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代天氣預報 我只服花樣百出的宋代

[複製鏈接]

127

主題

1268

帖子

1589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8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中國是世界氣象組織最早的創始國和簽字國之一,為全球的氣候改善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事實上,在中國歷史上,很早就有關於氣象觀測的記錄。殷商時期甲骨文的卜辭中就有天文、氣象、預測天氣的記載。

  到了宋代,隨著指南針、印刷術和火藥的發明,天文、氣象方面的觀測活動更加豐富,觀測方式也多樣化。下面我們來說說宋代的天氣預報。


  報曉人,專門的天氣預報員

  在宋代,大城市裡的報曉者,就擔負著報告天氣的任務,市民每天早晨起床,就能「收聽」到報曉人帶來的當日氣象服務。

  根據南宋人吳自牧在《夢梁錄》中的記載,每天清晨四更前後,當杭州城周邊的寺觀開始鳴鐘之時,寺觀中的行者頭陀就會沿街報曉兼報告天氣。

  若晴則說「天色晴明」,陰則說「天色陰晦」,雨則說「雨」。其報告的方式主要是寺觀庵舍的行者頭陀在劃定好的區域內,沿街敲打鐵板或木魚,口頭報告天氣,為上朝的官員、宿衛的士兵以及市民服務。

  當時對報曉人可能有較為嚴格的約束,即使是風雨霜雪等惡劣天氣里,報曉人也不敢有一日停歇。

  專門的氣象預報機構

  宋代氣象預報分為朝廷、軍隊和民間等系統。朝廷的氣象預報主要由太史局、翰林天文院兩個機構負責。兩套機構並存,互相驗證,確保準確。

  太史局中,具體觀察天象、氣象的是崇天台,又稱禁台。翰林天文院也有精密高端的設備,宋史記載 「置渾儀於翰林天文院之候台。」而且有專職研究人員和教學人員。培養的學生都是本院的後備專家。其學生不乏頗有成就者,典型如史序:「史序字正倫,京兆人。善推步歷算,太平興國中,補司天學生。太宗親較試,擢為主簿。稍遷監丞,賜緋魚,隸翰林天文院。雍熙二年,廷試中選者二十六人,而序為之首,命知算造,又知監事。」

  軍隊另有一套氣象預報,《武經總要》中的《天地日月星辰風雲氣候之式占候訣》5 卷,就是古代軍事氣象的匯總。



  對一時一地社會生產、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還是民間單純、實用的氣象預報。在前代豐厚實踐積累的基礎上,宋人已經掌握運用氣象的基本規律,按當地具體情況預測天氣,為農業、手工業生產、商業及出行、船舶航行提供了依據。

  這些經驗,多凝聚為諺語,可稱之為氣象諺語,既有短期,更多中長期氣象預報,表現出一個季度或一年的氣象變化規律。正是這種通俗易懂的形式,大大普及了民眾 的氣象知識和氣象預報經驗。

  專門的氣象預報圖書

  宋人的氣象預報無疑是建立在前代總結的基礎之上,有關氣象及預報的圖書。

  除了王安禮等重修的北周庾季才《靈台秘苑》15 卷號稱古代占候四大著作以及前言邢昺的《耒耜歲占》 外,南宋學者鄭樵也曾系統地列出《占候風雨賦》《雲氣圖》《氣象圖》等氣象典籍目錄17個。

  《宋史》收錄《雲氣測候賦》和《占候雲賦式》等氣象典籍目錄26個。占候文獻之多,足以說明當時占候術的興盛。

  準確的預報結果

  歷代積累的經驗、技術和精密的設備,使宋代氣象預報頗有成績,有時相當準確。

  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錄了公元1076年某一縣城發生龍捲風的情況,是東亞關於龍捲風方面的最早記錄,他闡述了彩虹形成的原因,記載了「球形閃電」。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十二月七日,太史局預報兩天後有降雪,果然到了九日,一場大雪如期而至:「二年十二月丙 辰,大雨雪。前二日,太史言:月有蒼白暈,西有黑氣丈余,占雲雨雪之象也。至是果驗。 」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四月六日,一場大約八級大風自西北襲來,刮的昏天黑地。「大風起西北,飛砂折木,晝晦數刻,命中使詣宮觀建道場禳之」。顯然是場沙塵暴。

  這場大風早有預報。「四年二月,月犯箕。占曰:有大風。其年四月,西北大風起,飛沙折木,晝晦數刻。」根據天文變化,提前兩個月預報一場大風,難能可貴。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11 08: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