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聶建松:為什麼聖誕節是12月25日呢?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想飛的兔子 發表於 2017-12-26 11: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如今的聖誕節,在全世界的範圍內,都儼然成為一個消費的符號了。

除了基督宗教的信仰者之外,不信教的人士也都會湊個熱鬧。對於國人而言,中式聖誕節自然過得就更加有本地特色,譬如不知何時誕生了相互送蘋果的習慣。固然,國人大多取「蘋」與「平」的諧音,送人蘋果以示「平平安安」。

然而,在基督宗教的主要分支天主教的習慣當中,「蘋果」象徵的乃是「惡」——拉丁語中,蘋果和惡都是一個詞Malum,只不過重音不同而已。故而,在中世紀乃至文藝復興的繪畫中,我們都會看到夏娃手裡捧著一個蘋果。
另外,中式聖誕節還有個習慣,那就是大家都把12月25日這天看得十分重要,實際上12月24日的夜晚(聖誕前夜,Christmas Eve)同樣是這個節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人們相信耶穌·基督就是在12月24日至25日之間夜晚誕生的。

可是,我也見到過另外一種流行的說法,那就是12月25日這一天乃是羅馬人祭祀太陽神誕生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是「冬至」,自從這一天之後白天的日期就會漸漸加長,黑夜就會漸漸縮短,故而被用來祭祀太陽神。等到基督宗教逐步成為了羅馬帝國的主要信仰之後,基督徒們就把這個節日接手過來,改頭換面成為了聖誕節。

不過,這個說法靠譜么?

必須要說明的是,如今的公曆12月25日這一天並不一定是所有基督宗教派別的聖誕節。當代的東正教學者安德魯·洛斯(Andrew Louth)在其《介紹東方正教神學》(Inroducing Eastern Orthodox Theology)一書中,這樣寫道:「羅馬與西方所遵照的日期,似乎已經是12月25日了,然而在東方,這個日期曾經是1月6日。」 因此,很多東方教會(譬如俄羅斯教會)即便在今日,都不會選擇在公曆12月25日這一天過聖誕節,而是在1月6日至7日的時候過聖誕節,而且他們自己單獨有一套曆法書來告訴他們何時過何種節日——這樣一種習慣我們中國人其實很好理解,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之中也有兩套曆法:農曆和公曆。工作的時候遵照公曆;過春節和中秋節的時候基本按照農曆。

那麼,12月25日究竟是怎麼成為聖誕節的呢?

12月25日究竟是什麼節?

在「希臘化」的時代(從「亞歷山大東征」至羅馬統治地中海沿岸),12月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宗教祭祀時段。此時的埃及人認為12月21日是奧西里斯死亡和復活的日子,而12月26日則是太陽神荷魯斯的誕辰。希臘人也會在12月祭祀眾神(不止是太陽神)。羅馬人則會從12月17日至24日左右祭祀農神薩圖恩的誕辰,在元旦前後則祭祀雙面之神雅努斯(類似中國的「門神」)。甚至,就連猶太人也會在11—12月之間過「光明節」(在猶太曆法中,則是「九月」的25日)以紀念當年的馬卡比家族起義。

將12月25日作為神的誕辰確實出現在源自波斯的密特拉教,以及腓尼基人的巴爾信仰上,然而它們對羅馬人的影響又沒有想象的那麼大,很多信仰密特拉教的羅馬人倒是樂於將自己的節日與傳統的農神節一起過了。

不過,在公元274年左右,羅馬皇帝奧勒留(Aurelius)將上述的帝國內的宗教祭祀節期統統整合為12月25日,並將之命名為「不敗的太陽之神的誕辰」(Dies Natilus Invictus Solis),準備大力推廣。然而,需要說明的是,當時的羅馬人並不祭祀春分、夏至和秋分,之所以選擇冬至這一天,倒未必是為了「太陽信仰」的原因,反而是頗有可能想挑一個「中庸的日子」,避開一些大的宗教爭議。

可是,在這一時期的基督徒卻可能拒絕了奧勒良的這一推廣,並且反對參加到這場祭祀中,因此他們招致奧勒良的憤怒,然而在次年奧勒良被刺身亡,這些基督徒方才逃過一難。因此可以這麼說,至少在宗教意識上,聖誕節與太陽神的誕辰無關,當是時的基督徒還是很明顯地拒絕了太陽神的祭祀,這就如同中國人不會去過美國人的感恩節一樣。

那麼,12月25日又是怎麼成為聖誕節的呢?

12月25日是耶穌的生日嗎?

