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帶給我們童年歡樂的《西遊記》,為何是導演楊潔心中永遠的痛?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4-19 03: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這部作品無疑是她人生得意之作,卻也成為她想起便會作痛的一枚「硃砂痣」。
今日(4月17日)86版《西遊記》總導演、製片人楊潔導演離世的消息傳開。楊潔和她的《西遊記》給了我們一代人有趣的童年回憶,然而這部戲帶給她的記憶卻並不是那麼甜蜜滿滿。甚至她曾說過這麼一段話「就像《西遊記》的那匹白馬,等到它被人們利用完了以後,就被冷酷地拋棄。它的心情又有誰去關心,誰能理解呢?實際上那匹馬,就是寫我自己。」

  她也曾經在採訪里說「《西遊記》是我心中永遠一個結一個痛,十年我沒看過它,我看見它,我就換台。」

  

  這是為何?這份苦楚又從何而起?新京報記者今日採訪了《西遊記》當年眾主創:元老級製片李成儒、小白龍扮演者王伯昭等人證實了這一說法,以及道出幕後辛酸。

  在今日接受新京報採訪時,這位在《西遊記》劇組還只有6人小組、跟著楊潔天南海北取過景的李成儒耿直的說「她心裡太多太多委屈了,算是含屈而終,《西遊記》應該說是她一生的難忘和心血,同時也是她『看角色很准,看人不準』的真實寫照。」

  

  今日我們回到拍攝的那些年,看看這部經典劇集當年鮮為人知的艱辛幕後。也通過楊潔出版的書及主創採訪,為大家還原這位知名第一代電視女導演幕後的真實生活。

  本文略長,但你值得在今天這個震驚又悲傷的日子裡細細讀一下那一代電視人的不易和酸楚。

  

  ━━━━━

  楊潔的心結

  單機位、全實拍、25集拍了6年時間的《西遊記》成就了一代人的快樂童年。近30年,86版《西遊記》始終是難以逾越的經典,每逢假期必播,重播了近3000次。但每逢看到自己艱苦打磨了六年的作品,楊潔卻竟然選擇毅然決然的換台。甚至曾有至少十年,楊潔都沒有看過《西遊記》。

  

  2006年接受採訪,楊潔曾說,「節目在外面熱播,演員在外面鮮花掌聲,我一個人是孤獨的。」

  此事要追溯到1987年。當時《西遊記》在國內外均引發極大反響,新加坡的朋友邀請《西遊記》的演員赴新演出,楊潔極為重視,就讓唐僧師徒四人和其他演員組成「出國演出組」排練新節目。而就在排練期間,三位徒弟卻同時請了假。楊潔起初並無懷疑,但隨後經友人告知,楊潔才知三人竟是請假去了外地「走穴」演出圈錢。

  

  這讓楊潔大失所望。她開始與師徒四人產生分歧。而三位徒弟竟因此私下向楊潔的領導告狀,並告訴其他演員誰要敢去楊潔家裡,就不帶誰去新加坡,最終不僅導致楊潔被踢出了「演出組」,也被劇組孤立。

  雖然據悉1994年,當師徒四人再度和楊潔合作《西遊記續集》時,這場近10年的鬧劇才得以落幕。但這場被孤立的戲碼,卻讓楊潔看清鮮花、掌聲背後,是名譽的誘惑和人心的浮躁。這部作品無疑是她人生得意之作,卻也成為她想起便會作痛的一枚「硃砂痣」。

  

  「就像《西遊記》的那匹白馬,等到它被人們利用完了以後,就被冷酷地拋棄。它的心情又有誰去關心,誰能理解呢?其實,人和馬一樣,到了沒用的時候,誰還會關心你的生死?」楊潔曾在自己的自傳《敢問路在何方》中大方談及這段過往,並給這一章起名為《龍駒悲歌》。但她也曾傷感的向媒體挑明,「實際上那匹馬,就是寫我自己。」

  

  ▲多年後劇組重聚

  當年在《西遊記》劇組做製片/場記的李成儒也說了對這一事件的看法。李成儒曾經三次被迫離開《西遊記》劇組,但三次都是僅過了一個月,楊潔導演力排眾議,把他邀回來,「她對我非常信任。」

  所以在談到「被排擠」的事時,李成儒憤憤難平。「她看角色非常准,生活中看人非常不準。《西遊記》里有些演員表面上圍著導演,其實不然。因為她太率真、太善良。哪有說一個《西遊記》劇組因為出國問題不讓導演去了?最後導演沒去成,去的都是演員,這叫什麼事?她心裡是有埋怨的,那段時間,她把人看清楚了。我勸她,《西遊記》拍完了,個人面目就都暴露出來了。她嘆氣說,你說得對。」

