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關於進化論 該記住的不止有達爾文 還有華萊士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7-5-4 05: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7-05-04 00:02:30 來源: 網易科學人

  進化論是人類自然科學史上的重大成果,一般認為是達爾文和華萊士在差不多相同的時間各自獨立提出了相關原則。

  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王真

  作者︱晗冰

  

  維基百科關於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解釋如下:

  阿爾弗雷德·羅素·華萊士(英語:Alfred Russel Wallace,1823年1月8日-1913年11月7日)英國博物學者、探險家、地理學家、人類學家和生物學家,以「天擇」獨立構想演化論而聞名。他以此為主題的論文在1858年與查爾斯·達爾文的一些著作共同出版,這促使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發表自己的想法。華萊士先後在亞馬遜盆地和馬來群島做了一些廣泛的田野調查,並在馬來群島確定了現在生物地理學中區分東洋區和澳大拉西亞區的分界線(又稱:華萊士線)。

  他被認為是19世紀動物物種地理分佈的權威專家,有時被稱為「生物地理學之父」。華萊士是19世紀主要的演化思想家之一,除了是天擇的共同發現者之外,還為演化理論的發展做出了許多其他貢獻,包括動物的警戒作用和華萊士效應(關於天擇如何除去雜交種來促成種化的假設)。

  世界上有這樣一個地方,所有的自然力量相互融合在一起,創造出一個如此獨特的環境,讓眾多動植物得以彙集在一起。在這裡,火山從珊瑚礁的海洋中拔地而起,其上覆蓋著鬱鬱蔥蔥的雨林,在這裡,完善的生態系統創造出了無與倫比的生物多樣性。

  這裡就是馬來群島。從1854年到1862年,華萊士花了8年時間進行科學研究,在這裡他幾乎完成了一生中所有最重要的科學發現。這奠定了華萊士在進化論中的關鍵地位,也為人們理解島嶼如何影響自然界奠定了基礎。

  

  圖示:婆羅洲覆蓋著茂密森林的島嶼山峰

  華萊士的研究試圖回答這樣一個最基本也最深刻的問題:生命從哪裡來?而他的探索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華萊士生於1823年的威爾士,性格溫和,但卻對自然探索充滿激情。他選擇追求自己的興趣所在。起初華萊士以收集昆蟲為愛好,但最終對冒險的渴望導致他開始探索整個世界。

  足夠幸運的是,華萊士正處於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整個社會對奇異昆蟲的興趣日漸增長,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對昆蟲的需求也不斷增加,這讓華萊士能夠做他所愛的生活:收集甲蟲和其他昆蟲。

  

  圖示:華萊士起初的主要工作是收集和研究昆蟲

  但是他探索世界的第一次旅程卻在災難中結束。

  華萊士冒險到南美洲的亞馬遜。這裡的熱帶雨林中蘊含著豐富的物種,正處於華萊士的科學研究版圖之上。起初他和朋友跟隨自然主義者亨利·沃爾特·貝茨(Henry Walter Bates)結伴旅行,但他們最終分道揚鑣,華萊士涉足了很多亞馬遜河未開發的支流。

  四年後,華萊士出發回家,帶著豐厚的科學成果滿載而歸。但他的船在大西洋中部發生火災。隨著每個人都倖存下來,但華萊士不得不絕望地看著他的標本付之一炬。其中他帶回來的不少活體動物,也在火焰中掙扎。

  

  圖示:華萊士的探索深入叢林

  這對於華萊士來說是一段痛心的經歷:他付諸心血的四年研究都在大火中付之一炬。但他並沒有停下腳步。

  1854年,31歲的華萊士開始了另一次冒險,這次的目的地是馬來群島。馬來群島離華萊士的家鄉很遠,當時很多歐洲人甚至不知道它存在。

  冒險開始於從倫敦到新加坡的旅程。與現代航空旅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次前往馬來群島的旅程耗費了6個星期的時間,設計到當時存在的每種運輸方式。華萊士甚至對於旅行的前進速度驚嘆不已。

  

  他的行李非常之多。維多利亞時代的人慣於在旅行中帶上所有的必需品,傢具、衣服到鹽和胡椒應有盡有。但是,除此之外,華萊士還需要帶上他所有的科學設備來收集標本,其中包括各式各樣的網,盒子,針以及籠子。

