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部作品無疑是她人生得意之作,卻也成為她想起便會作痛的一枚「硃砂痣」。
今日(4月17日)86版《西遊記》總導演、製片人楊潔導演離世的消息傳開。楊潔和她的《西遊記》給了我們一代人有趣的童年回憶,然而這部戲帶給她的記憶卻並不是那麼甜蜜滿滿。甚至她曾說過這麼一段話「就像《西遊記》的那匹白馬,等到它被人們利用完了以後,就被冷酷地拋棄。它的心情又有誰去關心,誰能理解呢?實際上那匹馬,就是寫我自己。」
她也曾經在採訪里說「《西遊記》是我心中永遠一個結一個痛,十年我沒看過它,我看見它,我就換台。」

這是為何?這份苦楚又從何而起?新京報記者今日採訪了《西遊記》當年眾主創:元老級製片李成儒、小白龍扮演者王伯昭等人證實了這一說法,以及道出幕後辛酸。
在今日接受新京報採訪時,這位在《西遊記》劇組還只有6人小組、跟著楊潔天南海北取過景的李成儒耿直的說「她心裡太多太多委屈了,算是含屈而終,《西遊記》應該說是她一生的難忘和心血,同時也是她『看角色很准,看人不準』的真實寫照。」

今日我們回到拍攝的那些年,看看這部經典劇集當年鮮為人知的艱辛幕後。也通過楊潔出版的書及主創採訪,為大家還原這位知名第一代電視女導演幕後的真實生活。
本文略長,但你值得在今天這個震驚又悲傷的日子裡細細讀一下那一代電視人的不易和酸楚。

━━━━━
楊潔的心結
單機位、全實拍、25集拍了6年時間的《西遊記》成就了一代人的快樂童年。近30年,86版《西遊記》始終是難以逾越的經典,每逢假期必播,重播了近3000次。但每逢看到自己艱苦打磨了六年的作品,楊潔卻竟然選擇毅然決然的換台。甚至曾有至少十年,楊潔都沒有看過《西遊記》。

2006年接受採訪,楊潔曾說,「節目在外面熱播,演員在外面鮮花掌聲,我一個人是孤獨的。」
此事要追溯到1987年。當時《西遊記》在國內外均引發極大反響,新加坡的朋友邀請《西遊記》的演員赴新演出,楊潔極為重視,就讓唐僧師徒四人和其他演員組成「出國演出組」排練新節目。而就在排練期間,三位徒弟卻同時請了假。楊潔起初並無懷疑,但隨後經友人告知,楊潔才知三人竟是請假去了外地「走穴」演出圈錢。

這讓楊潔大失所望。她開始與師徒四人產生分歧。而三位徒弟竟因此私下向楊潔的領導告狀,並告訴其他演員誰要敢去楊潔家裡,就不帶誰去新加坡,最終不僅導致楊潔被踢出了「演出組」,也被劇組孤立。
雖然據悉1994年,當師徒四人再度和楊潔合作《西遊記續集》時,這場近10年的鬧劇才得以落幕。但這場被孤立的戲碼,卻讓楊潔看清鮮花、掌聲背後,是名譽的誘惑和人心的浮躁。這部作品無疑是她人生得意之作,卻也成為她想起便會作痛的一枚「硃砂痣」。

「就像《西遊記》的那匹白馬,等到它被人們利用完了以後,就被冷酷地拋棄。它的心情又有誰去關心,誰能理解呢?其實,人和馬一樣,到了沒用的時候,誰還會關心你的生死?」楊潔曾在自己的自傳《敢問路在何方》中大方談及這段過往,並給這一章起名為《龍駒悲歌》。但她也曾傷感的向媒體挑明,「實際上那匹馬,就是寫我自己。」

▲多年後劇組重聚
當年在《西遊記》劇組做製片/場記的李成儒也說了對這一事件的看法。李成儒曾經三次被迫離開《西遊記》劇組,但三次都是僅過了一個月,楊潔導演力排眾議,把他邀回來,「她對我非常信任。」
所以在談到「被排擠」的事時,李成儒憤憤難平。「她看角色非常准,生活中看人非常不準。《西遊記》里有些演員表面上圍著導演,其實不然。因為她太率真、太善良。哪有說一個《西遊記》劇組因為出國問題不讓導演去了?最後導演沒去成,去的都是演員,這叫什麼事?她心裡是有埋怨的,那段時間,她把人看清楚了。我勸她,《西遊記》拍完了,個人面目就都暴露出來了。她嘆氣說,你說得對。」

但李成儒也坦言,楊潔經常與他說心裡話,她說過自己從不後悔拍這部戲,唯一後悔的就是沒一開始得到台領導的大力支持,「原來不是拍25集,後來又續25集,她的心氣兒一上來就要創一個新高,照著100集拍。可是那時候台里領導的反對不支持沒拍成,最後在兩位副台長從始至終的鼓勵下,加上我們的全力以赴,終於完成了這部戲。前25集拍了一半,台里就不給錢了。最後是動員全組的人,發揮能力才找到資金。」
就連小白龍扮演者王伯昭也說「她每一天都從早到晚在劇組拍攝,她一個女人,當時也那麼大年紀了,真的非常不容易。演員們最後得到了很多榮譽,但是她得到的太少了。」

