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貿易戰」標誌中美已進入「准冷戰」時代(2)

[複製鏈接]

34

主題

34

帖子

23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mtwb 發表於 2018-7-13 19: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三、「准冷戰」時代中國的對策和反思。    2016年1月,筆者發表的《TPP協議簽署--中美進入准冷戰狀態》一文,筆者對中美關係即將進入「准冷戰」最主要根據就是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判斷發生了重大改變。而2015年戴維·藍普頓教授提出中美關係已經接近臨界點的警告,目前看中美關係已經跨過臨界點,或者說有一隻腳跨過臨界點。中美關係這些質的變化,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中美兩國的主觀原因。所謂客觀原因,就是中國領導人一再提到「修昔底德陷阱」,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威脅和挑戰守成大國既得利益,而守成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或者爭端就變得不可避免。正如鄭永年教授說的:「中國這樣一個越來越龐大的經濟體,一旦成為現存世界經濟體的一部分,必然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這個經濟體,中國和世界經濟體之間所發生的衝突表現為必然性。全球化也正在使得中國有可能把其影響力擴展到全球的各個角落,近年來,中國的經濟影響力已經開始很快地走出亞洲,走向了非洲、拉丁美洲、中東,甚至是全球資本主義的大本營的美國和歐洲。對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來說,中國影響力的崛起,無論是通過何種方式的崛起,都無疑是一種新的挑戰」。
   所謂主觀因素。首先對美國的而言,就是冷戰思維和守成大國的焦慮。一些西方學者認為,西方的問題是把中國想錯了。西方按照冷戰勝利的經驗,認為中國民主化或崩潰只是個遲早的問題。因為按照這種理論,只要中國大量出現中產階級,他們就會產生政治訴求。但中國的發展以及隨之而來的富裕和技術進步加強了中共的統治。西方自由理念面對的最大的威脅就是這種新出現的專制主義加重商主義模式。中國模式的危險性在於其有效性。中國在大規模投資教育和科技以及經濟發展的同時,保留了社會主義或重商主義的重要內容。西方私營企業面對中國不計成本的國有企業,以及有著中國龐大市場為依託、背景複雜的中國民營企業競爭時,正節節敗退。
而對中國而言,中國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成績,中國的工業化是用三十多年時間走完西方國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道路。中國已經當仁不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且在多個方面趕超世界第一大國美國,中國外交也從「韜光養晦」轉向「積極進取」。當中國越來越自信用「中國聲音」和「中國方案」向世界發聲和展示中國時,更加深西方國家對中國憂慮。所以這次特朗普發動對中國的局部貿易戰,在美國共和民主兩黨和美國精英階層有著廣泛共識,不少美國企業實際上是支持特朗普對中國的局部貿易戰。
中國外交有必要重回「韜光養晦」、收縮「一帶一路戰略」。
   對於中國而言,今天中國已經成長為樹叢中的大象而無法躲藏。但這次中興事件和中美貿易戰,讓我們清楚看到中國不論核心技術,還是對外貿易都嚴重依靠美國和主要西方國家,中國還遠未到達和美國並駕齊驅或者攤牌的程度。工信部部長苗圩曾清楚的表示,目前全球製造業的格局是,第一梯隊是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第二梯隊掌握高端製造領域的歐盟、日本;第三梯隊主要以中國為代表掌握中低端製造領域的新興國家。筆者認為處在第三梯隊的中國,沒有資本自吹自擂,還需埋頭髮展。說實話,筆者對中共十八大以來的內政外交政策是持支持態度,強力反腐凈化國內政治生態和社會環境,為中國下一步發展創造良好條件。環保風暴、美麗中國建設、精準扶貧、行政體制改革、司法制度改革、監察體制創立和軍隊體制改革是做了過去多年想做而未做成的事。在外交方面從「韜光養晦」轉而「積極進取」,「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和南海「填礁建島」有效拓展中國利益空間、捍衛中國的核心利益。其實早在2010年1月筆者發表在《中國選舉與治理網》上的《中國下一步如何改革的幾點建議》就對監察體制創立和軍隊體制改革提過相同建議。