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太極高手比武被KO:為什麼武功越來越退化?|史太Long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5-3 03: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吳鉤 南都周刊

  

  史 太 Long

  金庸構建的武學體系有一個特點:故事年代越靠前,人物的武功就越厲害;故事年代越靠後,人物武功就越差勁。

  文◈吳鉤

  看了視頻,讀過金庸武俠小說的朋友不服啊:要是這太極拳由張三丰或者張無忌使用,你們還是對手嗎?

  在金庸武俠世界中,張三丰的武功其實還不是最厲害的。你應該知道,金庸構建的武學體系有一個特點:故事年代越靠前,人物的武功就越厲害;故事年代越靠後,人物武功就越差勁。武學的發展軌跡,整體上呈現出明顯的退化之勢。

  構成金庸武俠世界武學高峰的時期是北宋,且不說像少林寺掃地僧、《九陰真經》撰寫人黃裳那樣的神級高人,大理段氏的六脈神劍、姑蘇慕容的「斗轉星移」、逍遙派的北溟神功,都是後世望塵莫及的超一流武功;北宋喬峰使出的降龍十八掌,威力要遠勝於南宋洪七公、郭靖使用的降龍十八掌,這門武功的傳承在百年間已有衰落的趨勢,到了元末史火龍時代,降龍十八掌已全無昔日的威風了。

  至於明末袁承志的華山劍術、清代胡斐的胡家刀法、陳家洛的百花錯拳,跟北宋武學成就相比,就如一堆渣土而已。

  

  武學的演變為什麼會呈現這樣一種「一代不如一代」的走勢?有人說,這是因為武術在傳承過程中會發生遞減,比如《倚天屠龍記》里說:「上代丐幫幫主所傳的那降龍十八掌,在耶律齊手中便已沒能學全,此後丐幫歷任幫生,最多也只學到十四掌為止。史火龍所學到的共有十二掌。」這便是武學傳承的遞減效應。

  但是,前人有智慧創造出降龍十八掌這樣的武功,為什麼後人就不能夠呢?是因為後人更笨嗎?自然不是。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人類社會的智力水平都是越發展到後面,越是聰明。

  那為什麼武功又會出現明顯的退化呢?說穿了,這是因為人類社會對於武功的依賴程度越來越低了,越來越不需要武功了。武功所能提供的作用,不管是攻擊的作用,還是自衛的作用,都被武器取代了。

  

  你是不是要說,武器?自古就有武器,怎麼宋代之前沒有取代武功?嗯。反問得好。但,宋代之前的武器,都是刀槍劍戟之類的冷兵器,而我說的武器,是指熱兵器。武功對於使用冷兵器有很大的優勢,對於使用熱兵器卻毫無意義。

  實際上,武功無非是人們對於熱兵器的想象與模擬,比如說,一陽指就如駁殼槍,六脈神劍就如機關槍,火焰刀就如火箭筒,輕功就如飛行器。換言之,在火槍出現之後,六脈神劍就是多餘的。因此,武功的退化,與熱兵器的進化正好同步。

  北宋是熱兵器剛剛興起的時代,汴京的「廣備攻城作」,下設「火藥作」,就是製造各種火器的兵工廠。宋人利用火藥製作出「霹靂火球」、「蔟藜火球」、「毒藥煙毬」(毒氣彈)、「引火球」(燃燒彈)等可投擲的火彈。魯迅雜文說:「外國用火藥製造子彈禦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這其實是魯迅的鬼扯,因為事實上,中國人發明了火藥,很快即將其應用于軍事。

  宋人還發明了「突火槍」。據《宋史•兵志》記載:

  又造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內安子窠,如燒放焰絕,然後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餘步。

  這是世界最早的管狀火槍,只不過是用竹管製造的。

  北宋尚處在熱兵器投入使用的起始階段,火藥通常只作用於燃燒,而不是爆炸,製造出來的火器,威力也遠無法跟後世的火槍、火炮相比。這個時候,還有武功的用武之地,也因此,北宋出現了武學的「最後輝煌」。

  

  南宋時,火器的威力又有所發展。宋王朝之所以能夠抵禦一波又一波的北方強敵,靠的可是火器,而不是什麼丐幫的降龍十八掌。公元1161年,金兵渡江南下,虞允文在采石磯迎擊金兵時,便使用了先進的「霹靂炮」火器:

  舟中忽放一霹靂炮,蓋以紙為之,……自空而下,……其聲如雷,紙裂而石灰散為煙霧,眯其人馬之目,人物不相見。……(金人)逐大敗之。

  元明時期,隨著鋼鐵製造的管狀火炮、管狀火槍的發明與應用,武功又進一步失去了發揮作用的領地。到了清代,那基本上就是熱兵器的世界了,武功差不多不管用了。

  話說《鹿鼎記》里的雙兒,就有一把火槍,並用這把火槍殺了武林高手風標中:

