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用高原山地戰打敗解放軍!印軍第17山地打擊軍掃描

[複製鏈接]

751

主題

765

帖子

2402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40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姚遙 發表於 2017-7-13 06: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印軍山地炮兵開火瞬間(資料圖)


這是一支專門在高原山地作戰的印度精兵,他們從組建就將中國人民解放軍視為潛在對手。作為印度斥巨資打造的軍中精銳,第17軍專攻山地作戰,而《印度時報》也直言不諱地指出,該軍擔負的任務就是「應對中國軍力迅速增長的挑戰」。那麼,印軍山地戰部隊的戰鬥力究竟如何,新組建的山地軍又在哪些方面有所不同,本文或許能為讀者提供一些參考。

重視山地戰:陸軍轉型與防備中國

常年以來,印度始終維持著一支龐大的陸軍,兵力規模在全世界名列前茅。印度似乎也並不掩飾其準備從地區性軍事大國邁向世界級軍事強國的雄心,因而近十幾年,印度的軍費保持著7%至8%的年增長速度,使印度成為全球第一大軍火採購國。雄厚的資金源源不斷地將先進的武器輸送進印度軍營,不過由於長期以來實行「陸海空三軍均衡發展、海空軍優先」的原則,因此印度的海空軍獲得了更多的偏重。不過,隨著地區戰略形勢的變化,印度賦予陸軍的任務從本土防禦向戰略打擊的轉型,印度陸軍改革調整的步子顯著加快,而加強山地作戰正是印度陸軍改革調整的重要內容。

作戰理論是牽引軍隊轉型的重要因素,促使印度陸軍掀起這場50年來最大規模改革的則是被印度軍方稱為「冷啟動」的作戰理論。「冷啟動」理論的核心是先發制人實施進攻作戰。現代戰爭節奏快、對抗激烈,為奪取戰爭主動權,「冷啟動」理論強調一旦偵察到敵方有進攻意圖,就立即組織戰略機動部隊對敵實施主動打擊。那麼,印度所謂「冷啟動」理論針對的潛在敵人又是誰呢?

印度所在的南亞地區地理條件十分特殊,喜馬拉雅山、喀喇昆崙山和興都庫什山等天然屏障將南亞次大陸與亞洲大陸隔開,使其在地理上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域,而這片區域的67%都屬於印度。在印度的鄰國中,巴基斯坦和中國都曾與其發生過邊境戰爭,並且這兩個國家與印度接壤的地區大多是高原山地,因此印度陸軍將山地作戰作為建設重點,也就不足為奇了。

印度陸軍判斷,未來的邊境戰爭很可能發生在高原山地環境。關於山地作戰,印軍有著沉重的記憶。20世紀60年代的中印邊境戰爭,就是一場山地戰。面對極端惡劣的自然條件,當時的中國軍隊表現出了更好的適應性,而很多印軍官兵則表現出對作戰環境非常不適應,他們驚詫於中國士兵在高原山地環境中仍能夠重負行進,中國部隊仍然能夠奔襲穿插,連續作戰,以至於印度官兵都在驚呼:「氧氣好像都跑到中國人那兒去了。」

有鑒於此,印軍將加強山地作戰的研究和訓練視為陸軍建設的當務之急。2010年10月,印度向其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編註:中國藏南地區)增調了2個山地步兵師,使印度陸軍駐該地區兵力達到10萬人。2013年7月17日,陸軍關於組建新型山地打擊軍的提議獲得了印度內閣的批准,這就是第17山地打擊軍。根據《印度時報》的報道,組建第17山地打擊軍是印度陸軍《2012至2027年綜合遠景規劃》的重要內容。這份文件要求印軍整頓邊防設施,並且特彆強調升級中印邊境這一段邊境線上的基礎設施,稱「以便在艱險的地形中部署更多部隊並有效進行作戰」。