同時筆者在2015年發表的《「一帶一路」與「東守、西進和南進」戰略》一文中專門論述了「一帶一路戰略」正符合過去筆者2010年所提的「東守、西進和南進」戰略。不過筆者也要指出的是,目前「一帶一路戰略」也出現攤子鋪的過大問題。筆者的「東守、西進和南進」戰略主要就是為避開美國鋒芒,在東面即西太平洋採取守勢,轉而向美國勢力範圍外的中亞、東南亞、南亞發展。中國應充分利用強大基建力量和高鐵技術優勢打通中國西部通過中亞、東歐直達西歐的亞歐大通道,以及中國西南部通過緬甸、寮國、泰國通往印度洋的西南部大通道。「西進和南進」戰略不但能促進中國西部和西南部內陸、邊疆地區發展,也可帶動中亞、東南亞的發展。還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為快速增長中的中國開拓新的發展空間,避免向海洋發展,與海洋霸主美國迎頭碰撞。可現在的「一帶一路戰略」是遍地開花,不但延升到非洲、大洋洲,甚至還到南美洲,其戰略目的越來越令人無法理解。不但增加中國投資風險,還引起美國等西方國家警覺,更加深美國國內對中國企圖爭當全球霸主的誤解。同時也不必要的引起了印度、澳大利亞等地區強國的不滿。
    所以筆者認為中國外交和對外戰略有必要重回「韜光養晦」,收縮「一帶一路戰略」。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不少國人把鄧小平「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外交政策視為委曲求全外交政策。而「韜光養晦」一詞最早出現在南朝梁國太子蕭統所寫的《靖節先生集序》,其序中有「聖人韜光,賢人遁世」。「韜光養晦」是指低調做人以利於冷靜觀察,縝密思考,進而統攬全局,謀划未來,這是一種戰略行為模式,並非委曲求全。而鄧小平十六字外交方針為「善於守拙、決不當頭、韜光養晦、有所作為」。通過這次中興事件和中美貿易戰,中國有必要重回「韜光養晦」外交戰略,重新正確理解「韜光養晦」的真正含義,在「有所作為」的同時一定要銘記「善於守拙、決不當頭」原則。根據「韜光養晦」外交戰略,中國有必要全面審視遍地開花的「一帶一路戰略」,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點集中在新疆——中亞——東歐的亞歐大通道,新疆——巴基斯坦拉合爾港,雲南——緬甸,雲南——寮國——泰國——柬埔寨這些政治風險可控的地區建設。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應加深目前基本成型的中國——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埃及——希臘海洋大通道建設,切記不要遍地開花。早在筆者2012年5月所寫的《南進!南進!——中國的國家戰略》和2015年9月《「一帶一路」與「東守、西進和南進」戰略》文章中就指出:隨著高鐵技術發展,世界將從海權時代進入陸權、海權並重時代,「一帶一路」戰略正好順應這種時代變遷。但我們也應該清楚認識到這種世界趨勢的變化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筆者認為中國應該堅持「西進」和兩個「南進」戰略共同進行,卻不可過於樂觀和操之過急,而應該保持足夠耐心。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產生有著一個重要前提,就是美國認為中國的崛起威脅到美國在東亞和太平洋的霸主地位,中國不妨轉而向西、向南發展,重回大陸型國家的本質,將廣闊的太平洋及其沿岸島嶼國家讓給美國,讓美國繼續充當海洋世界的警察。
    為了應對美國「新冷戰」,中國有必要回應世界合理關切,團結一切可以團結力量,加大改革開放力度。
為了應對美國極右翼分子對中國發起全面「貿易戰」,中國就有必要回應世界的合理關切,而不能簡單以「不干涉內政」為由回絕世界對中國的合理要求。由於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捍衛自由貿易和全球化是中國義不容辭的責任,也關係到中國的切身利益,為此中國有必要加大自身改革和加大對外開放。最近幾年中國國內的民間投資不振和「國進民退」現象十分嚴重,中國政府正好可借「中美貿易戰」所帶來的外部壓力,加大中國國內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國企改革,打破中國國內既得利益集團對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阻礙。既然中國在對美、對歐貿易中獲得巨大貿易順差,加大中國市場對外資開放,不但有助維持目前有利中國的貿易體制,也有助於重新贏得歐美企業對中美、中歐經貿關係的強力支持。鑒於中國在對外投資上還是新手,中國有必要在非洲和南美洲這些基礎設施薄弱、政治風險較高地區投資過程,加強和歐美國家的合作。一方面可以降低中國對外投資風險,另一方面也可有效化解所謂「中國威脅論」和「新殖民論」。客觀說這些遠離中國的地區,並非是中國核心利益,一旦出現問題,中國也鞭長莫及,中國完全可以和歐美國家共擔風險、共同分享發展紅利。