  他以新加坡為基地,花費八年時間前往該地區的不同群島。

  

  在1854年寫給他母親的一封信中,他描述了典型的一天生活:「我早上五點半起床,先是洗澡和喝咖啡。然後坐下來,把前一天的昆蟲收到風乾。查理斯(他的助手)修補捕蟲網,填充針墊,為一天的工作做好準備。我們八點早餐,九點出發前往叢林,我們需要翻越陡峭的山坡,一直走到汗流浹背。我們會漫步尋找,雖然是計劃找到兩到三隻,但常常卻帶回大約五十或六十隻甲蟲,其中一些非常罕見和美麗。我們滿載而歸,洗澡,換衣服,坐下來把昆蟲釘在板上做成標本。查爾斯處理蒼蠅,蟲子和黃蜂,我不相信他能處理好甲蟲。我們四點晚餐,然後再工作到六點。依舊是坐下來喝咖啡、閱讀。如果捕獲的昆蟲很多,我們會一直工作到晚上八九點,然後睡覺。」

  

  在這些新事物面前,華萊士不斷意識到自己的渺小。他後來回憶說:「當我聽這些有趣的聲音時,我意識到我是第一個在阿魯島生活了幾個月的歐洲人,這個地方是我曾經希望造訪的地方。我想除我以外,許多人都渴望達到這些幾乎像仙境一般的聖地,並且親眼目睹我慣常所遇到的許多美好。

  

  圖示:來自印度尼西亞的網紋蟒蛇

  他八年的觀察也使他得到一些驚人的結論。

  在這個時候,科學家們已經開始意識到,地球和其中存在的生命要比以前想象的要老得多。這個時間並不是幾千年,而是數百萬年。

  這一領域的關鍵思想家是地質學家查爾斯·萊爾(Charles Lyell)。他認為地球地貌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諸如造山運動等漫長的地質變遷等等。

  華萊士一直是這個話題的狂熱讀者。作為一個擁有自由思想的人,他不怕告訴人們他發現了什麼,並引用了一些有爭議的想法,所以他興奮地公開了萊爾的想法,同時也對這個論點進一步深化,並且認為生命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改變。華萊士認為,一種類似猩猩的物種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發生變化。

  1858年,華萊士來到印度尼西亞的特納特島。在那裡,他寫了一個被稱為特納特論文(Ternate essay)的文章,這段論文寫作永遠改變了人們對生命的認識。

  

  圖示:1895年的華萊士

  在他的論文中,華萊士認為,一個物種只有在為了生存而鬥爭時,才會變成另一個物種。

  華萊士的朋友貝茨是對自然選擇的進化思想比較認同的眾多科學家之一。在給華萊士的一封信中,他寫道:「這個想法就像事實本身一樣簡單明了,那些閱讀和理解的人將會被它的簡明所吸引,但它是完全原創的。」

  華萊士把自己的想法也帶給了英國自然學家查爾斯·達爾文,他們彼此之間經常有書信往來。事實上,達爾文已經對自己的自然選擇進化理論研究了20年,其中的靈感來自於他1835年對加拉帕戈斯群島的造訪。

  

  圖示:華萊士通過研究甲蟲揭示了關於自然界最大的發現

  但達爾文並沒有發布他的論點,因為他害怕導致社會的強烈抵制。但他很快意識到,華萊士的發現與自己的發現不謀而合,並決定進行冒險嘗試。他決定同時提交他們兩個人的論文,這樣兩個人就會都獲得發現進化論的榮譽。

  在他們之後,他們都成名。但是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進化論代表性著作《自然選擇》后,被公認為進化論的發現者。但大多數人都忘了華萊士。

  在科學家中,華萊士以他發現的「島嶼生物地理學」而聞名:島嶼的不同環境塑造了不同的物種。他注意到相鄰島嶼間的動物有很大的差異,最顯著的是在巴厘島與龍目島。他說:「這個群島的兩個不同島嶼之間有著巨大的對比,而巴厘島與龍目島正好把這種差異性突出表現出來。

  海水將兩個島嶼分割開來,華萊士認識到這意味著大多數物種不能通過它們之間。

  婆羅洲和蘇門答臘島紅毛猩猩也是另一個例子。它們是相似但區別的物種,只存在於和它們同名的島嶼上。

  

