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軍五大王牌之首的「御林軍」整74師戰鬥力到底有多強?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5-26 05: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周明 國家人文歷史

  在孟良崮戰役中被解放軍全殲的整編74師,是位列國民黨軍五大王牌之一的頭等精銳,一直都被認為是全副美械裝備師,但事實並非完全如此,具體到孟良崮戰場上的整編74師,盤點裝備、兵力和火力,就可以知道,它戰鬥力到底有多強?

  兵員大不如前

  整編74師的前身是74軍,下轄3個師分別是第51、57、58師,其中51師是軍政部第1補充旅發展而來,57師是皖系部隊的余脈逐漸中央化,58師是浙江省保安團擴編而來,因為首任軍長俞濟時是黃埔系,所以部隊里師團營軍官大多數是黃埔畢業,算是標準的嫡系部隊,再加上在抗戰中戰績不俗,所以一直都能優先得到補充,例如在南京保衛戰和1941年8月第二次長沙保衛戰中的春華山之戰,74軍傷亡很大,但都很快得到補充兵員而恢復了實力。在整個抗戰期間,74軍的兵員結構很理想,服役期在一年以內的新兵不超過10%,老兵的比例高達90%,從而保證了整個部隊的戰鬥力。

  抗戰勝利后,國民黨軍進行整編,74軍改編為整編74師,從三師九團改為三旅六團,不但編製縮小了,而且老兵有的在戰爭中損耗,有的在戰後退伍,因此整編74師的兵員結構中老兵的比例已經下降到80%,除此之外,整74師還收編了汪偽警衛軍第1師、第3師的各一部分(含偽中央軍校學生總隊)和偽獨立第15旅總共約4000名士兵,雖說警衛軍還算是汪偽軍隊中的精銳,但戰鬥力比起以前74軍的老兵還是要遜色不少。

  到1947年3月,也就是孟良崮戰役開始前,整編74師又恢復三旅九團編製,但是新增加的3個團:51旅的153團、57旅的169團、58旅的174團剛剛組建,沒有來得及參加孟良崮戰役,還在後方安徽整訓,後來成為重建的整74師的基本力量。

  

  孟良崮戰役中解放軍繳獲的整74師日式鋼盔

  解放戰爭爆發后,整74師作為國民黨軍在華東戰場的頭等主力,一直是被當作進攻解放區的先鋒,先後參加了睢寧、宿遷、兩淮、一打漣水和二打漣水等一系列作戰。睢寧、宿遷的作戰規模不大,傷亡自然很小。淮陰是當時解放軍蘇皖解放區的首府,因此兩淮作戰的規模和激烈程度都大為提高,整74師最終以傷亡3000人的代價取勝。接著一打漣水沒有得手,整74師又有2000人的傷亡。而二戰漣水和解放軍的主力華中野戰軍6縱展開激戰,雖然攻下了漣水,但付出了近6000人的傷亡。屈指算來,在孟良崮戰役之前的一系列作戰,整74師的傷亡累計就超過了1萬人,幾乎佔到編製人數的1/3。因此,師長張靈甫要求補充兵員,特別提出連排級軍官傷亡較多,希望能從即將畢業的中央軍官學校第二十期學員中分配給74師300名。兵員補充上,除了將大約300名俘虜的解放軍補入輸送團,再把輸送團的老兵補入作戰部隊——後來這些解放軍俘虜在孟良崮戰役中陣前倒戈,使得垛庄很快易手,由此在戰後成了批評張靈甫的一條罪狀——另外還分兩批補充了8400名新兵,但實際上這8400名新兵有一部分還停留在紙面上,根本就沒有補充到74師,就是在真正補充到74師的新兵中大部分也都是補入了在安徽後方新組建的3個團,實際補入74師一線部隊的僅僅只有2500人。因此,在孟良崮戰役開始前,74師的實際兵力和編製人數還有較大的缺口,而戰鬥力和抗戰時期的74軍相比,更是下滑太多,可以說今非昔比。

  並不是全副美械

  講到整74師的裝備,幾乎眾口一詞地認為是全副美械裝備,但事實也並非如此。

  

