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山西洪洞大槐樹

[複製鏈接]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5-3-22 19: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問我祖先在何處, 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洪洞大槐樹是聞名全國的明代遷民遺址,是海內 外數以億計古槐後裔尋根祭祖的聖地。幾個世紀以來,古大槐樹被 當作「家」、被稱作「祖」、被看作「根」,成為億萬人心目中的故鄉。

  大槐樹旅遊區位於縣城古槐北路公園街002號,東靠南同蒲鐵 路與霍侯一級公路,南臨309國道,西臨汾河與大運二級公路以及 大運高速公路,北依洪三公路,距車站500米,交通極為便利。

據文獻記載: 明朝時,這裡有一座廣濟寺院,為唐貞觀二年 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濟濟,香客往來不斷。唐宋以來 此地又建驛站,辦理四方往來的公差事務,寺旁有一株「樹身數圍, 蔭蔽數畝」的漢槐,陽光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的老鸛,在樹 叉間構築窩巢,星羅棋布,甚為壯觀。

明朝初年,明政府便在廣濟寺設局駐員,編排隊伍,發放「憑照川資」。於是,廣濟寺院、大槐樹下便成了移民薈萃,開跋外遷 的集散地,移民起程時,紛紛折槐為記,依依惜別,頻頻回首,最 后只有大槐樹和汾河灘上的老鸛窩依稀可辨,故,大槐樹和老鸛窩 也就成為惜別家鄉的標誌。 明洪武至永樂十五年間,在大槐樹下進行了18次大規模的移 民,屢移山西民於京、冀、豫、魯、皖、蘇、鄂、秦、隴等十餘省 市、500多個縣市。六百多年來,移民子孫繁衍遍布全國各地,輾 轉遷徙海內外者又不知凡幾,移民子孫數以億計。

震驚的70碼。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沙發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5-3-22 19:05 | 只看該作者
[C][B]移民的歷史背景[/COLOR][/B][/C]

    明朝洪武、永樂年間大規模地移民是有其歷史背景和歷史原因的,這自然要從元末年間的歷史談起。

    元朝在中國的統治只有89年,雖然盛極一時,但「只識彎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於蒙古貴族及封建地主對農民殘酷剝削壓迫,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斷,民不聊生,使河南、山東、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區「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九),人民無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國的殘暴統治,僅至正元年( 1341),山東、河北、湖廣等地就以生了百餘次人民反元起義,以後人民起義更加頻繁,力量也越來越大,至正八年方國珍在台州起義,至正十一年劉福通在穎州起義,號稱紅巾軍,徐壽輝在蘄州起義。至正十二年郭子興、朱元璋在濠州起義,第二年張士誠也在江蘇泰州起義,其後十餘年,特別是劉福通的紅巾軍與軍決戰於兩淮、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廣大農民紛紛響應,元軍出其精兵銳將與農民軍決戰,攻城掠地,擄掠殺人,干盡了殘暴之事。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脫脫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 脫脫傳》),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軍察罕帖木兒部與農民軍戰,「兩戰皆敗之,斬首萬餘級」(《元史 察罕帖木兒傳》),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軍「劉起租守順德,糧絕劫民財、掠牛馬、民強壯者令充軍,弱者殺而食之」(《元史 順帝本紀》), 後來元軍正規軍精兵使盡,無力把農民起義軍鎮壓下去,一些地主武裝,為了維護本身利益也配合元軍與農民作戰,山西的王保保(擴廓帖木兒)父子,陝西的李思齊,也出兵豫、陝、魯和兩淮,終於把紅巾軍鎮壓下去。在這些戰鬥中 ,元軍和地主武裝,對農民軍所據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元史.順帝本紀》),使豫、魯、蘇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揚州城中當時被殺的僅余有十八家。(《明在祖實錄》卷五)溫縣牛窪村《牛氏族譜》也載:「兵戮河南,赤地千里。」已到了「春泥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的境地後來朱元璋出兵江淮, 派派徐達、常遇春北伐,進取山東,收復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這樣元末長達十六年的兵亂才算結束。

