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貓眼社評 南亞印度洋爭雄中國嘴硬手更硬 2017印度吃盡苦頭!

[複製鏈接]

134

主題

135

帖子

1079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蕭十一狼 發表於 2018-1-2 20: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華人評論員 梁浩明
  2017年無論是國際十大新聞,抑或中國十大新聞,中印洞廊對峙都是列入其中。中印關係在2017年達到了一個沸點,幾乎觸發戰爭。總結涉及兩國的外交,發現中國幾乎全勝。
  第一勝:中印洞廊對峙危機結束后,中國軍隊歷史性地在洞廊地區實現常年駐軍,一改過去季節性駐軍的傳統。同時加大了軍事設施的建設。毫不手軟經略周邊,從此,實現了對印軍事上有利的戰略優勢。不管印度媒體如何辨稱印度「獲勝」,都無法改變上述事實。
  按照以前的慣例,中國軍隊只在每年四、五月和十月、十一月巡邏洞朗,冬天都會將士兵撤走。但這個冬天中國士兵在當地建好了兩個直升機平台,數十個預製的房屋、掩體及商店,還升級了公路,洞朗對峙的最直接結果就是:解放軍在該地區實現了永久性駐紮。中方完全掌控了當地局勢。而且,因為這場對峙,大量中國武器順理成章部署到了最前沿,中方並且構築了不少重要工事,一旦爆發衝突,中方再不像以前那樣處於劣勢。
  中方這一動作對印度來說如鯁在喉。洞朗地區下方,就是印度東西部的通道,一條寬約二十公里的西里古里走廊。這是印度的咽喉之地。如果中國佔據了洞朗高原,就好比一把尖刀插入了印度最柔軟的部位,對印度來說,真是如芒在背。一旦爆發戰爭,中國大軍將可從洞朗高原迅速揮師南下,如果中國掐死這個走廊,西部的印軍就是瓮中之鱉。
  印度是嘴上厲害,中國是手上厲害。同樣是洞朗對峙,印度大吵大鬧,讓世界都認為他贏了,但中國卻默不作聲,該乾的堅決干,毫不手軟。印度吵完鬧完最後還是吃虧,而中方則悶聲發大財。事實上,中國對印度戰略並不是短時間要打一仗的問題,而是如何經略周邊,擴張中國影響力,同時加強一線的防禦部署,二線武器裝備的儲存,提升前方兵力投送。
  筆者認為,印度對領土的野心具有傳統,因此,中印的邊境衝突未來肯定還會發生,具體時間視印度內部政治形勢及美國策劃而定。
  第二勝:尼泊爾變天。
  在中印的外交格局中,有幾個鄰國起著不小的地緣政治作用。其中首選尼泊爾。
  2017年12月20日,尼泊爾大選結果,由尼泊爾共產黨(聯合馬列)與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中心)組成的左翼政黨聯盟在該國聯邦議會和省級議會選舉中獲勝。而執政的尼泊爾國大黨遭到挫敗,議席大幅減少。
  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尼泊爾國大黨跟印度的國大黨同名,就其一貫的親印立場,說它是印度國大黨的尼泊爾分支毫不為過。事實上,長期執政的尼泊爾國大黨,與印度國大黨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它上台後處處維護印度的利益,而不是以尼泊爾福祉為依歸。尼泊爾如同印度「屬國」,毫無國家主權尊嚴可言。
  尼泊爾國大黨最大的賣國行為,就是悍然叫停中國與尼泊爾前政府簽訂的水電項目。這項目若建成,將大大緩減尼泊爾用電難的問題。這樣一個民心工程,尼國政府說變就變,目的是為了幫助印度更好地控制尼泊爾的電力能源系統,但這種獻本國利益結印度歡心的政策,讓尼泊爾國民極其失望。但一個項目,還不足以把國大黨拉下馬。
  印度的所作所為,才是令尼泊爾人寒心的主要原因。
  印度口口聲聲是和平之國,但對周邊小國都心懷叵測,從吞併錫金,到全方位控制不丹,再到全面滲透尼泊爾,印度近年來在喜馬拉雅山山麓的進攻戰略,讓這些小國不寒而慄。
  印度為了控制尼泊爾,不僅向尼國大舉移民,鼓勵印度裔民眾進行示威要求自治,而且在經貿、交通、電力能源方面處處給尼泊爾設卡。尼國稍有不順從印度之意,就會被印度斷電斷油。印度此前對尼泊爾的封鎖,惹怒了北部山區的尼泊爾人。
  除了威逼滲透之外,印度對尼國的援助多是「口惠而實不至」,在談判時到處許諾,處處與中國進行攀比,事後卻忘記得一乾二淨,很多項目停留在口頭上紙面上,所謂的援助只是一串數字,久而久之,讓尼國國民看穿印度的虛偽。與尼國人民離心離德,作為印度代理人的尼泊爾國大黨自然成為尼國國民炮轟並拋棄的目標。
  有望再度出任總理的尼泊爾共產黨主席奧利本月19日訪問中國與尼泊爾邊境,突訪中尼邊境尼方一側的熱索瓦(Rasuwagadhi)口岸,宣布將加強兩國貿易和交通聯繫。連接中國吉隆口岸的尼泊爾熱索瓦口岸將會升級為國際性邊境口岸。