  

  但李成儒也坦言,楊潔經常與他說心裡話,她說過自己從不後悔拍這部戲,唯一後悔的就是沒一開始得到台領導的大力支持,「原來不是拍25集,後來又續25集,她的心氣兒一上來就要創一個新高,照著100集拍。可是那時候台里領導的反對不支持沒拍成,最後在兩位副台長從始至終的鼓勵下,加上我們的全力以赴,終於完成了這部戲。前25集拍了一半,台里就不給錢了。最後是動員全組的人,發揮能力才找到資金。」

  就連小白龍扮演者王伯昭也說「她每一天都從早到晚在劇組拍攝,她一個女人,當時也那麼大年紀了,真的非常不容易。演員們最後得到了很多榮譽,但是她得到的太少了。」

  

  ▲小白龍

  楊潔在拍《西遊記》時所受到的委屈,有一大部分是由時代所造就的。

  資金短缺、不似現在諸事便利的大環境、以及許多技術條件的局限性,這些都是第一代電視人所面臨的「苦」,而楊潔帶著《西遊記》劇組克服下來了。在今日的採訪中,不只一位主創坦言,能做出《西遊記》這樣直到現在都無法超越的電視劇,是因為「楊潔有堅定的藝術情懷和迎難而上的實幹精神」。

  

  ━━━━━

  《西遊記》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楊潔曾在書中說「一次次事情驗證:就像唐僧取經一樣,我們也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夠取到真經!」

  1982年7月16日,《西遊記》在揚州開機。實際上,楊潔很快發現,劇組幾乎面臨著樣樣短缺的窘境。經費緊張,主要角色當中,孫悟空和豬八戒每集酬勞為80元,沙僧60元,其餘人員更低。這樣的價格,已經「嚇跑」了一批當時的「明星」。

  而因為片酬這事,小白龍扮演者王伯昭也對新京報記者道出了自己的一個心結:

  「我第一次見楊導的時候剛剛演完電影《筆中情》,楊導看了我這個片子就覺得我有英氣,適合演小白龍。後來劇組負責演員的導演找到我,我還挑角色,說唐僧還可以,小白龍戲份太少。

  我拒絕過劇組三次,後來演員導演跟我說,你開個條件,因為楊導堅持用你。那個時候我真的很不懂事,就想開了高價錢不接,我演《筆中情》片酬才200,《西遊記》我就開了1500,沒有想到這個價格可以。演員導演不讓我跟任何人說這個價格,因為劇組很多戲份比我多的演員片酬還沒有我高,讓我爛在肚子里。

  

  20多年之後,一次和楊導吃飯,那個時候她看到有媒體報道這件事,就問我,當時是不是要了1500的片酬,我說是。楊導當時就非常生氣,當著一桌子的人跟我說,我要早知道你要這麼多錢我就開了你,你這不是為了藝術是為了錢,是商人!一桌子的人都愣了。

  我真的非常後悔,當時年輕不懂事。這件事都過去20多年了,要是別人可能覺得早翻篇了,而且大家也一直相處的其樂融融,但是楊導就是這麼正直的一個人,這也是我敬佩她的地方。楊導批評我,都是善意的,就像媽媽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楊潔在那個經費緊張的年代拍電視劇,同時還身為製片人,有很多不易,但她都盡量在自己能省錢到極致的情況下「精打細算」的保證主創們的劇組生活,有時甚至從自己身上「摳錢」。

  李成儒對新京報記者說「在廣州拍戲的時候,那時候我二十八九歲,正能吃。那時候飲食餐費每天都有標準,一天兩塊七,兩塊五才一碗餃子,一共才6個。我只能吃一碗。楊導也是吃一碗,她都沒飽。她看著我,問你吃幾碗能飽?我說5碗吧。她馬上喊,再要5碗給成儒。我就跟大家一塊兒分著吃。」

  

  ▲當年《西遊記》劇組吃飯

  與此同時,器材與設備,也同樣困擾著楊潔。作為一部神話劇作,「騰雲駕霧」少不了。在沒有」威亞」的前提下,劇組用鋼絲手工製作吊繩,幾乎每個演員都有摔倒的經歷;拍攝空中打鬥時,讓演員從蹦床往上蹦,攝像平躺,以天空為背景拍攝;沒有白馬,就將黑馬刷上白漆,一到下雨天,馬身上黑一塊,白一塊,」小白龍」成了」小花龍」。