    元朝末年除兵亂之外,水、旱蝗、疫也接連不斷。黃、淮河又多次決口,使中原之地「漂沒田廬無算,死亡百姓無數,村莊城邑多成荒墟。」據《元史》載,僅元朝末年的雨旱災,山東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兩淮地區8次。(《元史.五行志》)」造成「漂沒民廬、死者眾」(《元史.順帝本紀》,「禾不入地、人相食」(《元史.五行志》),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幾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濫,「至正元年,汴梁、鈞州大水...二年四月,睢州儀封縣大水害稼。六月癸丑夜,濟南山水暴漲,沖東西二關,流小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卧龍山水通流入大清河, 漂沒上下居民千餘家,溺死者無算。三年二月,鞏昌寧遠、伏羌、成紀三縣,山崩水涌,溺死者無算。 五月黃河決白茅口。七月,汴梁中牟、扶溝、尉氏、洧川四縣,鄭州滎陽汜水、河陰三縣大水。四年五月,霸州大水。六月,河南鞏縣大雨,伊、洛水溢,漂民居數百家。濟寧路兗州、 汴梁、鄢陵、通許、陳留、臨穎等縣大水害稼,人相食。七月,灤河水溢出平地丈余,永平路禾稼廬舍漂沒甚眾。東平路東阿、陽谷、汶上、平陰四縣,衙州西安縣大水……五年七月,河決濟陰,漂官民亭舍殆盡。十月,黃河泛濫。七年五月黃州大水……八年正月辛亥,河決,陷濟寧路。六月已丑,中興路松滋縣驟雨,水暴漲,平地深丈有五尺余,漂沒六十餘里,死者一千五百人。是月,膠州大水。七月,高密縣大水。九年七月中興路公安、石首、潛江、監利等縣及沔陽府大水。夏秋,蘄州大水傷稼……

    十二年六月,中耠路松滋縣驟雨,水暴漲,漂民居千餘家,溺死七百人。七月,衙州西安縣大水。十三年夏,薊州豐潤、玉田、遵化、平谷四縣大水…… 十四年六月,河南府鞏縣大雨,伊、洛水溢,漂沒居民,溺死三百餘人。秋,薊州大水…… 十六年,河決鄭州河陰縣,官署民居盡廢,遂成中流。……十七年六月,暑雨,漳河溢,廣平郡邑皆水。秋,薊州縣皆大水。十八年秋,京師及薊州皆大水。十九年九月、濟州任城縣河決。二十年七月,通州大水。二十二年三月,邵武光澤縣大水。二十三年,孟州濟源、溫縣大水。七月,河決東平、壽張縣,圮城牆,漂屋廬,人溺死甚眾。二十四年三月,益都縣井水溢而黃。懷慶路孟州、河內、武陟縣水。七月,益都路霆光縣、膠州高密縣水。二十五年秋,薊州大水。東平須城、東阿、平陰三縣疔決小流口,達於清河,壞民居,傷禾稼。二十六年二月,河北徙,上自東明、曹、濮,下及濟寧皆被其害。六月,河南府大霖雨,*水溢,深四太許。漂東關居民數百家 秋七月薊州四縣、衛輝、汴梁、鈞州大水害稼。八月,棣州大清河決,濱棣二州之界,民居漂流無遺。濟寧路肥城縣西黃水汛溢,漂沒田禾民居百有餘里,德州齊河縣境七十餘里亦如之"。(《元史.五行志》)在《元史》中這類記載比比皆是。特別是河南地區幾乎年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濫。中書省戶部曾上言:"連年水旱,田禾不收。」(《元史.順帝本紀》)當時的一位治河大臣也說中原地區「連年饑饉,民不聊生。」(《元史紀事本末》卷二)

    元末中原地區不但水患嚴重,大蝗災也頻頻而至,從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蝗災計有十八九次。(《元史.五行志》)元時的大名路,至正十二年六月「開、滑、浚三州元城十一縣,水旱蟲蝗,饑民七十一萬六千九百八十口」。(《元史.順帝本紀》)中原地區從元統三年到至元末年,大飢荒就達十五次(《元史.五行志》),至正十七年河南大飢。十八年「京師大飢,彰德亦如之」。至正十九年冀、魯、豫大飢,通州民間五殺其子而食之。保定路孽生盈道,軍士掠孱弱以食。山東、河南之孟津、新安、澠池出現「民食蝗,人相食」的慘狀。同時, 危害極大的瘟疫又多次流行於河南、山東、河北、陝西以及南方諸省。(《元史.五行志》)

    以上種種,兵亂水旱蝗變疫相輔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區人煙稀少,土地荒蕪,元政府只好把一些路降為州,如「降徐州路為武安州」。(《元史.順帝本紀》)就是到了明朝,由於人糧劇減也不得不把許多州,府降格,名城開封由上府降為了下府(《明太祖實錄》卷九十六、一百九十三)。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屬州縣「戶糧多不及數」,「凡州改縣者十二,縣並者六十」。(《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二十,一百六十四)到了洪武十七年全國各地仍把不足3000戶的30餘州降為縣。(《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六十四)