第17軍:山地部隊中的龐然大物

由於地理位置與安全形勢的原因,印度山地部隊的建設起步很早。據美國全球安全研究所統計,在第17山地打擊軍組建之前,印度陸軍有第1、第2、第21三個山地軍,10個山地步兵師,總兵力約15萬人,可以算得上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山地戰部隊。然而,印度的山地軍雖然人數眾多,但從印度媒體的相關報道中,可以看出他們的訓練水平並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樣高。印度陸軍前參謀長辛格曾經被爆出痛批山地部隊,他指責山地部隊「缺乏戰鬥熱情,官兵上下瀰漫著嚴重的雇傭氣氛」,甚至稱山地步兵為「低級耗材」。在辛格看來,這樣的山地部隊是無法與強悍的對手交鋒的。

然而,辛格指責的部隊並不包括第17山地打擊軍。該軍無論從兵力規模還是武器裝備,都與其他山地軍不同。印軍普通的山地步兵師兵力規模約1.5萬人,山地軍下轄2至3個山地步兵師,另有1個炮兵師和其他支援分隊,總兵力為4至5萬人。而據目前印度媒體的報道,第17山地打擊軍下轄2至3個山地步兵師、1個炮兵師和2個獨立裝甲旅,總兵力達到9萬人,在印度山地軍中可謂是個龐然大物。

儘管外界還不掌握正在組建中的第17山地打擊軍的具體編製,但作為印度陸軍的基本戰術兵團,普通山地步兵師的編製和裝備情況外界掌握的情況比較多。相比印軍機械化步兵師,山地步兵師的總兵力減少了2000人,這主要是大幅減少了步兵的數量,但特殊兵種卻得到加強。山地步兵師下轄3個步兵旅、1個炮兵旅、1個工兵團、1個通信團以及其他配屬分隊。工兵團和通信團都是特別增加的,以應對部隊在高原山地這種特殊的作戰環境。

山地步兵營是印軍山地作戰的基本作戰單位。作戰中,山地步兵營會得到大量配屬加強的兵力,如在重要方向上擔負突擊任務,1個山地步兵營會得到1個裝甲連、1個炮兵連、1個反坦克導彈排和1個野戰工兵排的配屬,這樣1個擔負進攻突擊任務的山地步兵營的總兵力可以達到1200餘人,而其中直接參与進攻作戰的兵力佔七成以上。除配屬的作戰分隊外,山地步兵營在作戰中還會得到上級炮兵的火力支援。由於印度陸軍近年來大力加強陸航部隊的建設,執行重要任務的山地步兵營還可以得到直升機的支援。

印軍對山地部隊的要求是,能夠在海拔6000米以下的高原山地環境實施持續的獨立戰鬥。戰鬥中,步兵需要在炮兵的火力支援下完成任務,因此山地部隊自身必須具備強大的火力,脫離了炮兵的支援,步兵則很難贏得戰鬥。在這樣的理念下,炮兵成為印度山地部隊重點建設的內容。

無可替代的大口徑火炮

普通人對山地戰的印象大多來自影視大片,地面上,武裝到牙齒的特種兵們在山林間進行著殊死搏殺,空中,攻擊機、直升機不斷對地面實施打擊,提供火力支援。然而,這種火爆的影視情節與真實的山地戰之間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的。印度與巴基斯坦爆發過多次邊境山地戰爭,對於山地戰可謂實戰經驗豐富。他們認為,山地作戰、特別是邊境衝突一類的山地作戰中,空軍打擊也會受到地形的限制,有時難以及時準確地提供火力支援,而最可靠的火力支援恰恰來自默默無聞的大口徑炮兵部隊。

1999年,印軍與巴基斯坦軍隊在印控克什米爾的卡吉爾地區爆發了邊境戰爭。卡吉爾是典型的高寒山地,山勢險峻,道路環境極差限制了雙方重型裝備的發揮,炮兵成為戰鬥中最重要的火力支援。印軍野戰炮兵裝備的FH-77B 155毫米榴彈炮在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這次交戰中,該炮平均每天向巴基斯坦軍隊發射6000發炮彈,有效地壓制了巴軍的動作。

FH-77B 155毫米榴彈炮是一型性能優良的牽引式火炮,但對於印度山地部隊來說,FH-77B太重了,該炮戰鬥全重11.9噸,在印度山地部隊作戰的高原山地上,很多直升機都無法進行吊運,而用重型牽引車機動又受到地形的限制。以卡吉爾邊境戰爭為例,印軍野戰炮兵雖然發揮了火力猛烈、打擊精準的優勢,但轉移陣地卻要了炮兵們的命。狹窄崎嶇的山路難以承載FH-77B及其火炮牽引車,多門火炮在轉運時摔下懸崖,而缺氧環境中直升機開足馬力也不能把FH-77B吊離地面,情急之下印軍不得不把FH-77B拆解后再行運輸,而印軍的一些FH-77B炮兵陣地也由於轉移不夠及時,遭到了巴軍炮火的反擊。