  楊潔在回憶錄中稱,整個劇組只有一台舊攝像機,開拍前,需要先將焦點對好,如果演員有移動,則需要重新調焦。

  依靠著這樣一個鏡頭,楊潔拍出了騰挪閃轉,拍出了「七十二變」,拍出了觀眾眼花繚亂的交錯感。

  但在特效上,也因為錢,遇到過無法解決的尷尬。

  

  現在我們看《西遊記》的特效會發現人旋轉的時候就「扁片」,當時楊潔等主創也發現了這一問題:

  「台里特地從美國進口的ADO特技機,我們不理解為什麼所有的人都不是立體的?一讓它轉動,人就成了扁片。《三打白骨精》里的父女幾個人在白骨精洞里,被白骨精一口氣吹到柱子上捆起來,幾個人都是扁的。《計收豬八戒》里,高小姐飛入窗戶,人也是個扁片,而且像是被生拉硬拖上去的……

  我們以為是自己沒有掌握好竅門,於是一次又一次地試,還不行!後來才知道:其中一個軟體因為要多給五萬美元,去訂購機器的人不捨得花這筆錢,就沒有買!因此機器本身不具備這個使人立體的條件!既然不捨得五萬美元,這次我們只好就讓它「扁片」去吧!」

  

  這種技術受限所導致的遺憾楊潔無法訴說,她只能帶著劇組憑藉超凡的想象力完成所有拍攝,單機位拍出來的《西遊記》至今仍讓電視劇從業人員為之嘆服,這意味著今天只需要一遍就能過的組鏡,在過去得拍很多次,每一次都需要演員和制景做到完全還原,相當耗精力

  

  

  甚至特殊的鏡頭器材,還得「勻著來用」。楊潔在書中提過當時拍攝「勻鏡頭」的事情:

  「長焦距鏡頭整個電視劇中心就只有一個,別的劇組也要用。我們必須打報告,排隊,才能分到給我們用的時間。」

沙發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4-19 03:20 | 只看該作者
  豬八戒扮演者馬德華也對新京報記者證實了當年單機拍攝時的諸多不易:「那個時候條件很辛苦,整個攝製組只有一台機器。有一次在湖南用了十幾天時間拍戲,好不容易拍完大家欣喜若狂,即將進行下一集的時候,楊潔歡呼雀躍地準備去看錄影帶,結果錄影帶發霉了,拍攝的什麼都沒有,那時楊潔導演也似乎像是晴天霹靂一樣,都氣哭了,大家也就連勸帶說的,只有擰成一股繩重新去拍一遍。她有些時候挺感性的,也有脆弱的一面。」

  《西遊記》劇組甚至還一度遭遇過「喊停」,因為沒錢。

  「阮若琳副台長當時一個人進來了。大家興高采烈地向她彙報觀眾對《西遊記》的反映,她也是心不在焉。我正要向她彙報今年的計劃時,她卻說出了使大家都意外的驚呆了的一句話:『十五集都拍完了?那就拍個結尾,結束了吧!』大家都傻了。她面無表情:「沒有錢了!你們用完了300萬,台里不給錢了!」我仍不相信:「這算什麼?《西遊記》只拍半截?下面的就不要了?」她仍然面無表情:「沒辦法,沒錢,你們拿什麼拍?」我又問:「台里什麼時候說過只給300萬的?我們一文錢也沒有浪費!為什麼就只拍半截?」

  楊潔這才意識到自己得罪了管事的人。最終一位製片副主任——李鴻昌找到了錢,鐵道部十一工程局以很優厚的條件借給《西遊記》300萬元的資金。

  

  但這後來的300萬,沒有能夠支撐到《西遊記》全部拍完,因為物價漲了,東西貴了,有的景點有了商業化頭腦,知道要錢了!一切都不如以前值錢!只有大家的片酬沒有漲,仍然是每集最高90元,最低30元,但可供拍攝的錢仍然不夠。

  當年就是在這樣一種艱難的環境下,《西遊記》劇組上下擰成一股繩才得以完成拍攝,楊潔在劇組裡除了當總導演、製片人,有時還會自己裝車、卸車,轉運道具。

  當時主演六小齡童的開始報酬是每集80元,後面漲到每集100元,總共拍完也才2500塊錢,楊潔導演的報酬也不高,大家都是憑著一股精神投入到拍攝中。

  儘管經費緊張,為了拍攝質量,楊潔也會展現出強硬的一面。《西遊記》攝影王崇秋回憶,「禍起觀音院」里的火燒場面,楊潔堅持著火的寺院必須用特製的模型,製片主任卻主張用紙紮。兩人互不退讓,領導最後拍板,楊潔兼任製片人,領導製片主任。

  這是新中國第一位「製片人」。

  