   為了化解中國威脅論,中國有必要重新審視目前海軍發展計劃。雖然過去筆者十分贊同鳳凰衛視著名軍事評論員馬鼎盛先生反對發展航母的觀點,但筆者還是支持中國海軍最近幾年補償性的發展。但鑒於中國海軍快速發展越來越引起美國的敵視,中國還是有必要重新審視中國目前海軍發展計劃。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全球事務教授,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高級研究員哈爾·布蘭茲( Hal Brands)《中國大戰略:軍事全球化》文章:「我們以前一直認為中國只是一個區域軍事大國,而這也是中國軍力建設的目標。中國大力發展自己這方面的能力,希望自己可以在亞太地區投射力量,以阻止美國在亞太地區投射自己的軍力來保衛美國在亞洲的盟友,日本或是區域夥伴台灣等。但是,最近幾年,我們看到中國一直在尋求超越亞太地區。他們出現在北冰洋、印度洋、非洲之角、波斯灣附近、甚至擴張到非洲的撒哈拉以南地區和拉丁美洲地區。很明顯,中國正在努力將自己的腳印擴張到全球,或是通過軍隊的部署,或者在很遠的地方獲取後勤港口基地」。由此可見,當我們的軍事專家正得意洋洋吹噓中國下餃子的軍艦建造速度時,中國的海軍發展計劃已經成為美國部分反華派抹黑中國,鼓吹遏制、圍堵中國的證據。目前中國海軍最近幾年的補償性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海洋軍事強國,已可有效捍衛在中國在周邊海洋和南中國海的利益和安全。如果中國海軍再繼續按目前速度發展下去,就有和美國進行全球爭霸的企圖和實力,為此我們確實有必要重新審視我們目前的海軍發展計劃。中國是否有和美國進行全球爭霸戰略意圖?是否有能力在十多年時間中跨越美國海軍百年發展歷程?如果中國海軍沒有這樣戰略雄心,沒有所謂彎道超車的能力,中國有必要吸取前大日本帝國海軍教訓,避免和海上超級強國的美國進行沒有希望的軍備競賽。如果中國海軍專註於確保中國對第一島鏈內廣大海域和南中國海的控制,雖然中國海軍實力不如美國,但背靠中國大陸,在中國陸基航空兵、戰略導彈部隊支援下,中國海軍也有和美國海軍進行抗衡的能力。如果中國海軍建設以專守防禦為主,哪些企圖散布、炒作「中國海軍威脅論」的人也會失去市場。
   前段時間所謂大國崛起的過度宣傳,刺激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中國威脅論,加劇中國面對貿易戰的風險。而中美貿易戰與中興通訊被制裁的嚴峻現實,讓曾一度頭腦發熱的國人冷靜下來,所以最近一段時期反思和批評聲開始日盛。不過,我們也應該客觀的看待這種中國在成長過程中的煩惱和失誤,所謂「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前一段時間,中國充分利用奧巴馬執政末期和特蘭普執政初期的權力真空期,不但發展壯大亞投行、快速推進「一帶一路戰略」。並在南海大規模的「填礁建島」,有效捍衛中國的在南海的利益。面對騰出手的美國反撲,中國也確實也需要停下發展腳步,一是避開美國鋒芒,二是鞏固和消化已經取得的成果。根據今天最新消息,特蘭普如約公布了第三批2000美元關稅清單。如果目前中美局部貿易戰無法達成和解,甚至發展為全面貿易戰,中美之間的貿易戰就有可能發展為中美兩國之間的「新冷戰」。面對如此嚴峻局面,中國也只能做最壞打算,奉陪到底。在無美國出口商品可加征關稅情況下,中國也只能制裁美資企業,以堅決鬥爭求得中美長久和平。面對美國將中美貿易戰向其它領域延伸的風險,如果美國打「台灣牌」和「南海牌」,中國還可以打「朝核牌」和「伊核牌」應對。鑒於朝鮮已經永久性關閉豐溪里核試驗場,已經基本消除朝鮮核泄露對中國東北的威脅。只要中國放鬆對朝鮮制裁,朝鮮就缺乏接受美國全面棄核的動力。沒有中國安全保證和經濟援助,面對朝令夕改的特蘭普政府,金正恩是很難相信特朗普的承諾的。沒了中國支持和配合,特蘭普政府是難以短期內解決「朝核問題」的。另外,在伊核問題上,企圖從中東抽身的特蘭普政權,面對美國猶太集團壓力,犯了戰略性錯誤,中國應該充分利用特蘭普政權的錯誤。正如環球時報所言,中國在伊核問題上,沒必要挑頭對抗特蘭普政權。只要中國停購伊朗石油,歐洲和印度都很難承受美國的壓力。一旦伊朗出口石油被禁,伊朗必定會重啟其核計劃,美國和伊朗之間的戰爭就難以避免。伊朗經過多年發展,其軍事和經濟實力遠強於薩達姆統治下的伊拉克,美國想再次重演伊拉克戰爭輝煌是十分困難的。從目前情況看,中美貿易戰有可能越演越烈,中國應該做好最壞準備,也要做好「打打停停」持久戰準備。只有通過堅決鬥爭,徹底打擊特朗普政府內的極右翼分子,中美之間才可求得長久和平。
                                   Kmtwb
                                2018年7月11日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3 04: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