必須說明的是,在《聖經》之中其實並沒有明確記載耶穌的誕生之日,並且很多人也懷疑過12月25日是否是耶穌的生日,其中一個理由便是12月已經是北半球的冬季,比較寒冷,然而在《聖經》中記載的「耶穌誕生」的故事中,牧人卻還在野外停留,這多少似乎有違常理(然而在城外修成專門的羊圈,也不是沒有可能)。

在伯利恆之野有牧羊之人,夜間按照更次看守羊群。

——《新約·路加福音》二章8節

因此很多人猜想,耶穌的生日至少應該是一個比較溫暖的日子,而不是一個天寒地凍的日子。那麼,12月25日究竟是怎麼成為了耶穌的生日呢?其實在早期教會當中,也並不都認可12月25日是耶穌的生日。比如,拉丁教會的教父「德爾圖良」(150—230)就認為耶穌的生日是3月25日。這是因為他認為耶穌的受難日就是他的生日,故而通過推算耶穌的受難日便可得出生日日期,而耶穌的受難日推算則相對容易得多。幾乎與德爾圖良同一時期的希臘教父「亞歷山大的克萊芒」則似乎認為,耶穌的生日是5月20日,或者4月20日。

你們知道,過兩天是逾越節,人子將要被交給人,釘在十字架上。

——《馬太福音》二十六章2節

那麼12月25日又是怎麼來的呢?德爾圖良等人的看法並不是早期教會中的唯一看法,還有很多人還認為3月25日並不是聖誕之日,而是聖母馬利亞開始成胎的日期。我們可以發現「聖誕之日」與「聖母懷胎之日」多少有些共通之處,這背後的含義其實都代表了耶穌成為了一個人——一個是尚未出世的胎兒;一個是剛剛出世的嬰兒。而從成胎之日(3月25日)再向後延續九個月,那便是嬰兒出世的日子,亦即12月25日。這一說法的出現要早於奧勒留對太陽神節的推廣。因此太陽神節和日後的聖誕節之所以是一天,可能多多少少只是一種巧合,而非教會故意的造作。

聖誕節的出現

早期基督徒其實並沒有專門慶祝聖誕之日的行為,這是因為早期的基督宗教並不是帝國的合法宗教,很多時候都是在暗中活動,公開慶祝這一天反而可能暴露身份。那麼是什麼契機使得基督徒們開始慶祝聖誕節了呢?

在313年之後,「米蘭敕令」發布之後,基督宗教逐漸獲得了合法的地位,這使得信徒開始敢於將宗教信仰進行公開地進行表達,因此當別的宗教信徒開始慶祝自己的主神之時,很多基督徒覺得自己也應當慶祝自己的主神。這就如同很多國家都有國慶節,而中國也覺得國慶節是一個不錯的慶祝方式,於是也決定成立國慶節一樣。此時,很多東方教會就開始選擇1月6日作為慶祝之日了,並且將此一日視為耶穌的誕辰(然而在西方則認為,耶穌是在這一日接受了洗禮)。這距正式12月25日的聖誕節的誕生,僅有一線之隔了。

隨後,基督宗教內部發生了一次巨大的爭議:一派堅持認為耶穌並不是神,他們因其領袖阿里烏而得名,被稱為阿里烏派;另一派則認為耶穌既是一個人,但同樣是一個神。最終,在當時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的主持之下,教會在尼西亞城舉辦了第一次全體代表大會,並且宣布阿里烏派為異端,確立了「耶穌是神」的信條。

可是,這與12月25日這之間有何關係呢? 在前文中,我們已經得知了奧勒留將12月25日定為了「太陽神節」,而基督徒選擇這一天慶祝耶穌的誕辰,可能或多或少也是為了針對異教,以此表明耶穌·基督作為「新神」要勝過舊有的羅馬之神。另外,這也有可能是針對阿里烏派認為「耶穌不是神」的信條,並以「太陽」象徵耶穌的神性。因此,聖誕節之所以選擇12月25日,並非僅僅因為耶穌有可能是誕生在這一日期,同時更是因為當時的人們認為耶穌是一尊神,太陽對他只是一個比喻,而不是說他是「太陽之神」。

隨後,12月25日才逐漸成為了聖誕節。不過,聖誕節在法律上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全國性節日還要等到游斯汀二世(Justinus II)的時候,他專門為此發布了一道詔令宣布聖誕節為帝國的法定節日,然而即便如此當時的亞美尼亞教會,以及帝國之外的教會都沒有接受這一建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8: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