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味精對人體有害?不可不知的真相在這裡

[複製鏈接]

62

主題

67

帖子

91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1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1816757271 發表於 2017-11-20 12: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聽說
        味精是神經毒劑?
        味精對人體有害?
        過去幾十年裡,西方國家掀起一陣抵制味精的浪潮,幕後的主要推手是一些並不了解味精相關知識的西方記者,他們根據某些並無充分科學依據的所謂實驗結果。
        而不少西方食品廠商則借消費者對上述宣傳的恐慌心理,在其產品上紛紛打出「本食品中不含味精」的招牌。
        難道我們亞洲各國吃了上百年之久的味精真的存在安全問題嗎?
      
        味精是商品名,其化學名為「谷氨酸鈉」。
        1907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教授池田菊地為搞清楚海帶湯有鮮味的原因,取來幾條幹海帶用清水浸泡過夜,然後將海帶水蒸發至干,最終得到一些白色結晶物,經儀器分析最終確定該白色物質的化學成分為谷氨酸。
        谷氨酸本身並無鮮味,池田教授在谷氨酸水溶液里添加了少許食鹽(氯化鈉)后,該溶液立即呈現出強烈的鮮味。
        隨後,日本廠商利用麵筋進行酸水解后得到谷氨酸,最終該產品被推向市場並獲得了消費者的青睞。
        現在市場上的味精都是利用「短谷氨酸棒狀桿菌」在澱粉液里發酵而成。因此,味精並非是化學合成產品而是發酵工業產品。
        食品研究人員早已發現:許多天然食品中均含谷氨酸成分,其中包括番茄、海帶、乳酪、蘑菇等食用菌;雞肉、豬牛羊肉以及海鮮食品也都含有谷氨酸。
        西方研究人員還發現,人乳中也含有一定量的天然谷氨酸。
        可見,谷氨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關係緊密。
        那麼,「味精有害論」又是如何得來的?
        這要追溯到1968年,當時有一名美國醫生在舊金山市一家中餐館吃了一頓飯後,覺得手發抖及面龐發熱,他將此經歷撰寫成文並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
        作者稱這是「中華餐館綜合征」,其主要原因是中國廚師在菜肴里添加了大量味精。從此之後,在西方媒體的大肆渲染下,味精成為一種有害食品調味料的代名詞。
        此後十幾年裡,一些西方國家科研人員利用小白鼠做實驗,在給小白鼠注射了大量味精水溶液后,他們得出 「味精會破壞動物神經細胞」的結論。
        這一聳人聽聞的「研究結果」在國外醫學雜誌上發表后,進一步強化了西方消費者對味精的恐懼心理。
        近年來也有支持正義的西方研究人員站出來反對上述片面的論斷。因為他們利用恆河猴(一種與人類非常接近的靈長目動物)做類似味精注射實驗,卻沒有發現味精有任何不良及有害作用。但西方媒體對這些有關味精的正面實驗結果卻充耳不聞。
        由於此事事關重大,1995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出資請該國實驗生理學學會專家協助確定:味精到底是否對人體有害?
        隨後美國實驗生理學學會招募了71名健康志願受試者參加實驗。這些人口服不同劑量的味精膠囊並逐漸加大劑量(最多為一日3克味精)。實驗一個月後結果顯示:所有志願受試者均未出現任何不良後果(包括手抖、面紅以及對記憶的影響等)。
        該次味精人體實驗結果發表在《美國實驗生理學雜誌》上,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採納了實驗生理學學會的專家意見,表示在推薦日劑量(即每人每日服用味精不超過0.55克)情況下,味精對人體是非常安全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國糧農組織也在上世紀90年代發表指導意見說,味精屬於「公認為安全的食品添加劑」。
        這樣一來,「味精有害論」便不攻自破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6-30 17: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