腦有兩個很小的區域,現在被稱為視交叉上核,這個區域的神經元連接視網膜,負責對光明和黑暗的周期性反應。視交叉上核只有1/4顆米粒大小,由大約2萬個神經細胞組成。這兩個區域向大腦和身體發出信號,控制激素釋放,調節體溫和食慾,被稱為中央生物鐘。

  除中央生物鐘外,人體還有很多外周生物鐘。2014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科學家約翰·霍格尼斯發現,哺乳動物近一半的基因活性隨時間變化而變化。他繪製了小鼠12個不同器官中成千上萬基因的24小時表達模式,包括心臟、肺、肝臟、胰腺、皮膚和脂肪細胞,製作出哺乳動物基因盪振「圖譜」。

  令人驚訝的是,控制基因活性隨時間變化的信號並不一定來自大腦。如果把肝臟細胞養在培養皿中,它也會很快進入24小時節律。「人體只有一個生物鐘」的概念已經成為過去時。目前的研究認為,人體中數以千計甚至百萬計的生物鐘,組成了一個複雜的網路,它們獨立運行,但又相互通話、相互協調。

  生物鐘的出現給生物的生存帶來了巨大的優勢,其中最經典的例子是藍藻實驗。1998年,美國范德堡大學的卡爾·約翰遜用一種叫藍藻的單細胞生物進行研究。正常藍藻的生物節律是24小時,基因突變的藍藻生物節律可以縮短,也可以延長,比如22小時或者26小時。卡爾·約翰遜將這些基因突變的藍藻和正常藍藻等比例混合培養在12小時光照、12小時黑暗的條件下,之後約翰遜發現突變藍藻因無法適應光照更替環境,生存競爭力下降,基本消失了。

  在生物鐘的作用下,藍藻在日出之前即可提前動員光合作用系統,在陽光一出現的時候就可以攝取能量,比那些純粹依靠光線啟動光合系統的生物領先一步。與之類似,日落之後,藍藻的光合系統會遵循生物鐘的指令而關閉,避免那些夜間無須調動的能量被無謂浪費。這一實驗清楚地顯示:內部的代謝節律與環境周期相匹配會增強物種的競爭力。

  生物鐘和健康

  對於人類而言,生物鐘紊亂也會引發很多問題,最常見的就是倒時差。得過時差綜合征的人都知道想使生物鐘與頭腦達成一致有多痛苦。時差綜合征的一個癥狀是儘管非常疲憊,但晚上還是會失眠,此外還會導致注意力減退、協調能力變差、認知能力降低、情緒波動、胃口變差等問題。

  19世紀以前,人類的社會生活時間與當地的太陽時間是一致的:中午是太陽到達最高點的時間。這一時間劃分規則在鐵路被發明之後受到了衝擊,突然間人們可以在短短几個小時之內走很長的路程,導致當地的太陽時間完全不能用了。因此1884年很多國家共同實行了一套體系:把世界分成24個時區,把穿過倫敦附近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經線設定為本初子午線。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飛機發明以前的人類,根本沒有倒時差的問題,也就沒有進化出快速和大幅度校表的機制。而大型噴氣式客機的出現,使得人們從太平洋西岸的上海飛到東岸的洛杉磯,只需要12個小時左右,時間「後退」16個小時。這樣在一天之內造成的時差不是任何生物鐘可以立即適應的。

  現代生活方式很少能與我們的生物鐘保持一致。如今的社會中,對人體生物鐘產生最嚴重負面影響的就是倒班工作。倒班工作意味著:人們工作的時候,正是身體需要休息的時候;在大腦和眼睛希望處於黑暗的時候,它們卻被暴露在光線中;身體和大腦持續存在壓力,因此不得不依靠諸如咖啡之類的東西來暫時緩解疲憊感。

  持續幾十年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從事倒班工作的人比從事傳統工作的人患病的概率更高,其他負面影響還包括睡眠障礙、抑鬱、心臟病、消化系統疾病、糖尿病以及其他代謝類疾病。

  此外,另有研究表明,如果人們在睡覺前服用降壓藥纈沙坦,比醒來時服用效果提高60%,還能降低糖尿病的發病風險。

  時間是影響藥物效率的一個重要但被低估的因素,目前有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叫「時間治療學」。我們的細胞中存在著一種時鐘,調控著人體對藥物的新陳代謝,因此一些藥物適合在夜間給葯,一些適合在白天給葯。時間療法遵循患者的生理節律,從而減弱了治療的副作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生物節律研究還包括太空里人體生物鐘的變化規律研究。比如國際空間站里的光照強度比白天地表的光照強度低很多,而光照強度對生物鐘會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此外,重力的改變也會對生物鐘和睡眠產生影響。航天員還要執行一些臨時性的突發任務,也會影響睡眠。這些都會使宇航員的反應能力和操作能力嚴重下降,從而降低工作效率,增加事故發生的風險。所以要實現人類的飛天夢,深入研究生物鐘的變化規律和調節機制具有重要的意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16: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