其實,印度山地部隊裝備的火炮主要有105毫米輕型榴彈炮和130毫米加農炮,在卡吉爾邊境戰爭中表現出色的FH-77B主要裝備印度陸軍的野戰炮兵部隊。經過幾次邊境山地戰爭后,印軍越來越感到大口徑火炮對於山地作戰的重要性,但同時也深感笨重的FH-77B並不適合山地部隊。正是在這種情況下,2012年,印度向美國購買了145門M777 155毫米超輕型榴彈炮。由於大量採用鈦、鋁合金材料,M777的重量僅為4.2噸,連FH-77B全重的一半都不到,加之外形相對較小,因此M777可以使用直升機方便地吊運,輕型卡車也可完成對該炮的牽引,甚至在緊急情況下,美軍曾悍馬車牽引M777進行快速轉移陣地。可以說,換裝M777榴彈炮之後,印度山地部隊炮兵的快速反應能力和戰場火力都得到大幅提升,而在高原山地的邊境衝突中,誰的炮兵能夠快速出動,誰就掌握了戰場的控制權。

除M777榴彈炮外,印度山地部隊還加強了導彈部隊的實力,其與俄羅斯共同研發的「布拉莫斯」導彈將裝備新組建的第17山地打擊軍。此外,為加強一線步兵的反裝甲能力,印度山地部隊還裝備了國產「毒蛇」反坦克導彈。

加強直升機的戰場使用

除大口徑火炮外,直升機是印軍認為山地作戰的另一大利器。目前,印度陸軍共裝備260多架直升機,其中裝備數量最多的是印度國產的「獵豹」直升機,約120架。「獵豹」直升機實際是印度授權生產的法國SA315B型「美洲駝」直升機,這是一種單發輕型多用途直升機。該機被印軍看中的原因是其高原飛行性能非常好:1969年,一架SA315B在搭載2名飛行員和140公斤燃油的情況下,創下了在海拔7500米高度起飛的世界紀錄;1972年,SA315B又創下了12442米的直升機飛行絕對高度世界紀錄。儘管個頭小,但「獵豹」直升機可以遂行多種任務,既可用於偵察——該機續航時間為3至4小時,又可用于山地戰救護——該機機艙可裝下2負擔價,還可裝上提升力為160公斤的絞車用於救援,也可掛載導彈進行反裝甲作戰。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獵豹」直升機一直是印軍陸航部隊的主力機型,也是印軍山地戰的重要裝備。

在印度陸航部隊中,裝備數量僅次於「獵豹」的是其國產的ALH「北極星」輕型通用直升機,裝備數量為70架。雖然「獵豹」直升機的高原性能好且用途較多,但不到2噸(不算機外掛載)的最大起飛重量實在難以滿足印軍山地作戰的需求。為了滿足印軍迫切需要直升機進行山地作戰的需求,生產「獵豹」直升機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與當時的西德合作,開始研發代號為「北極星」的新型直升機,但直到2000年,第一批2架「北極星」直升機才交付印度陸軍。「北極星」分為空軍/陸軍型和海軍型兩種,其中用于山地作戰的空軍/陸軍型最大起飛重量達到4.5噸。由於需要在高原山地作戰,為了提高抗摔性,該機採用滑橇式起落架,並裝備了防彈油箱。「北極星」可根據任務選擇掛載不同的武器,如反裝甲作戰時,可掛載4枚反坦克導彈和1門20毫米機炮,進行對地火力支援時,可掛載火箭吊艙。