  圖示:婆羅洲紅毛猩猩

  華萊士也意識到,大多數島嶼曾經與澳大利亞或亞洲大陸相連接。當海平面上升時,通道被切斷,生活在其上的物種就被孤立了。這意味著東南亞的部分島嶼地區既有亞洲動物,也有來自於澳大利亞的動物。

  而亞洲和澳大利亞動物種群之間的分界線被稱為華萊士線。

  他還在論文中廣泛闡述了關於不同物種不同顏色的問題,提出了動物為什麼會演變出這麼多種不同顏色的問題。 2010年10月發表的一項研究回顧了華萊士的觀點,發現儘管當時的研究條件與今日的條件無可比擬,但華萊士的差錯「很少」。

  當華萊士歷時8年研究重返家鄉之後,他發現整個國家已經被他和達爾文的發現所震驚。人們正在就他們對整個世界的理解和在這個世界上的地位產生質疑。

  

  圖示:創作中的華萊士

  華萊士收集了逾12.5萬個物種,其中有5000種是新發現。時至今日,這些物種仍然坐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

  華萊士關於馬來群島的著述是當時關於該地區最重要的科學文獻,時至今日仍被許多科學家,旅行者和冒險家所參閱。其於1869年出版,一版再版,從未失色。

  我跟隨者華萊士的腳步,於2016年6月到7月探索了東南亞叢林覆蓋的島嶼。

  如同華萊士經歷的一天一樣,叢林生活是對身體和感官的雙重摺磨攻擊。到處充斥著蚊子、蜘蛛和水蛭,無不在攻擊著你的身體。

  就是這個叢林天堂經常被令人毛骨悚然的聲音所擾亂,刺耳的電鋸聲在林間不斷回蕩。

  在叢林間行走,汗水瞬間就會浸濕衣服,從來不會變干。這或許聽起來很可怕,但就是這樣一個繁榮的生態系統,蘊含著豐富的植物群和動物群。

  

  圖示:在樹上鳴叫的犀鳥

  黎明的寂靜常常是被鳥鳴聲所打破的,聲音像交響樂的開幕式一樣在屋頂上回蕩。

  隨著太陽升起,叢林熱量不斷上升,蟬聲開始成為交響樂的主角。它們幾乎把所有的聲音都淹沒了,期間如果集中注意力,你能聽到犀鳥在舞動它的翅膀,或者像猴子之類的動物在樹頂上來回跳躍,擾起沙沙地葉子聲。

  夜晚是叢林生命的開始。隨著夜幕的降臨,青蛙的叫聲開始此起彼伏。蛇在窺視青蛙等獵物,而貓頭鷹掠過夜空,發出柔和的鳴叫。

  河流穿過軟石灰石構成的河道,自由墜落產生壯觀的層狀瀑布。這些河水曾經是層疊而過,但現在流域和水量都在不斷下降。

  

  圖示:僅存於蘇拉威西島上的飛蛙

  但是今天這個叢林天堂常常被不和諧的聲音所困擾:刺耳的電鋸聲在林間不斷回蕩。儘管該地區是生物多樣性的典範,但棲息地遭到的破壞正在使許多物種處於危險之中。

  華萊士在100多年前就預見了這個問題。

  華萊士特別鍾情於爪哇島,他稱之為「可能是世界上最好和最有趣的熱帶島嶼」,一個完整的「美麗而多樣」野生動物家園。對他來說,這是一個老虎和犀牛仍然可以閑散發獃的地方。

  但他告誡說,「現代文明正在向這片土地蔓延」。這種趨勢在不斷加劇。

  今天,爪哇島是馬來群島地區人口最多的島嶼,居住著1.45億人口。森林仍舊在遭到砍伐,爪哇虎已經滅絕,爪哇犀牛是世界上頻臨滅絕的犀牛種類。

  

  圖示:砍伐森林在華萊士走過的大部分地區已經很常見

  華萊士警告世人,世界並不是為了人類的利益而創造的。他在《馬來群島》中寫道:「現存的樹木和水果,乃至於動物王國不同的物種,並不是依據人類的用途和便利而生成。」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0: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