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8月29日訊 據科技日報報道:繼早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成功藉助量子科學衛星「墨子號」向地面站分發量子密鑰,將這種被喻為不可破解的加密法從理論層面推向實用領域,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再下一城,成功進行首個海水量子通信實驗,向未來建立水下及空海一體量子通信網路邁出重要一步,待技術成熟,可望投放於百米量級潛艇水下保密通信用途。該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光學快報》雜誌上,並被列為編輯推薦。 目前,基於光纖和自由空間大氣通道的量子通信已被證明可行。那麼,海洋是否也適用量子通信呢?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系特別研究員金賢敏受訪時解釋,儘管相比光纖和大氣,海水中懸浮物和鹽度等對光子導致的散射和損耗效應要大得多,但其實海水也有一個光子傳輸時損耗較低的藍綠窗口,且其能被商用單光子探測器探測到。因此,基於海水的量子通信理論上是可行的。 可抵受海水阻隔損耗 上海交大的實驗團隊在國際上首次通過實驗,驗證水下量子通信的可行性。他們在最新實驗中觀察到,光子極化量子態和量子糾纏可在海水中保持量子特性。過程中,他們選擇光子的極化作為信息編碼載體,並通過模擬證明,即使經歷海水巨大通道損耗,只要有少量單光子存活下來,仍可被用於建立安全密鑰。目前結果顯示,水下量子通信可達數百米,雖然通道較短,但能對水下百米量級的潛艇和感測網路節點等進行保密通信,即使從水下幾米深地方對衛星和飛行器進行保密通信,也比之前大有改善,料能在軍事等領域「大顯身手」。 如何提高潛艇水下通信效能是各國都在積極研究的課題。海水密度遠高於空氣,傳統無線電波在水下傳輸距離非常有限,隱蔽於水下的潛艇為保證通信暢通不時接近甚至浮出水面,一旦被發現或遭反潛武器打擊。 日媒憧憬伙華技術合作 目前,軍用潛艇透過「甚低頻」傳送信息,每秒只能傳遞幾百比特數據,極低頻則更慢。據說,潛艇發送一組3個字母的信號約需時15分鐘,收一封電報要半個小時,無法傳遞視頻和大量監視數據。據悉,理論上水下量子通信技術輸送速度達每秒170兆位元組(Byte)速率(近16萬GB),傳輸距離達水下數百米,可滿足現代化信息戰涉及大量情報和監視數據的要求。 金賢敏指出,目前只是朝水下量子通信邁出第一步,離實用化的水下、空海一體量子通信連線和網路還有一段距離,但「最新研究證明,實現量子通信技術的上天、入地、下海的未來圖景可期」。 從發射全球首枚量子衛星「墨子號」,以至研製全球首台量子計算機,近年中國在量子科研領域領先全球各國。據鳳凰網報道,對於由中國解決水下量子通信世界性難題,美媒稱,這對水下救援、水下勘探、水下作業等具有革命性意義。日本媒體稱,日本願意與中國進行技術合作,從而推進這項技術走向一線產業帶。歐洲媒體稱冀中方不要在該領域進行技術封鎖。 引發潛艇通信革命 圖:圖為金賢敏在「光子集成與量子信息」實驗室工作\網路圖片 據鳳凰網報道:近年,風靡全球電影及小說均以間諜戰和破譯密碼為主要內容,西方電影《解碼遊戲》講述二戰期間,英國數學家圖靈受英政府所託,在波蘭人研究基礎上破解了納粹德國著名「恩格瑪」加密裝置,這項研究成功成為盟軍扭轉劣勢的關鍵。號稱不可破譯的「量子密鑰分發」加密法,與水下量子通信技術相結合,或為潛艇通信方式帶來革命性轉變。 據悉,目前潛艇使用隨機生成的編碼或「密鑰」來加密信息,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密鑰是潛艇和聯絡基地執行任務之前製作,只可使用一次。潛艇執行一次長時間任務前,必須帶上許多密鑰,潛艇使用頻率極低無線電波發送信息,每秒只能傳輸幾個字元,與外界通信方式無法擺脫「速度慢、容量少」的先天限制。 科學界認為,通過量子密鑰分配,潛艇可把一個密鑰加密成光子(利用光子的極性來代表「1」和「0」),從而生成幾近無法破解的密鑰,並待在水面通過激光向衛星發射光子,然後再由衛星把光子傳回地面基地。若水下量子通信技術的傳輸速度和安全性達到某一水平,料將徹底改變目前潛艇通信方式,為潛艇真正融入信息化作戰體系創造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