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是戰勝誘惑好,還是根本不受誘惑好?

[複製鏈接]

3159

主題

547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21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寒冬開梅 發表於 2017-9-21 08: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Christina Starmans 發表於  2017-09-16 14:38

  (紅豬/譯)你上次受到誘惑去做一件有些不道德的事、哪怕是短暫的誘惑,是什麼時候?你最近一次說謊、背叛朋友的信任、插隊、或者索取略大於付出,是什麼時候?我敢打賭,就是今天。也許就是過去這一個小時。更大的誘惑也時時會困擾我們,尤其是和性或金錢有關的那些。但令人吃驚的是,我們也常常能戰勝這些誘惑,並做出道德的行為。那麼,我們在面對誘惑時的內心掙扎,又會如何影響別人對於我們行為的評價呢?到底什麼樣的人才是更好的:一個受到誘惑但謹守道德的人,還是一個根本不會受到誘惑的人?

  關於這個問題有兩派道德哲學,大體來說,它們對於何種行為更加道德,做出了完全相反的評價。其中一派由亞里士多德創立,它認為一個真正道德人會全心全意地嚮往善舉,她的意志根本不受誘惑,也根本不會想到去做不道德的行為。另一派源自康德,它主張一個行為只有在違背人的意願時,才談得上是真正道德的——否則此人就只是在執行慾念,即使結果是積極的,其行為也談不上有多麼道德。

  哲學家爭議的焦點,是應該將哪種行為看得比較道德。然而這兩種觀點,哪一種才能體現普通人是怎樣做道德推理的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並揭示普通人在一生中是如何思考戰勝誘惑的,我的研究團隊招募了250多名年齡3到8歲的兒童,以及將近400名成人。我們讓每位被試思考幾個兒童會感到親切的場景,其中的兩個角色都做出了不道德的行為。比如在一個場景中,有兩名兒童都打碎了母親的一件物品,兩人最後都向母親坦白了自己的行為。他們倆都想說實話,都想做正確的事。其中一個動過說謊的念頭,想以此避免處罰,但最後還是儘力說了真話。另外那個本來就覺得說真話容易,也從未想過說謊,因為她並不害怕受罰。我們問被試,這兩個角色誰更值得表揚?

  被試的回答體現了年齡上的差異:三到八歲的兒童認為,那些做好事且沒有不道德慾望的角色,要比那些克服了慾望做好事的角色更加高尚;而成人的直覺卻恰恰相反。這種差異體現在了許多違反道德的誘惑上,包括說謊、拒絕幫助兄弟姐妹、不信守承諾等等。當我們詢問被試哪一個角色的行為應受嘉獎、哪一個角色「比較善良」、或者哪一個角色更有可能在將來做出道德行為時,被試的回答都體現了這種差異。  

  成年人居然會青睞內心衝突的角色,這個結果有點出人意料,因為之前的許多研究都指出,成年人認為不良的意圖和慾望是應該受到道德譴責的。然而我們卻發現,在某些情況下,對於那些懷有一些負面慾望的人,成年人認為他們要比那些只有正面慾望的人更高尚。這也許是因為成人和康德一樣,都認為一個真正道德的行為中必然要包含一些不道德的慾望,而一個恰好產生了正面結果的快樂行為是稱不上道德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只有具備對惡的嚮往,才能做出善的選擇。

  當然,對於另一些不道德的誘惑,成人的評判也和兒童一樣嚴厲。比如有人想要猥褻一名兒童、後來卻克制了自己,這樣的人和根本沒想過猥褻兒童的人相比,成人是不太會覺得他更加道德的。究竟克服了哪種誘惑會獲得道德的讚許、哪種又會招來譴責,這是我們將在後續研究中詳細考察的問題。

  同時,我們到現在為止的研究也發現了一個規律:兒童起初總是具有亞里士多德式的道德心理,認為一心向善的人比懷有道德掙扎的人更加道德。但是到了八歲以後,他們的內心就會逐漸趨向康德式的觀點,開始以行為的難易程度來判斷它的道德價值了。

  當年齡增長,變的究竟是什麼呢?

  一種可能,是兒童缺乏對內心衝突的第一手經驗。這個解釋初看頗不合理——兒童常做錯事,不是更應該常常體驗到違背道德的誘惑么?然而,兒童也許不常會同時體會到作惡的慾望和行善的慾望。隨著年齡增長,他們得以親身體驗這種內心掙扎,他們明白了其中的價值,至少對別人的掙扎不會再輕易譴責了。與此同時,他們或許也漸漸明白了意志力的可貴。

  說來有趣,小的時候,我們或許都更喜歡具有統一自我的人。但隨著年齡增長,我們開始懂得欣賞更加複雜的內心,欣賞那些既能體會誘惑、又能用意志力戰勝之的人。

  所以,下次你再受到悖德的誘惑、並感到內疚時,請放輕鬆。只要最後做出善舉,你的成年朋友們或許反而會格外讚賞你。不過你的孩子就會對你苛刻多了!(編輯:游識猷)

3159

主題

547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216
沙發
 樓主| 寒冬開梅 發表於 2017-9-21 08:44 | 只看該作者
Christina Starmans
Christina Starmans是耶魯大學心理系博士后研究員。她的研究方向是兒童與成人對於社會的推理,研究課題包括自我、道德、所有權、公平和知識等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10: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