  但見雙兒身前一團煙霧,手裡握著一根短銃火槍,正是當年吳六奇和她結義為兄妹之時送給她的禮物。那是羅剎國的精製火器,實是厲害無比。風際中雖然卓絕,這血肉之軀卻也經受不起。

  《笑傲江湖》中,日月神教教主任我行揚言「一個月內,我必親上見性峰來。那時恆山之上若能留下一條狗、一隻雞,算是我姓任的沒種」。少林、武當聞訊馳援,想到的抵抗之策,便是在恆山埋伏下大量火藥,只等日月神教攻上來,即引爆炸藥,任我行的「吸星大法」再厲害,也吸不了炸藥爆炸的巨大能量,必被炸得粉身碎骨。這兩個例子,預示著再強大的武功,在熱兵器面前也是渣渣而已。

  

  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鏢局。武俠小說告訴我們:鏢局的鏢師都是武功高強的好手,擅使暗器,身手不凡。

  真實的鏢師當然需要懂一些武術,但武功這東西嘛,效用遠沒有武俠小說描述的那般神奇。實際上,鏢局走鏢,靠的是武器裝備,包括火槍。鏢局出現的時間,也比較晚,大約是在清代乾隆朝。乾隆朝之前,是沒有鏢局的。

  據史料記載,乾隆年間,西北的富商大賈前往東南購置綢緞布匹,往往都帶著現銀,動輒就是數萬兩,用騾子馱著。為保障安全,便雇傭「膂力過人、身嫻武藝」的鏢師一路護送。

  一位清政府官員向乾隆皇帝報告說:這些鏢師帶有鳥銃、弓箭,驕悍成性,沿途「縱任騾頭踐食田禾」;經過鬧市則「強買食物,短少價銀」;投宿旅店則「勒令先到之人搬移他處」;過渡乘船則「爭先,輒將上船行李拋棄岸旁」;還「插旗放槍,虛張聲勢」,以「哄嚇鄉愚」為樂。可知那時候的鏢師走鏢,已經帶有火銃防身。

  

  ▲ 清郎世寧《乾隆御筆平定西域戰圖十六詠並圖》局部。從圖中可以看出清軍使用了火器。

  到晚清時,鏢局配置火槍的情況就很普遍了。在清政府巡警部外城巡警總廳登記、備案的京城十三家鏢局所用槍支,就有一百三十四桿,包括大八響槍、大六齣槍、小六輪子槍、後門炮槍等,都是當時非常先進、殺傷力比較厲害的洋槍。

  由於鏢局配槍的普遍性,清政府巡警部不得不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制訂了一份《管理鏢局槍支規則》,對鏢局槍支實施管制:

  一、各鏢局前曾呈報槍支統由總廳烙印,編列號數,造冊送部,以便調查。

  二、此後有未經註冊並未烙印之槍支,即系私槍,一經查出,除將該私槍充公外,仍酌量議罰。

  三、各鏢局如有添置槍支,准其隨時呈報,總廳註冊烙蓋火印。

  四、已經呈報註冊槍支因護送事件出外者,等該槍支回京后呈報,總廳查核實與清冊相符,當隨時補烙火印。

  五、此項註冊烙印為調查槍支起見,概不收費。

  六、烙印槍支如有損壞實不堪用者,須將毀槍呈驗,以憑銷號。

  七、烙印槍支萬一遺失,准其將遺失情形詳細呈報總廳存案。

  八、此項烙印槍支規則由部咨行崇文門稅局及沿途關卡一體查照,並傳知各分廳轉飭各區,此後遇有有印槍支一體查驗放行。

  九、由外城巡警總廳刊刷執照,槍支烙印后發放執照。

  十、護鏢途中必須攜帶持槍執照,萬一槍支遺失,尚有執照可憑。如無執照,雖有烙印,即作私帶軍火辦理。

  十一、烙印槍支萬一遺失,必須立刻逐級上報,由總廳存案,最後報請巡警部調查。

  這份《管理鏢局槍支規則》的核心意思是說,京城所有鏢局槍支,必須在外城巡警總廳統一編號,登記造冊,然後申領持槍執照;鏢局凡購置新槍,必須及時向警方備案;槍支如有損壞實不堪用者,必須將毀槍呈驗,以憑銷號;槍支遺失,必須呈報警方存案;鏢局護鏢途中必須攜帶持槍執照;鏢師持有未經註冊的槍支,即系私槍,一經查出,除將該私槍充公外,仍酌量議罰;鏢師持有註冊的合法槍支,但沒有持槍執照,也作私帶軍火辦理。

  靠文學想象力創造出來的武功,從此讓位於靠科學理性製造出來的熱兵器,不好意思再在江湖中逞強。請想象一下,在機關槍掃射之下,用獨孤九劍的「破箭式」,能不能破得了?

  END

  轉自我們都愛宋朝(ID:wugoudasong)。一個講述宋朝故事、發現大宋文明的訂閱號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7: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