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如何塑造統治者?| 張千帆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5-4 21: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張千帆 思考者iThink

  

  儒家「三綱八目」看似複雜

  其實只有一個中心

  那就是培養君子的修身過程

  文 | 張千帆

  北大憲法學教授、中國憲法學會副會長

  2900餘字,閱讀約需5分鐘

  「

  在上次對話,儒家為禮治辯護,認為延綿數千年的「禮」是統治傳統中國社會的憲章。法家批評禮治是人治,讓君主成為整個社會的道德榜樣,但是如何保證君主自己的道德水準?道家批評「禮」和德治是社會虛偽的起源,不如絕聖棄智、拋棄禮儀、返璞歸真,回到美好的原始社會。儒家則堅持,道德虛無主義不僅顯然會導致不可接受的社會失序,而且正是極端人治、愚民主義和現代極權主義的源頭,貌似截然相反的道家浪漫自由和法家式國家主義在此合流。法家主張的所謂法治平等狀態,實際上就是君主之下的「平等」奴隸,一群在刑法威懾的恐懼下趨利避害的純粹經濟動物。這種狀態才是徹頭徹尾的君主人治。歷朝歷代,儒家禮治培養出有道德底線的「君子」。他們才是抵制君王人治的社會精英力量,也是「禮」作為中國社會憲章的守護人。」

  柏轉世:在這個意義上,儒家君子有點像柏拉圖老師所說的理想國「守護人」(guardians),中國叫「衛道士」。和荀子一樣,柏老師也認堅信國家不論哪種體制,都需要少數精英守護人。當然,必須保證這些守護人是真正的精英,而不是竊取了權力混吃混喝的冒牌貨,否則國家就慘了:「一旦法律與政府的守護者只是看上去而非真正的守護者,且看他們把國家翻個底朝天,只有他們自己才有權賦予國家秩序與幸福。」[1] 至於如何鑒別真正的和虛假的守護人,成了維持理想國的主要難題,柏老師似乎也未能解決得很好。

  還有一點不同之處在於,柏老師的守護人更像一個道德高尚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清心寡欲、兩袖清風,過著十分貧苦的生活,因為他們的全部精力和興趣全都放在哲學思考和治國策略上。相比之下,儒家的「君子」實際上是體制的受益者,通過科舉做官之後,就可以享受許多特權。

  荀轉世:這正是儒家治國的高明之處啊。如果受不了「共產主義戰士」苦行僧生活,受不了還得裝,私下卻瘋狂斂財,體制腐敗就開始了,而且一發不可收拾。你讓他一無所有,卻又在他面前放那麼多誘惑,不是故意折磨人嗎?猶如一隻餓極的蚊子,必然拚命吸血。與其如此,不如讓管理國家的精英適當得利,因為任何人都有七情六慾,「君子」無論多麼高尚也不能免,否則只能培養「偽君子」。高薪未必能養廉,但高薪養廉不是沒有一點道理。這是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我們在「月宮論道」中不斷強調「求仁得仁」,美德本身就是最大的回報,但僅此還是不夠的,因為小人們看到的就是現實的回報;如果他們看到貧窮是追求美德的必然代價,那麼就沒有人會選擇美德。因此,給君子適當的特權和待遇,讓老百姓看到「善有善報」,加上用刑法來保證「惡有惡報」,那麼就不僅實現了社會正義,而且也發揮了勸善的作用。有人會喊:這樣不平等!這就對了,我們要的正是這種不平等,難道還要讓為善和作惡一律「平等」嗎?儒家治國就是要盡量實現內在德性和外在榮耀相統一,從而建構一個人人向善的健康文明。

  

  當然,前提首先是保證只有道德高尚的「君子」才被選拔出來管理國家。這就是自孔子以來歷代儒家的主要任務,也是國家教育的主要功能。他那個時候還沒有正式考試,但他老人家的推薦是很管用的,因為他的聲譽擺在那裡,他教出來的學生必然得到儒學的真傳。不過,這種方式猶如推薦「工農兵大學生」,帶有明顯的局限性,不能普遍適用。隋唐以後,中國建立了科舉制,通過正規考試來決定個人能力與素質,堪稱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科舉制打通了社會不同層級之間的流動,平民子弟也能做官;無論家境、背景,在考試面前人人平等。誰想做官,都得熟讀經書並取得好成績。1000多年之後,英國等歐洲發達國家才開始實行公務員考試製度,基本思路是一致的。

  

  柏轉世:科舉制確實是一項偉大發明,維繫了千年中華文明,不過它和現代公務員制度不是一回事。現代公務員考試考的是專業知識和能力,科舉考的是四書五經里的道德學說,兩者能同日而語嗎?

