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真的會有人有某種天賦卻被埋沒一生嗎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5-11 05: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 李寅初

  以跑者為原型的電影有不少:《烈火戰車》《長跑者的寂寞》《聖·拉爾夫》《永無止境》《強風吹拂》《領跑人》《馬拉松精神》等。這些電影我幾乎全部看過,獨獨鍾情的是《模仿遊戲》。嚴格地說,它還並不是一部講述跑步故事的電影。

  《模仿遊戲》的主人公是圖靈,一個被譽為「計算機科學之父」的大牛(大一計算機考試的時候,我還把他與馮·諾依曼的頭銜混淆了,後者是「計算機之父」)。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天才,24歲時即在《論數字計算在決斷難題中的應用》的論文里,提出了著名的「圖靈機」設想,成為當今各種計算機設備的理論基石。電影講的是圖靈利用數學知識幫助盟軍破譯密碼,打敗法西斯的故事,由「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上映的時候,我買了一張票去電影院里支持,可惜偌大的影廳空蕩蕩的沒有幾個人,不由得唏噓一聲:知道圖靈的人到底不多,可惜了他的傳奇。

  《模仿遊戲》里,有幾個圖靈奔跑一晃而過的鏡頭。看到這裡,觀眾也許會以為圖靈只是一個普通跑步愛好者,在用跑步來釋放密碼破譯、性別認同的壓力。但其實,圖靈不僅智力非凡,而且是個跑步高手。他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練習長跑,參加科研會議時經常跑步前往,據說速度比坐公交的同事還快。有據可查的資料證明,1947年,在一次英國業餘田徑協會馬拉松錦標賽上,他曾跑出了2小時46分零3秒的好成績!這隻比1948年的倫敦馬拉松冠軍慢了11分鐘而已。他還曾一度有希望入選奧運代表隊,可惜因為腿部傷病而錯過選拔賽。

  圖靈跑步的姿勢不太好看。在跑道上,圖靈總是握緊雙拳,高抬手臂,而他的腳也會不自然地外拐——電影里的「卷福」高度還原了圖靈特別的跑姿——不僅如此,他在跑步時還總是會發出比一般人大很多的喘息聲。他的跑友J.F.哈丁的一段描述也在多年後廣為流傳。「我們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他跑步時,發出一種嚇人的喘氣聲。」哈丁回憶,「但我們還沒來得及跟他說上話,他就像一顆出膛的子彈那樣從我們身邊掠過。」

  「他是天才人物最完美的範例,熱情、深刻、認真、純正、出類拔萃。」羅素對維特根斯坦的評價,用在圖靈身上也很契合。圖靈一生始終孜孜不倦地攀登自己智力的最高峰,對於世俗名利興味寥寥,卻又時刻懷疑自己工作的意義,始終處於一種緊張和痛苦之中。不無巧合的是,像維氏一樣,圖靈也是同性戀,電影里隱晦地暗示了這一點。

  在當時的英國,男同性戀行為還屬非法,直到1968年才實現非罪化。電影里的圖靈,似乎並沒有因為是個同性戀而遭多少罪。但銀幕之外,真實的歷史是,在被發現有同性戀行為之後,為了避免坐牢,圖靈被迫接受了為期一年的化學閹割(注射雌激素)。這種所謂的治療,極大地傷害了圖靈的身心。難忍其辱的圖靈在1954年6月7日被發現死於家中的床上,床頭放著一隻被咬過一口的蘋果,疑為服毒自盡,此時距離他的42歲生日僅16天。

  幾十年以後,大眾驚奇地發現有一家叫作蘋果的電腦公司,其LOGO也是一個缺了口的蘋果。一時傳聞紛紛,大家都認為這是一個天才在向另一個天才的致敬。但可惜,蘋果公司否認了這一說法。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電視節目《QI》採訪時,喬布斯說:「這(LOGO向圖靈致敬)不是真的,但是上帝啊,我們希望它是真的。」

  圖靈也許只是埋沒了跑步的才華,至少他的智力天賦沒有浪費。另外一些人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作家史鐵生有一篇流傳很廣的長篇隨筆:《我與地壇》。在那篇文章里,他提到了一個朋友,「是最有天賦的長跑家」。這個長跑家,在「文革」期間坐了幾年牢,出來后好不容易找了個拉板車的工作,樣樣待遇都不能與別人平等,苦悶極了便練習長跑。在地壇里,坐在輪椅上的史鐵生看他訓練,為他計時,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第一年「最有天賦的長跑家」在春節環城賽上跑了第15名,可是只有前10名的照片才能掛在長安街的新聞櫥窗里。第二年他跑了第4名,可是新聞櫥窗里只掛了前3名的照片。第三年他跑了第7名、櫥窗里掛前6名的照片。第四年他跑了第3名,櫥窗里卻只掛了第1名的照片。第五年他跑了第1名,櫥窗里只有一幅環城賽群眾場面的照片。

  那些年,史鐵生和這個「長跑家」朋友,兩人常一起在這園子里待到天黑,開懷痛罵,罵完沉默著回家,分手時互相叮囑:先別去死,再試著活一活看。史鐵生寫下這個故事的時候,「長跑家」已經不跑了,因為年歲太大了,已經跑不了那麼快。在他最後一次參加環城賽時,他以38歲之齡得了第1名,並破了紀錄。有一位專業隊的教練對他說:「我要是10年前發現你就好了。」他苦笑一下,什麼也沒說。傍晚來到地壇,他把這事平靜地向史鐵生說了一遍。

