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靳羽西:親眼目睹主權交接 見證華人揚眉吐氣

[複製鏈接]

60

主題

62

帖子

44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4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圖:靳羽西的回歸紀念手錶已經珍藏了二十年大公報記者黃曉敏攝
  大公網6月1日訊 (記者 黃曉敏)靳羽西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全球華人耳熟能詳的一個名字。這位與新中國同齡的美裔華人,出生於中國廣西,成長於香港,在美國深造,並在人生中不斷抓住時代賦予的機遇,憑著努力和打拚,最終開創出一個與自己名字緊密相關的事業,讓全球華人都記住了「羽西」這個名字。1997年,她更受邀出席香港主權交接系列活動,親眼見證了首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誕生。
  靳羽西曾在1985年與中央電視台合作製作電視系列片《世界各地》,對於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觀眾來說,那是一個了解世界的寶貴機會。通過這個節目,她在中國也成了家喻戶曉的名人。日前,大公報記者在靳羽西位於紐約的家中對她進行了專訪,她用當年《世界各地》中觀眾熟悉的開場白「你好,我是靳羽西」跟記者打招呼,瞬間拉近了彼此關係。
  水為財是好的開始
  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靳羽西連續兩天,連夜出席多場回歸活動,但完全沒有覺得累。「大家都沒感覺到累,能夠應邀出席交接儀式,見證歷史時刻,那是多麼難得的機會,大家都很珍惜,而且感覺到很光榮、很興奮、也很激動。那是值得我們全球華人好好慶祝的日子。」
  至於那兩天印象最深的事,靳羽西回憶道,「那天的雨好大喲!下了整整一天。」「還有讓我特別驚訝的是,有那麼多的華僑從世界各地回到香港,像過一個很大的節日一樣,大家都興高采烈的,酒店裡住滿了從世界各國來的僑胞。」
  6月30日那天,英國查爾斯王子和末代港督彭定康在瓢潑大雨中出席降旗儀式,老天爺似乎是有意為難英國人。當英軍士兵降下英國國旗並捧給彭定康,當雨水順著查爾斯王子的臉頰往下淌時,觀眾已經分不清楚他們臉上流的是雨水還是淚水。「英國人肯定悲傷了,他們從香港獲取了大量的利益,肯定是捨不得離開的。」
  「有些人說(那場雨)是老天爺不捨得英國人走,但我們中國人卻不這麼看。中國人說風調雨順,水為財嘛,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確實是這樣的呀,香港現在不是做得很好嗎?」靳羽西說,那是全球華人揚眉吐氣、一洗百年恥辱的大好日子。
  「可是,(7月1日)零點一過,當解放軍從深圳進入香港時,雨就停了,真的好神奇。那些場景雖然已經過了二十年,至今都難以忘懷」。
  紀念手錶悉心珍藏
  當年的香港主權交接儀式經電視直播,全世界的觀眾都可以看得到。世界各地的華人,無論身在何處,都無不心潮澎湃。那是中國人經歷了百年屈辱后,以莊嚴的方式,有尊嚴地收回被強行分割的土地。
  而有幸在現場親眼目睹整個交接儀式的靳羽西,心情更加激動。那莊嚴的場景,至今都牢牢地印在腦海中。因此,她特別珍藏了當年所有的請柬和一塊紀念手錶,這些都令她非常自豪。那塊回歸紀念手錶,多年來一直放在紐約家裡梳妝台最顯眼的位子,隨時可以看到,喚起珍藏在心中的珍貴記憶。記者看到,雖然過了二十年,那塊手錶嶄新依舊,一看就是主人平常不捨得經常佩戴,而是被當作寶貝一樣珍藏起來。
  香港不搞內訌前途越來越好

圖:靳羽西的家中掛滿了她不同時期的重要照片大公報記者黃曉敏攝
  靳羽西年輕時在香港住了十多年,她說,如今的香港變化非常大。她每年都還會回來四五次,大多是出席一些活動。「跟以前相比,現在去得少了。以前我們常去香港買東西,現在內地什麼都可以買得到,所以去的次數就少了。但香港還有許多時尚活動、文化藝術活動,我們會去參加。」
  離鄉多年,靳羽西非常關注香港的發展,只是很遺憾沒有更多機會品嘗這裡的美食。「最想念香港的茶餐廳。餛飩麵、牛腩面、油菜,是我最常想起的東西。紐約的麵條,不知道為什麼,怎麼都沒有香港茶餐廳的那麼好吃。」
  聊起對香港前景的看法,靳羽西說:「香港的前途是可以的,只要不是自己打自己,就會很好。前幾年發生佔中事件,黃雨傘事件,我是反對的,這對香港有什麼好處呢?這些運動對中國影響不大,但對香港影響很大。我覺得只要香港人不自己內亂,不搞內訌,那香港前途肯定會越來越好。」
  靳羽西認為,香港經濟真正取得發展,一方面得益於廉政公署的成立。廉署成立后,香港建立起商業規範和法制秩序,貪腐被遏制,大家在這裡做生意就放心了,因此香港的法制精神很重要。另一方面就是香港依託中國大陸,隨著大陸的改革開放而取得了經濟騰飛。「香港本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怎麼可以獨立呢?如果以為香港是一個很獨立的城市,這就是有點過分的想法了。」
  我與港一樣是東西文化集合體
  靳羽西與香港有很深的淵源。她出生在廣西桂林,在香港度過童年和青少年時期,除了無法改變的鄉音,小時候在香港接受的教育,也影響了她一生。
  靳羽西曾在九龍塘的瑪利諾修院學校就讀,那是一所教會辦的英文學校,她在那裡接受的都是英國人的教育,也打下了很好的英文基礎。而在家中,父親是著名的嶺南派畫家,母親也很傳統,羽西受到的則是很傳統的中國文化教育。父母的言傳身教,給她們四姐妹打下了深深的中國烙印。「我們跟香港一樣,是東西方文化交匯的集合體。」
  在花季之年,靳羽西離開香港到美國求學。那時候,她對香港的印象不是很好,一是當時香港還比較落後,二是總有寄人籬下的感覺。
  在她小時候,香港最好的工作都是給外國人做。「當時父母還是覺得我們不需要學很多中文,如果在香港發展,英文也比中文重要,所以雖然我們讀過中文,但基礎不好。因為是英國殖民地,在香港,中國文化是二等文化,英國文化才是一等文化,這影響了我們一代人。」她說這是一個很沉重的感受,只有生活在殖民地時代的人才會有切身體會。
  但靳羽西也說:「我們不能怪父母。殖民地就是這樣,所有香港人都寄人籬下,大家都想學好英文,出國留學,才能出人頭地。」當時的困境,恰恰也培養了一代又一代香港人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獅子山精神。

312

主題

1309

帖子

3786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786
沙發
布信易 發表於 2017-6-2 05:47 | 只看該作者
香港年輕一代對歷史太不了解了,感受不到國家對一個人的重要意義?香港老人應多給年輕人講講以前受殖民的歷史,激發年輕人愛國愛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5: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