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過去五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逾30%,超過美國、歐元區、日本貢獻率的總和/中新社 大公網8月17日訊(記者 倪巍晨)過去五年,全球經濟始終處於深度調整期,中國經濟亦不能免俗。分析指出,面對挑戰,穩增長、調結構及促轉型成為過去幾年中國經濟政策的重心,本屆政府積極通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市場資源配置、實施簡政放權,放出了一份搶眼的「成績單」。過去五年,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2%,遠超同期全球2.5%和發展中經濟體4%的平均增長水準;同期,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逾30%,超過美國、歐元區、日本貢獻率的總和。 中國經濟成就系列 浦發銀行總行戰略發展部高級研究員宋艷偉表示,「三期疊加」(經濟增速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及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問題,是中國經濟過去五年所面臨的最主要挑戰。 其實,過去五年,中國在直面經濟增速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及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等問題的同時,還承受了全球主要國家經濟走勢和政策分化、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等外部考驗。蘇寧金研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志龍坦言,全球主要國家經濟走勢,及政策出現分化,並引致國際金融市場激烈波動,而英國脫歐、特朗普執政等經濟全球化的不利因素,亦對中國經濟發展構成挑戰。 四大舉措應對挑戰 中誠信國際首席宏觀分析師袁海霞強調,2013年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不減,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鑒於此,宏觀調控方面,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成為這一時期經濟政策的重心。決策層要守住經濟增長下限,並達到就業穩定所需的增速,同時,經濟運行在該區間時,還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穩定,一旦滑出增長區間,就堅決進行相應調整。此外,針對近年來金融體系內部通過層層加槓桿和期限錯配獲取超額利差,而引發的資金「脫實向虛」等情況,去年宏觀調控將「防風險」作為目標之一,調控重心逐步從「穩增長」向「防風險」轉變。 在推動實體經濟發展方面,黃志龍分析稱,本屆政府通過「簡政放權」、「減稅降費」、「降低市場准入門檻」,及改革四大舉措應對挑戰。這包括大幅降低實體經濟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實體經濟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支持社會資本設立民營銀行、醫療、教育等機構;推進國企改革,提升國有資本經營效率。 增長動力向「創新驅動」轉型 本屆政府針對中國經濟新常態所實施的政策舉措成效顯著。宋艷偉觀察到,隨著政策效力的顯現,中國經濟始終維持6.7%以上的年均增長。在消費升級方面,消費對GDP的貢獻度已超50%,產業升級方面,高端製造服務業迅速增長,目前中國經濟增長動力已逐步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 袁海霞明言,2013年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其對GDP的貢獻率在今年首季首次升穿60%。新能源汽車、機器人、共用單車等新業態快速增長,新舊動能持續轉換,且當前消費對GDP的貢獻率已超60%。此外,今年去產能範圍已擴展至煤電、建材等領域。今年全國兩會後,國家已先後出台五批次減稅降費政策;「補短板」也在醫療、農業、科技、環保、社會治理等多個重點領域推開。另截至今年五月,國企、私企資產負債率分別報61.3%、51.9%,較去年同期下降0.5、0.4個百分點。 袁海霞續稱,去年已提前完成本屆政府減少行政審批事項三分之一的目標;隨著「混改」步伐的加速,決策層正通過推進「債轉股」緩釋國企債務風險。她並指,在貨幣政策「穩健中性」邊際趨緊、金融監管趨嚴背景下,資金「脫實向虛」有所改善。 仍需防範黑天鵝灰犀牛 今年以來的宏觀經濟數據總體優於預期,經濟運行延續「穩中向好」勢頭。受訪專家認為,經濟短期企穩態勢雖基本確立,但在未來經濟運行過程中,應以時間換空間,防範並處置好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黑天鵝、灰犀牛。 目前中國經濟仍處「L形」底部。中誠信國際首席宏觀分析師袁海霞提醒說,隨著過去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傳統紅利的衰減,及潛在增長平台的下移,中長期看中國經濟仍將面臨持續放緩壓力。浦發銀行總行戰略發展部高級研究員宋艷偉坦言,「金融風險較高,黑天鵝、灰犀牛等潛在金融風險隱患較多」,「經濟新舊動能轉換速度有待提高」,及「民間投資恢復較慢」等,是未來中國經濟持續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蘇寧金研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志龍相信,無論是解決房地產泡沫,抑或是金融體系資產泡沫,短期內不應刺破泡沫,而應著手防範泡沫的進一步膨脹,以時間換空間方式,處置好中國經濟的兩大「灰犀牛」。 袁海霞補充,防範樓市泡沫風險方面,可加快三、四線城市戶籍制度改革,及新型城鎮化配套設施建設,促進人口向三、四線城市流入;對一、二線城市,應轉變當前房地產調控「以限制需求」為主的思路,加大土地供給。 針對「債務水準攀升」問題,袁海霞指出,決策層有必要持續推進債務分類甄別,完善國家和各級主體資產負債表,進一步分類處理地方性政府債務,釋放債務風險。還可以通過大騰挪實現債務轉移,中央政府亦可適度加槓桿。包括加快推進國企改革進程;進一步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多途徑擴大股權融資,改革債市從業人員激勵機制等。 央行智囊:宜選「穩貨幣+強監管」穩金融 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秘書長、研究員溫信祥解讀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稱,當前內地金融業面臨的主要風險不僅來自金融領域,還來自非金融領域。關於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組合選擇,內地宜選擇「穩貨幣+強監管」,在控制金融風險的同時,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大支持。此外,壓實監管責任,避免把微觀金融監管職責推卸給貨幣政策。 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官網微信(紫光閣平台)昨日發表溫信祥解讀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內容的文章。文中指出,房地產風險、地方債務和國企債務高這三個金融風險,可以視為金融「客戶」帶來的風險。影子銀行資金運用大量投向地方債務、房地產等領域,這些是「外生」的風險。 金融監管是一個專業性和技術性的領域。中國是新興加轉軌經濟體,情況更為複雜;在金融機構綜合化、金融交易電子化、金融產品複雜化的背景下,必須適當分離監管與發展職能、適當分離監管規則制定和監督檢查職能,平衡好金融創新和加強監管的關係。在內地宜選擇「穩貨幣+強監管」的組合,文中指強監管不但有利於內地去槓桿,還有利於緩解跨境資本流動壓力。繼續執行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把住貨幣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基本穩定。 此外,本次會議提出要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就是指宏觀風險,避免把任何微觀金融風險和市場波動誇大為宏觀金融風險。金融監管並非只是應對「剛性兌付」類的消除微觀風險,而是要求「買者自負」。要避免因個別機構和產品缺乏流動性倒逼央行流動性供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