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個孩子的悲劇,是從父母不好好說話開始的!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文丨優媽

  圖丨星際育兒局

  

  語言是帶情緒的,你所說的每一個字串聯起來,有可能給人帶去溫暖,但也可能帶來傷害。

  我的好友琳琳,從小出生在一個經常爭吵的家庭,因此成年後的她,情緒特別敏感。

  她曾告訴我,自從她有記憶以來,父母雖然相愛,但幾乎沒有停止過吵架、怒吼,一言不合就翻臉。有時候上一秒覺得很溫馨,下一秒立刻就會風雲突變。

  長大后的她,說話方式也似乎複製了家人的模式。一場飯局,明明是友好的氛圍,內心裡是善意的想法,可話到嘴邊就換了一種說出的方式,引得周圍人敗興散去。

  一個人的語言和行為習慣多半成長於家庭。好好和家人說話,究竟有多重要?

  01

  一個家庭的不幸是從不好好說話開始的

  懂得好好說話的家庭,的確幸福感更強。

  而那些不幸的家庭,日復一日的爭吵,多半也是由不好好說話開始的。

  本來丈夫只是想讓妻子關一盞燈,調節一下亮度;

  開口卻說成:「你開那麼多燈幹嘛?不浪費電?!」

  本來妻子只是想提醒先下班回來的丈夫:「外面下雨了,儘快收衣服」;

  一個電話打過來,卻成了質問:「你在幹嘛?外面下雨都知道不?真不想事!」

  本來丈夫只是想建議妻子,這條路上直行更安全;

  話到嘴邊卻成:「怎麼隨便變道!不要命了嗎?撞上責任都是你的!你負的起嗎?」

  

  明顯可見,同樣的語義以禮貌、溫和、為對方設想的方式說出來,收穫的是另一方的感激、體貼和實際行動;

  而以粗暴、冷漠、甚至人身攻擊的方式說出來,收穫的則是對方的暴躁、憤怒和拒不行動。

  02

  父母打罵孩子,孩子最不幸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被父母罵得想要自殺是怎樣的體驗?收穫了228個回復。

  曾經看到過一則新聞,16歲的花季少女因為經常被父母罵,服毒自殺。

  在死之前,她又挨了兩場罵,因為她穿衣服太慢和洗頭時間太長。被罵完之後,她說自己肚子疼,要回房間休息。父母沒在意,匆匆出門拉貨。

  過了十二點,等父母回到家,發現她已經停止了呼吸...

  相信很多人都被父母的語言虐待過,甚至還會反手被說「你怎麼這麼玻璃心,這點打擊都受不了,以後怎麼在社會上生存!」

  有人管這叫做打擊式教育。目的是刺激孩子做的更好。但是孩子比大人要單純的多,不會想到父母會拿反話來激勵自己,只知道所有的錯都在自己身上。

  其實哪有什麼打擊式教育,打擊就是打擊,披上教育的外套,不過是為了給自己不當的行為找一個借口而已。

  

  經常被父母打擊的孩子,會極度自卑,常常會陷入強烈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

  語言暴力,有時候比打罵更傷人。

  我曾見過一些孩子,性格非常倔強,父母讓他往東,他偏要往西,讓他幹什麼偏不幹,總愛頂嘴。

  這樣的「犟」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打罵出來的,父母越是對他動武,他就越是要用犟的方式來與你對抗,叛逆心理特彆強烈。

  有些家長認為你不聽話,我就要把你打改,殊不知孩子的這種「犟」你越打越嚴重。

  還有很多家長選擇了另外一種看似溫和,實則危害更多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語言暴力。

  

  「你怎麼那麼笨?教了多少遍了還是記不住!」「就沒見過你這麼不聽話的小孩!」「你真煩人!能不能安靜會?」

  想一想,我們做父母的有沒有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有時候,我們不計後果地對孩子施加語言暴力,話是一吐為快了,可傷害隨之而來。

  孩子的內心是單純而脆弱的,你說他笨,他感到的是你對他的嫌棄;你說他煩,他感到的是你對他的厭倦。

  03

  「我們習慣於對家人大喊大叫,指責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溝通,學不會道謝,也不懂得道歉,我們都覺得自己已經為家庭生活付出了太多,卻忽視了最關鍵的一點:有效溝通。」

  

  家庭關係是一切人際交往的基石,一個人在家庭中養成的溝通模式和說話方式,會滲透進他生活的方方面面,除非有強大的外力來影響或改變,這樣的習慣將會伴隨他的一生。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0: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