  1947年5月13日至16日,華東解放軍在孟良崮全殲國民黨部隊整編第74師三個旅,並繳獲其裝備

  目前坊間流傳著好幾個版本的74師武器裝備的編製表,比較常見的是師直屬1個美製105毫米榴彈炮營(12門)、每個旅直屬1個75毫米山炮營(12門)、每個步兵團直屬1個81毫米迫擊炮連(12門)和1個37毫米戰防炮連(8門)、每個步兵營配屬1個機槍連(8挺美製M1917A1型7.62毫米勃朗寧重機槍)和1個火箭筒排(4具M1巴祖卡火箭筒)、每個步兵連配屬3個60毫米迫擊炮班(3×2門)和火焰噴射器1具、每個步兵排配屬3挺美製M1918A2型7.62毫米BAR輕機槍、每個步兵班配屬美製M1/M1A1型11.43毫米湯姆森或加拿大斯太令9毫米衝鋒槍2枝和M1903A1型7.62毫米春田步槍8枝。按照全師3個旅6個團來計算,總共裝備105毫米榴彈炮12門、75毫米山炮36門、81毫米迫擊炮72門、37毫米戰防炮48門、60毫米迫擊炮324門,7.62毫米重機槍144挺、火箭筒72具、火焰噴射器54具、7.62毫米輕機槍486挺、衝鋒槍約2000枝、步槍約12000枝。從這個編製表來看,確實稱得上裝備精良,甚至還有幾分土豪范,但這個只是在紙面上的編製。實際情況除了榴彈炮、山炮和戰防炮基本滿編,迫擊炮、火箭筒和火焰噴射器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額,步兵營的機槍連應該配備8挺重機槍,實際上很多機槍連都是只有6挺,步兵班的衝鋒槍和美製春田步槍的缺口更大。儘管春田步槍的性能平平,遠不如美軍自己的現役主力裝備M1半自動步槍,就是和日軍的三八大蓋比也好不到哪去,但就連這種不怎麼樣的步槍也都沒達到編製標準。

  除了正式的步兵單位外,74師一些直屬單位的裝備就更要打個折扣了,例如師直屬輜重團的3營就只有正副班長才配武器,普通士兵就是徒手兵。再加上前期在兩淮、漣水等作戰中損耗的武器裝備也沒有得到及時補充,而且74師的直屬單位龐大,總兵力達到3萬餘人,比一般整編師2.3萬人要多得多,每個旅還額外編有補充團,這些裝備的缺口都只能用換裝美械時淘汰下來的國造中正式七九步槍和仿製的捷克輕機槍、馬克沁重機槍來替補。

  

  孟良崮戰役中被俘的74師官兵正在樹下休息

  另外由於美國在1946年下半年一度對國民黨政府實行武器禁運,美械又是全靠大彈藥量來發揮火力,由於擔心彈藥供應跟不上,從1947年初起,74師就開始用國造機槍、步槍來換回美械的步兵武器裝備。到孟良崮戰役前,除了榴彈炮、山炮、戰防炮還是全部美械外,迫擊炮、輕重機槍和步槍等裝備已經差不多是國造和美械對半開了。全軍遠遠沒有達到全副美械裝備的水準,和國民黨軍隊中美械化程度最高的新1軍、新6軍相比,差距還很大。

  何況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美械裝備也是如此,陳毅就曾對美械裝備有過很中肯的評價:「美械使火力增強,但火器複雜,幹部無法掌握,不能靈活運用,消耗彈藥甚多,缺少運輸工具,供給不上。野戰能力很弱,美械化害多利少,最多不過利害相等。」

  當時,解放軍一個縱隊(相當于軍或整編師)通常下轄3個師(也有個別轄4個師或2個師),總兵力約3萬人,人數上和整74師相差無幾。每個縱隊直屬1個75毫米山炮團(編製數量36門),每個師直屬1個山炮營(9門,共27門),每個團直屬1個81毫米迫擊炮連(6門,共54門),每個營直屬1個60毫米迫擊炮排(2門,共54門)和1個重機槍連(6挺,共162挺),每個連配屬輕機槍6挺(共486挺)和擲彈筒6具(共486具)。

  兩相對比,整74師的師屬105毫米榴彈炮是解放軍縱隊直屬炮兵所沒有的;下轄3個旅的直屬炮兵總共36門山炮,解放軍縱隊、師兩級炮兵總共54門山炮,解放軍佔優;團級單位直屬的81毫米迫擊炮方面,整74師是72門,解放軍則是54門,另外整74師還有48門戰防炮,佔優;60毫米迫擊炮,整74師是324門,解放軍是54門,整74師優勢較大;輕重機槍是630挺對648挺,解放軍略佔優勢;整74師有火箭筒和火焰噴射器,解放軍則是485具擲彈筒,整74師的火箭筒和火焰噴射器威力很強,但數量較少,解放軍可以用擲彈筒的數量來彌補。

  

  孟良崮戰役中解放軍繳獲的敵方刺刀

  所以大體上整74師和解放軍一個縱隊在師旅火力上有一定優勢,營團火力則相差不多。但是孟良崮戰役期間,整74師因為山區道路崎嶇難行,將105毫米榴彈炮營留在了後方臨沂,旅團級的山炮和戰防炮也有一部分留在了後方。而解放軍方面特種兵縱隊的榴彈炮團和野炮團則趕到了前線參戰,而且主攻部隊有5個縱隊之多,因此在火炮口徑和數量上,解放軍都佔有壓倒性優勢。

  

  孟良崮戰役中解放軍繳獲的敵方子彈盒

  另外,彈藥也是必須要提到的,由於從垛庄往北道路狀況更差,整74師只好將所有的卡車都留在垛庄,攜行彈藥全部由騾馬馱運,這樣一來攜行彈藥數量就大大減少了,平均每門山炮的攜行炮彈只有200發,總數也就7000發左右。解放軍則是在內線作戰,地處解放區腹地,可以得到充分的後勤保障,此戰消耗的炮彈就有3.3萬發之多,超過整74師將近5倍!