▲小白龍
楊潔在拍《西遊記》時所受到的委屈,有一大部分是由時代所造就的。
資金短缺、不似現在諸事便利的大環境、以及許多技術條件的局限性,這些都是第一代電視人所面臨的「苦」,而楊潔帶著《西遊記》劇組克服下來了。在今日的採訪中,不只一位主創坦言,能做出《西遊記》這樣直到現在都無法超越的電視劇,是因為「楊潔有堅定的藝術情懷和迎難而上的實幹精神」。
━━━━━
《西遊記》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楊潔曾在書中說「一次次事情驗證:就像唐僧取經一樣,我們也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夠取到真經!」
1982年7月16日,《西遊記》在揚州開機。實際上,楊潔很快發現,劇組幾乎面臨著樣樣短缺的窘境。經費緊張,主要角色當中,孫悟空和豬八戒每集酬勞為80元,沙僧60元,其餘人員更低。這樣的價格,已經「嚇跑」了一批當時的「明星」。
而因為片酬這事,小白龍扮演者王伯昭也對新京報記者道出了自己的一個心結:
「我第一次見楊導的時候剛剛演完電影《筆中情》,楊導看了我這個片子就覺得我有英氣,適合演小白龍。後來劇組負責演員的導演找到我,我還挑角色,說唐僧還可以,小白龍戲份太少。
我拒絕過劇組三次,後來演員導演跟我說,你開個條件,因為楊導堅持用你。那個時候我真的很不懂事,就想開了高價錢不接,我演《筆中情》片酬才200,《西遊記》我就開了1500,沒有想到這個價格可以。演員導演不讓我跟任何人說這個價格,因為劇組很多戲份比我多的演員片酬還沒有我高,讓我爛在肚子里。

20多年之後,一次和楊導吃飯,那個時候她看到有媒體報道這件事,就問我,當時是不是要了1500的片酬,我說是。楊導當時就非常生氣,當著一桌子的人跟我說,我要早知道你要這麼多錢我就開了你,你這不是為了藝術是為了錢,是商人!一桌子的人都愣了。
我真的非常後悔,當時年輕不懂事。這件事都過去20多年了,要是別人可能覺得早翻篇了,而且大家也一直相處的其樂融融,但是楊導就是這麼正直的一個人,這也是我敬佩她的地方。楊導批評我,都是善意的,就像媽媽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楊潔在那個經費緊張的年代拍電視劇,同時還身為製片人,有很多不易,但她都盡量在自己能省錢到極致的情況下「精打細算」的保證主創們的劇組生活,有時甚至從自己身上「摳錢」。
李成儒對新京報記者說「在廣州拍戲的時候,那時候我二十八九歲,正能吃。那時候飲食餐費每天都有標準,一天兩塊七,兩塊五才一碗餃子,一共才6個。我只能吃一碗。楊導也是吃一碗,她都沒飽。她看著我,問你吃幾碗能飽?我說5碗吧。她馬上喊,再要5碗給成儒。我就跟大家一塊兒分著吃。」

▲當年《西遊記》劇組吃飯
與此同時,器材與設備,也同樣困擾著楊潔。作為一部神話劇作,「騰雲駕霧」少不了。在沒有」威亞」的前提下,劇組用鋼絲手工製作吊繩,幾乎每個演員都有摔倒的經歷;拍攝空中打鬥時,讓演員從蹦床往上蹦,攝像平躺,以天空為背景拍攝;沒有白馬,就將黑馬刷上白漆,一到下雨天,馬身上黑一塊,白一塊,」小白龍」成了」小花龍」。
楊潔在回憶錄中稱,整個劇組只有一台舊攝像機,開拍前,需要先將焦點對好,如果演員有移動,則需要重新調焦。
依靠著這樣一個鏡頭,楊潔拍出了騰挪閃轉,拍出了「七十二變」,拍出了觀眾眼花繚亂的交錯感。
但在特效上,也因為錢,遇到過無法解決的尷尬。

現在我們看《西遊記》的特效會發現人旋轉的時候就「扁片」,當時楊潔等主創也發現了這一問題:
「台里特地從美國進口的ADO特技機,我們不理解為什麼所有的人都不是立體的?一讓它轉動,人就成了扁片。《三打白骨精》里的父女幾個人在白骨精洞里,被白骨精一口氣吹到柱子上捆起來,幾個人都是扁的。《計收豬八戒》里,高小姐飛入窗戶,人也是個扁片,而且像是被生拉硬拖上去的……
我們以為是自己沒有掌握好竅門,於是一次又一次地試,還不行!後來才知道:其中一個軟體因為要多給五萬美元,去訂購機器的人不捨得花這筆錢,就沒有買!因此機器本身不具備這個使人立體的條件!既然不捨得五萬美元,這次我們只好就讓它「扁片」去吧!」

這種技術受限所導致的遺憾楊潔無法訴說,她只能帶著劇組憑藉超凡的想象力完成所有拍攝,單機位拍出來的《西遊記》至今仍讓電視劇從業人員為之嘆服,這意味著今天只需要一遍就能過的組鏡,在過去得拍很多次,每一次都需要演員和制景做到完全還原,相當耗精力


甚至特殊的鏡頭器材,還得「勻著來用」。楊潔在書中提過當時拍攝「勻鏡頭」的事情:
「長焦距鏡頭整個電視劇中心就只有一個,別的劇組也要用。我們必須打報告,排隊,才能分到給我們用的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