  考試能把道德素質考出來嗎?

  一個聰明的惡棍也可以把書倒背如流

  當官之後還能冠冕堂皇搞腐敗

  荀轉世:這個問題確實存在,考試未必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道德素質;一個人可以把儒家倫理說得頭頭是道,實際行動卻南轅北轍。這樣的人不是沒有,但要說科舉制選拔的全都是「偽君子」,顯然言過其實了。儒家經典感人至深,不會對人的道德發育不產生一點真實的影響;一個人對儒家教義滿腹經綸,不可能一點不體現在其行為之中,至少一般不會。因此,通過科舉做官的確實有小人,但是不可否認也有大量君子,主流應該說是好的。

  這也是為什麼儒家如此重視教育。孔子說:「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2] 不教育、無倫常,自然犯法;國家失職,卻拿本來無辜的百姓開刀,所以是虐待。在動用刑罰之前,國家必須保證教育到位,才算盡到自己的責任。為了讓儒家倫理深入人心,歷代儒家苦心孤詣,精緻設計了「君子」的教育綱要。從修身到齊家,再到治國、平天下,層層遞進、步步展開。儒家「三綱八目」看似複雜,其實只有一個中心,那就是培養君子的修身過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修身之手段與程序;齊家、治國、平天下,則為修身之目的。難怪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3]

  

  和一般人想象的完全不同,儒家教育絕不是枯燥乏味、死背經典,而是禮樂結合、寓教於樂。古代聖王知道,音樂是人性的一部分,對人的個性成長影響深遠。雅頌之聲助人奮進,靡靡之音則使人頹廢。這是為什麼孔子不喜歡淫逸的鄭國音樂,但是當他在齊國聽到韶樂,居然「三月不知肉味」,[4] 說他沒想到音樂還能達到這種境界,可見音樂對人的神奇效用。為了以正確的方式感化教育人民,先王不僅制定了禮,也設計了樂。荀老師對音樂的作用也賦予很高的評價:

  荀老師說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於聲音,形於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儘是矣。故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

  故樂在宗苗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鄉里族長之中,長少同聽之,則莫不和順。故樂者,審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飾節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萬變,是先王立樂之術也。

  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5]

  在儒家看來,禮樂相輔相成、各司其職,那麼國家即已進入政通人和的和諧狀態:「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政刑,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6]

  

  柏轉世:這個思想和柏老師太合拍了!《理想國》也極其重視音樂教育:

  音樂訓練比任何其它工具都有力,因為韻律與和諧能發現深入人心之道,對其釋放優雅,使受過良好教育的靈魂也變得優雅,受到不良教育的靈魂則變得更不優雅。[7]

  惟一不同的是儒家配對是禮樂,而柏拉圖老師的設計是樂、體相配,因為他認為過度的音樂教育使人柔弱,過度的體育則使人過於剛強。兩者適當結合,才能達至和諧或「中庸」境界。[8] 當然,儒家也教射箭,不過那更多是一種生存技能,而非全面的體能訓練。柏拉圖老師的教育理念就是所謂的「德智體全面發展」,今天的中小學乃至大學體育和音樂課程都是照此設想設計的。

  月宮立道之四

  >>>未完待續

  [1] Plato, The Republic, Benjamin Jowett trans., Vintage Books (1991), p. 130.

  [2] 《論語·堯曰》。[3] 《孟子·離婁上》。

  [4] 《論語·述而》。[5] 《荀子·樂論》。[6] 《禮記·樂記》。

  [7] Plato, The Republic, p. 105.

  [8] Ibid., pp. 108-118.

  

  作者:張千帆

  1964年生於上海,物理學、政府學雙博士。北大憲法學教授、中國憲法學會副會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13: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