對於新近組建的第17山地打擊軍,一心將其打造為山地戰尖兵的印度希望為其購置更為先進的直升機,以提高該軍的機動能力和對地火力打擊能力。目前,印度對美軍的UH-60「黑鷹」和CH-47「支奴干」直升機很感興趣。眾所周知,「黑鷹」是一型性能優異多用途直升機,並且「黑鷹」的高原飛行性能極佳,這一點非常符合印軍山地作戰的需要。對於「支奴干」來說,印軍則是「剛需」。印軍為打造山地炮兵已經購買了145門M777榴彈炮,但目前印軍現役直升機還沒有能對其進行吊運的機型,「支奴干」強大的運載能力既可以在高原山地間快速運輸兵力,更重要的是該機可以完成對M777榴彈炮的吊運。

獨特的山地進攻戰術

印軍曾與中、巴兩個鄰國進行過山地戰爭,是山地戰方面的老手,其戰術具有鮮明的特點。

印軍非常重視第一梯隊的突擊能力。以山地步兵營為例,戰時通常分為第一梯隊、預備隊、火力支援分隊和後勤保障分隊,其中第一梯隊集中了全營最精銳的力量和最猛烈的火力,並且還可以得到裝甲、炮兵、導彈、工兵等兄弟分隊的配屬加強。印軍認為,戰前嚴格保密,隱蔽進攻企圖可以讓進攻達成突然性,令對手猝不及防,更有利於第一梯隊進攻。在這方面,印軍會在戰前通過電子干擾、佯攻佯動等多種技術戰術手段來擾亂敵人的防禦。

在山地進攻中,印軍非常強調兵力密度。還是以印度山地部隊的基本單位——山地步兵營為例,其一個營的進攻正面為1000至1500米,而美軍第10山地師的步兵營進攻正面為3000至4500米,印軍僅為美軍的三分之一。這一方面與兩國山地部隊的武器裝備和部隊訓練水平有關,同時與印軍所面對的高原山地環境更為惡劣密切相關,但最主要的還是印軍強調突擊的戰術理念所決定,以重兵突敵一點,達到快刀切黃油的進攻效果。

印軍將突擊的方向線稱為進攻軸線,印軍指揮員非常重視進攻軸線的選擇。進攻中避開敵方防禦堅強的防線,尋找敵側翼、部隊結合部等防禦較弱的地方下手,是各國軍隊在進攻中通行的做法,也是印度山地部隊在選擇主要進攻軸線時判斷標準。這就意味著部隊要多進行迂迴和穿插。然而在高原山地環境下,可供選擇的道路較少,並且狹窄難行,常被深谷割斷,因此印軍還特彆強調營、連等小規模的滲透,以奇兵直插敵後,對敵要害部位發動奇襲。在這種滲透中,直升機將發揮重要作用。

印軍山地戰術還特彆強調炮兵火力。根據印軍的經驗,在邊境山地戰爭中,空軍戰機出動的效果並不好,一是惡劣的自然環境使戰機較難及時到位,準確打擊,此外,印度認為的潛在對手都具備較強的防空能力,戰機臨空風險較大。因此,炮兵成為山地部隊在進攻中最重要的火力支援。印度山地部隊講究徐進彈幕的戰術,即在進攻步兵之前,炮兵打出一到數條移動的火力線,摧毀敵方防守,掩護步兵前進。


前述印軍的強調突擊、擅長迂迴、重視火力等戰術特點,多少與讀者熟悉的解放軍戰術較為類似,而接下來介紹的兩個特點,則具有強烈的印軍色彩。

首先是不擅長夜戰。印度山地部隊對於夜間進攻非常謹慎,如參戰部隊沒有夜戰經驗,或是戰時的氣候、作戰的地形被認為不利於進攻,印軍則不大會選擇夜間進攻。在必須實施夜間進攻時,印軍將部隊的進攻正面大幅縮小,營進攻正面不到400米,士兵之間必須保持目視聯繫。同時,夜間進攻中,步兵對炮兵更為倚賴,除需炮兵提供徐進彈幕的掩護外,還常常需要炮兵發射曳光彈來指示方向。

印度山地部隊的另一個戰術特色是進攻緩慢,這與解放軍強調的連續作戰、乘勝追擊的戰術截然不同。印軍每攻佔一個陣地,不是忙著繼續追殲殘敵,而是必須依託陣地進行調整,這一方面算是穩紮穩打,將奪占的陣地編成己方的戰術支撐點,但同時也使印軍的山地攻擊節奏緩慢,容易喪失戰機。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1: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