    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紛紛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涼情形,中原地區處處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蕪」(《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四十八),積骸成丘,居民鮮少」(《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七十六),「多是無人之地」(顧炎武《日知錄》卷十),累年租稅不入,」(《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一,)勞動力嚴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蕪,財政收入劇減,直接威脅明王朝統治,就連朱元璋也深知:「喪亂之後,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謂田野辟,戶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五),於是採納了萄州蘇琦(《明太祖實錄》卷五十),戶部郎中劉九皋(《明史.食貸志》), 國子監宋納等人的奏議,為維護明王朝的封建統治,決定了移民屯田的戰路決策(《明太祖實錄》),一場大規模的歷經數朝歷史50餘年的移民高潮就開始了。
}
    明朝洪武年間,開始大量移民,農業生產剛剛有所恢復,又發生了「靖難之役」,四年的戰爭又加劇了中原地區的荒涼局面,為此仍又有永樂遷民之舉。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建文帝繼位,為了鞏固中央集權,採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誅奸為名,從北京進取南京,所過河北、河南、山東、皖北、淮北等地,與政府軍反覆拉鋸作戰,進行了四年的戰爭,這就是中原地區盛傳的所謂「燕王掃碑」。當時一部分地區的老百姓也自行組織武裝,拒抗燕王軍隊,這反映了人民要求安居樂業,恢復生產的願望。

    根據《明史》記載,燕軍在戰爭中,搶掠屠殺甚為嚴重,如「燕軍掠真定,順德、廣平、大名」。(《明史.恭閔帝本紀》)在真定「斬首三萬級」,白溝河仗,燕王「乘縱火奮擊,斬首數萬,溺死者十餘萬人」。(《明史.成祖本紀》)中原地區的老百姓自動幫助政府軍抗擊燕軍朱棣勝利后,對忠於建文帝的軍隊和百姓殺無遣漏,河北、山東等一些族譜中記載,燕兵所至,村城成墟,當燕王打到冀、豫交界處時,遭到地方武裝「十八村聯誼會」的把抵抗,燕王無標轉路攻取南京,後燕王把一帶人殺的只留狐、劉兩家,山東臨清縣寨村光緒四十年寫的《李氏族譜》記載,蓋燕王靖難兵起,在建文時南北構兵,南兵大軍追襲,則南兵自南而北,北兵勝大軍犯闕則自北而南,想爾時,或殺,或刮,或逃,東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幾為丘墟焉。

    因此,靖難之役「,加劇了中原地區荒涼局勢,民非殺即逃,這也是永樂移民的又一原因。

    當元末中原地區荒疫兵亂之時,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中原地區的兵亂及各種災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區也沒有發生大的水旱蟲災,風調雨連豐收,同鄰省相比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丁興盛,元人鍾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記》中說:當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黃河)南北噍類無遺,而河東一方居民叢雜,仰有所事,俯有所育,這雖然是封建文人溢美之詞,但也說明晉垌帶比較安定,再加鄰省難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是稠密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萬一千多人,河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萬三千多人,而山西人口卻達四百零三萬零四百五十口,等於河北、河南人口的總和。(《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四十)
震驚的70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3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5-3-22 19:10 | 只看該作者

景區勝景






















震驚的70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4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5-3-22 19:12 | 只看該作者
























【相關鏈接】山西洪洞大槐樹:http://www.sxhtdhs.com/fg.asp[/COLOR]
震驚的70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5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5-3-22 19:23 | 只看該作者
[CENTER][B]洪洞縣旅遊紀念品[/B][/CENTER][/COLOR][/SIZE]













































































震驚的70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53

主題

2498

帖子

957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高級會員(十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57
6
膽小鬼 發表於 2005-3-23 01:25 | 只看該作者
記得老家鄰村裡也一棵大槐樹,看樣子要比上面的還要粗大呢!好像是明代就有了....現在不知還有沒有..
我總是在行走和停留,我走很長的路了,還有很長的路要繼續走下去。 我停留的時候,不僅僅是因為這裡的風景適合我的呼吸。 是因為我累了,我需要一次小小的歇息,重溫我的夢想。 夢想並不遠,我總是在努力抵達。 我安靜,安靜的喜歡著,安靜的讀一讀那些美好的心情,讓愛留在靜靜的夜,愛在旅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

主題

78

帖子

54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大學預科(二級)

Rank: 2

積分
54
7
zhangsuijiu 發表於 2005-3-24 13:14 | 只看該作者

巨大的古槐

[:456:] 我是河南客。在我的家鄉也有著一棵巨大的古槐,應該有數百年的歷史了吧,中空的樹榦內至少可以站三個人,即使合抱也應不下三四個人吧。據村內長者講,我的祖上也是在明朝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桐遷徙過來的。在我們村內,主要有張、章(后也該姓張,據說很久以前,我們村內章姓是張姓家的下人)、李、秦四大姓氏。其中我們張姓的祖上原是一員武將,在我們村附近與李自成的部隊作戰,戰敗被殺。所以我一直對大槐樹、山西洪桐有著一種特殊的感覺,總是在關心這些事情了。[/FONT][/SIZE][/COLOR]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11: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