  還有整74師的營級骨幹火力是美製M1917A1型7.62毫米水冷式重機槍,需要用水來對槍管進行冷卻,但是孟良崮是個沒有水源的石頭山,連人飲水都異常困難,更沒有多餘的水來冷卻槍管?這直接導致74師的火力大受影響。

  因此,在孟良崮戰役中,74師在火力上,無論是火炮還是輕重機槍,都沒有優勢可言。

  整74師為什麼這麼狂

  整74師給人的印象通常是驕橫狂妄,不可一世,儼然是天下第一,甚至在國民黨軍隊中還流傳著「有十個整74師就能統一全中國」的說法,那麼整74師為什麼這麼狂?

  首先,整編74師的前身74軍在抗戰中打出了赫赫軍威,首戰淞滬,剛剛組建不久的74軍就在羅店打了一場漂亮的伏擊戰,擊斃日軍中隊長以下300多人,《申報》《大公報》當時都做了詳細報道。在萬家嶺戰役中,當時還是74軍51師153旅少將旅長的張靈甫指揮敢死隊從山後陡坡攀登而上,一舉攻佔制高點張古山,此後74軍在張古山和日軍展開激戰,始終牢牢掌握著這個關係全局的鎖鑰重地,使得日軍106師團遭到重創,險些被全殲,贏得了萬家嶺大捷。接著,74軍在上高會戰中表現出色,立下赫赫戰功,因此,李天霞指揮的51師榮獲了第一號「陸海空武功狀」,而74軍司令部、57師和炮兵團也各榮獲了一面飛虎旗。由於歷次戰鬥中卓越的表現,就連對手的日軍也認為,74軍是「支那最強軍」。

  74軍在嫡系部隊中的資歷並不老,完全是憑藉自己在戰場上的表現確立了自己的精銳王牌地位。不過雖然因為成軍較晚,74軍沒能趕上裝備德械,但是在隨後的裝備蘇械中,成為全軍僅有的4個蘇械突擊軍之一。1943年美國援助陸續到位后,74軍又成為第一批換裝美械的部隊。

  在解放戰爭中,74軍改編為整編74師,在華東戰場上作為國民黨軍進攻的急先鋒,從南京一路北上,攻佔解放軍蘇皖解放區首府淮陰,當時淮陰是解放軍在華東僅有的幾座還有點規模的城市之一,具有重要的軍事、經濟和政治意義,即使在解放軍採取積極防禦,不計較一城一地得失的戰略下,也是屬於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輕言放棄的要地。而且此地是華中解放區最主要的經濟來源:運河稅收所在地,也是華中主要的工商區,是華東解放區的經濟命脈。兩淮失守對於解放軍在華東地區的負面影響很大。在接下來的兩次漣水之戰中,整74師先敗后勝,不但攻佔了蘇北重鎮漣水,還給解放軍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失,隨著兩淮和華中解放區基本喪失,解放軍主力只得北撤山東。華東局勢日趨嚴重,解放軍在華東只剩下了山東解放區,對於兵力補充、後勤補給和部隊迴旋都造成了很大困難。

  解放軍總結了整74師的戰術特點:「多採取正面佯攻,側后迂迴,或超越攻擊。該敵系蔣軍五大主力之一,部隊驕橫,攻擊精神較頑強。善於集中使用兵力,先以集中炮火打我陣地一點,掩護步兵攻擊,且善於使用小部隊,以錐形滲入我側背,錯亂我部署,但不善於近戰。」

  解放軍將74師視為最難對付的敵人,認為74師「官兵素質在蔣軍中算是比較好的,老兵占很多,軍官、士兵甚至馬夫都經過嚴格標準訓練,戰術指揮及技術動作均較正規熟練。裝備精良,補給充足,兩淮戰後,該敵傷亡慘重,敢於大膽縮編建制,也不顧兵員缺額。其官兵對蔣甚為信仰,且驕橫自大」。

  正是憑藉這些戰績,74師在國民黨軍中號稱五大王牌主力之首,又因為抗戰勝利后負責衛戍首都南京,所以有著「御林軍」之稱,自然是相當驕橫而狂妄。當然這些讚譽也不是浪得虛名,在孟良崮戰役中,整74師地處兵法上所說的絕地——既沒有水源又無法構築工事的石頭山,面對兵力火力都數倍於己的解放軍,在糧彈兩缺的困境中,依然頑強抵抗了3天,解放軍3次總攻都沒能解決戰鬥,還付出了相當大的傷亡,陳毅在戰鬥最緊張的時刻親自給各縱隊打電話,要求不惜一切代價殲滅整74師,「部隊打掉一千補一千,打掉兩千補兩千」。整74師比起五大王牌的另外4支,無論是遼瀋戰役中的新1軍和新6軍,還是淮海戰役中的18軍和第5軍,都要強悍得多。這些表現也反過來證明74師的狂妄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143

主題

989

帖子

2037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037
沙發
飛龍之雲 發表於 2017-5-26 06:23 | 只看該作者
再狂妄的74師不也被消滅掉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209

帖子

3600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600
3
北極天翁 發表於 2017-5-30 07:36 | 只看該作者
再強的74師也打不過日本人訓練的偽軍,粟裕的部隊大部分是收編的日偽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0: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