  這真是命運的玩笑。早先我以為這個故事是小說家的演繹,但有一天偶然在網上讀到一篇文章,才知道原來這是一件真事。史鐵生筆下的這個「長跑家」,叫李燕琨。《新京報》曾經有一篇《一個業餘選手的馬拉松夢》,詳細地講述過他的故事。史鐵生去世以後,他還寫了一篇很長的文章回憶他與史鐵生的交往——我讀過它,真摯動人。

  中國太大了,像李燕琨這樣有天賦,卻因為各種原因,而沒能一展身手的人太多了。想起曾經在跑道上看到過很多次盲人跑者,他們大多由一個助跑者用絲帶牽引,速度很快,飛快地消逝在人群里。對於我來說,無論有多麼強大的想象力,其實都無法真正體會到一個盲人為了走上跑道,完成一次馬拉松,究竟要淋多少風雨,摔多少跟頭。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真的會有人有某種天賦卻被埋沒一生嗎?答案是,真的,這種人不僅有,而且普遍存在。當自己的天賦沒有相應的資源匹配時,有天賦異稟之人必被大量埋沒,能突破環境和命運者,極少極少。那些終身都沒有見過鋼琴的人,又怎麼可能知道自己有著莫扎特的才華?即使是跑步,這麼簡單的運動,也有許多人是很偶然才發現自己的天賦的。中國著名極限運動員陳盆濱,最初發現自己在極限運動上的天賦,是因為22歲的一天,他和朋友一起去看一場俯卧撐比賽,忍不住下場比試了一把,沒想到一口氣做了400多個,一舉奪冠,進而走上了超馬的極限運動之路。

  史鐵生還有一篇文章叫《我的夢想》,寫於1988年漢城奧運會結束后不久。在這篇文章里,史鐵生說他第一喜歡的是田徑,第二是足球,第三才是文學。他能說出所有田徑項目的世界紀錄是多少,是由誰保持的,保持的時間長還是短。

  在他眼裡,「田徑運動的魅力不在於紀錄,人反正是干不過上帝;但人的力量、意志和優美卻能從那奔跑與跳躍中得以充分展現,這才是它的魅力所在,它比任何舞蹈都好看,任何舞蹈跟它比起來都顯得矯揉造作甚至故弄玄虛。也許是我見過的舞蹈太少了。而你看劉易斯或者摩西跑起來,你會覺得他們是從人的原始中跑來,跑向無休止的人的未來,全身如風似水般滾動的肌膚就是最自然的舞蹈和最自由的歌」。

  史鐵生最喜歡並且羨慕的人就是世界超級田徑巨星劉易斯。漢城奧運會上,有一場劉易斯與約翰遜的比賽,劉易斯輸給了約翰遜。史鐵生髮自內心地難過:「劉易斯當時那茫然若失的目光就像個可憐的孩子,讓我一陣陣的心疼。」但在第二天,劉易斯在跳遠比賽中跳出了8.27米,他繼續寫道:「命定的局限盡可永在,不屈的挑戰卻不可須臾或缺。」我總覺得,在這裡,史鐵生寫的是劉易斯,也是他自己。

  大約只有像史鐵生這樣行動不便的人,才會對體育運動異常敏感吧。想起車前子的詩《日常生活》:

  每扇門裡擺滿了「世界盃」

  我也想踢一場足球了

  或者把足球

  抱在胸前/像抱著一捧水果

  於是就想到結婚

  這唯一不意外的奇迹

  娶一個健康的女子

  若干年後的若干年後

  我就有一個兒子

  這唯一不意外的奇迹

  飛跑在足球場上

  就像我自己正跑著似的

  坐在柵欄外

  我溫情地觀看

  陽光金黃草坪碧綠

  射門:我兒子就像我

  把一個個字

  填進格子一樣自然

  足球滾過身邊

  我撫摸著枯萎的右腿

  注視著足球滾遠

  滾得遠遠

  一直滾到我結婚之前

  現在的桌邊

  叫我去想以後會遇到的好事

  真忍不住要哭上幾聲

  一個拐腿的人為了踢一場足球

  全詩平白如話,溫暖節制,無非是一個男人看電視的時候產生了一些想象,想象著踢一場足球、娶一個健康的女子、生一個能夠飛跑在足球場上的兒子之類。這些事情是日常生活里最普通的景象了,可是對一個行動不便的人則是奇迹。對了,這首詩的副標題叫《一個瘸腿的男人想踢一場足球》,讀起來比《日常生活》要心碎得多。

  史鐵生「追星」劉易斯的故事有一個美好的結局。多年來,史鐵生的朋友們都知道他對劉易斯的這份感情,為了促成他們二人的會面,大家一直在暗地裡穿針引線。有一次借著參加比賽的機會,中國跨欄名將李彤曾當面將《我的夢想》翻譯成英文讀給劉易斯聽。劉易斯聽了大為感動,表示一定要和這位中國作家見面,當面向他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2001年,機會不期而至,劉易斯訪問北京,兩人得以相會。劉易斯將一雙簽著自己名字的金色跑鞋,親手贈送給了坐在輪椅上的史鐵生。

  「故事裡始終都有愛

  無論有什麼樣的艱難曲折

  故事裡永遠都有愛

  永遠是美麗溫暖的光明結局。」

  許巍在《故事》里這樣唱。不錯,故事就是這樣,有愛,有溫暖,有光明,即使這些都沒有,但也終究是故事,讀者最多不過喟然一嘆罷了。可是現實呢?溫情中往往隱藏著殘酷,即使是在同性戀行為已經非罪化半個世紀的今天,大眾的偏見仍然根深蒂固,阿甘這樣的白痴也許只能在電影里才能擁有愛,至於李燕琨這樣因為各種原因而終身未能一展天賦的人,則如恆河沙數,數不勝數了。

  摘自:

  《跑步,向著光的方向》

  作者:李寅初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5: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