  可以說,尼泊爾國大黨的失利,折射出印度外交的失敗。
  第三勝:馬爾代爾與中國10分鐘簽訂自貿協議。
  馬爾地夫是印度洋島國。本來只是一個旅遊著名的小國,這次捲入中印角力場,全因印度的霸主野心。
  馬爾地夫,一直被印度視為自己的後花園,不容他國染指。這次馬國與中國簽署自貿協定,搶在與印度簽署自貿協定之前,還只用了10分鐘,這對一向自大的印度,無疑是「侮辱」。印度認為馬爾地夫背離了傳統的「印度優先」的外交政策,是「造反了」,導致印度大發雷霆。印度駐馬爾地夫大使日前更急急與親印的三名馬國官員見面。不料,印度這種理所當然自以為是的態度,又引發馬爾地夫的強烈反彈,馬國政府事後卻以會面未經授權為由將三名官員停職,馬國媒體近日更在一篇社論中抨擊印度總理莫迪為「印度教極端分子」,這一系列動作使印度更加惱火。兩國關係每況愈下。
  馬爾地夫的戰略價值,體現在對印度洋戰略控制上。贏得馬爾地夫,中國在印度洋上與印度爭雄可謂先勝一仗。印度必須明白,印度洋不是印度的洋。
  因此,筆者認為,2017年是中印全方位博弈的一個重要年份。
  俯視來看,有二條戰略線進入筆者視野。
  一條是印度的經營路線:從尼泊爾到斯里蘭卡,再到馬爾地夫、孟加拉(當然還有不丹)。目前的形勢,印度周邊外交幾乎潰不成軍,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全面惡化。這些國家遠離印度,與域外國家打得火熱,之所以對印度變臉,主要是對印度泰山壓頂式的施壓深惡痛絕。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印度自認為是南亞霸主,對小兄弟們不假辭色,仗勢欺人,結果成為眾矢之的。這條戰略線,印度幾乎丟失。
  一條是印度認為中國經營的路線:印度認為中國沿著緬甸、孟加拉、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巴基斯坦一路部署珍珠鏈式軍港,對印度進行戰略包圍。印度有這樣的想法,實際是對華存有深深敵意所致。若真的存在這條戰略線,中國目前已經掌控。
  但在在中國戰略規劃上,印度還算不上一個重要目標。在北京看來,印度雖然在訊息產業方面有一些亮點,但內部糟糕的種姓制度、複雜的民族關係、尖銳的宗教矛盾、低效的民主制度、中央與地方的不平衡關係,決定了印度只能是一個內生性、自耗性國家,根本無法支撐其大國雄心,這也決定了印度無法成為中國崛起的阻礙。
  只是自大的印度,時時處處與中國進行攀比,視中國為最大敵人,尤其是中國在印度洋的一舉一動,不論與印度是否有關,都被新德里視作挑戰,都要橫插一手。例如中國與馬爾地夫簽署自貿協定,印度向馬國施壓;中國租用斯里蘭卡的港口,印度就租用附近的機場,用來監視中國運作的港口;中國幫助孟加拉建設鐵路系統,印度也要與中國比併,不惜血本爭搶合同。
  問題是,印度這些舉動卻如同乞丐與龍王比富,根本脫離了其國力的承擔。比如,中國在孟加拉建立工業園,承接中國過剩產能,印度也想依葫蘆畫瓢,但印度國內自身的產業發展並不充分,怎麼可能在孟加拉建立工業園?如此東施效顰,可謂貽笑天下!
  事實上,印度最大的問題是財不如華,卻心比天高,對周邊小國許下承諾又口惠而實不至,普遍存有以大欺小、恃強凌弱的心態,甚至有吞併之心,這自然讓鄰國心存警惕。當中國推進一帶一路戰略時,這些國家都期望能夠搭上中國發展快車,棄印就華順理成章。
  自從洞朗對峙之後,印度對華敵視態度陡然攀升,尤其是當美國提出「印度-太平洋戰略」,提升美印關係之後,新德里更向美方迅速靠攏,加入對華壓制圈,不僅在邊境問題上強硬相向,更處處針對中國一帶一路戰略,設卡增堵,讓中方非常不滿。對印度這樣的國家,中國雖然一千萬個不願意與其糾纏,但該斗的還是要斗,否則新德里以為中國是一頭病龍,永遠不會尊重。
  印度自獨立之後,大國雄心就深植於印度政治家的夢中,但由於印度地方割據等先天不足,再加上民主制度的負面效應,決定了印度的強大隻是一個夢想。中國眼中對標的大國惟美俄兩國,印度根本就不是中方的挑戰目標。如果新德里清晰認識到這一點,還可以搭上中國掘起的快車,否則就淪為中國崛起的炮灰。
  王毅早前在中俄印外長會晤上告誡印方,「應從長遠角度和全球視野看待雙邊關係」。王毅話中有話,不知印方聽懂多少?其它國家聽懂多少?
  印度應該醒悟:中國嘴硬手更硬!
  (2017.12.29貓眼社評 逢周一,周三,周五在《熊貓時報》見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2: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