  所以在許多《西遊記》參與者的心裡,楊潔是一個值得一生敬重的人,不僅拍戲時對藝術追求認真嚴格令人敬佩,在戲外,她正直、善良,對許多人都有「知遇之恩」,在當年什麼都很受限的艱難環境下帶著大家一鼓作氣往前沖。

  

  

  ━━━━━

  沒有楊潔,就不會有《女兒情》等經典曲

  今年75歲的許鏡清,是86版電視劇《西遊記》中所有音樂的作曲和編曲者,在去年9月接受新京報專訪時,許鏡清透露,當時他的音樂被不少人認為是庸俗的音樂,是楊潔的堅持和力保,才讓這些優秀作品真正留存至今,成為經典。可以說,沒有楊潔,也就沒有了《雲宮迅音》,沒有了《女兒情》。同時楊潔也是《女兒情》這首歌的填詞者。

  「最開始很多人反對在《西遊記》中用我的音樂。當時央視為了我的音樂去留問題專門開了一個會,是中央台里比較高級別的一個會。會上有領導說,西遊記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音樂應該用中國民族的東西,不要用電聲、通俗歌曲,希望把這些曲子換掉。他們對藝術欣賞的眼光不同,聽慣了革命歌曲,不能接受在西遊記的音樂中加入電聲樂、通俗歌曲的元素。他們可能也覺得好聽,但是思想上未轉變,他們認為二胡、笛子、笙簫,才是我們國家的東西。在《敢問路在何方》這首歌第一次錄完后,我曾把它寄給一家雜誌社,結果給我寄了回來,加了一個附言,附言這麼寫的:經研究我們認為此歌有精神污染的嫌疑,不宜刊登,特此退回。」

  我後來上劇組找楊潔,她得知此事後很生氣,「她當場拿了紙和筆,口述了一封信,我記得她說的最後一句話:如果藝術上不讓我負責的話,那我拍完以後,所有的後期就不管了;如果藝術上讓我負責的話,那就不要管音樂的事情。後來她一直非常支持我」。

  

  包括那首著名片尾曲《敢問路在何方》。

  《敢問路在何方》並不是蔣大為首唱,離開播時還有一周的時間,他正在為7集電視劇《林海雪原》錄歌,借的正是《西遊記》的錄音時間,當時《西遊記》也正在找錄歌的人,音樂編輯為找誰犯愁,看到蔣大為就索性讓他試一試,這一試得到了許鏡清的肯定,當天晚上就把試唱的版本混縮後送給楊潔。

  「楊潔導演當時聽了以後眼淚就掉下來了,因為她拍這個電視劇經歷了太多酸甜苦辣,酸甜苦辣、心路歷程都全部呈現在歌里,《敢問路在何方》、《取經歸來》也是楊潔導演最偏愛的兩首歌,我聽別人說,楊潔導演曾說過,續集什麼音樂和歌都可以換,唯獨蔣大為的那兩首不能換。」

  於是,蔣大為的試音版在《西遊記》中一直播放到25集,之後才正式重錄了正式版,「前25集的版本唱的不是很細緻,後來的更加貼切一些,很多人聽了都說四大名著的歌曲應該突出中國的民族氣,楊潔導演也說,這首歌終於找到自己的主人了,當時的《西遊記》因音樂不理想已經停播了,正是這首《敢問路在何方》救回了《西遊記》。」

  

  

  ━━━━━

  沒有楊潔,就沒有後來的蔣勤勤

  楊潔除了對《西遊記》劇組的大部分人都有「知遇之恩」,在蔣勤勤看來,沒有楊潔導演也沒有後來的她。

  接到記者電話前,蔣勤勤剛剛收到一個影迷發來的簡訊,告訴她楊潔導演去世的消息。「我今天一天都還沒看手機,知道這個消息實在是太突然了。」

  蔣勤勤考入電影學院第一年,出演的第一部電視劇就是楊潔導演執導的電視劇《西施》:

  

  當年的蔣勤勤還是一個懵懂少女,「西施這個角色,是任何一個女演員都非常想演的,當年我只是一個剛考上電影學校的學生,甚至都沒有演過戲,當時也有很多女演員都想演這個角色,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嚮導演爭取,我也是後來才知道,楊潔導演是力排眾議最後非我莫屬,一定要用我來演。所以我特別感謝楊潔導演。那個時候的楊潔導演已經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導演,對於我來說,我完全沒有想到能跟這樣的導演合作。」

  於是,蔣勤勤帶著無比大的壓力進了劇組,但還好有「楊媽」:「導演在現場有很溫馨的一面,我記得最早清楚的就是她老抱著一條小狗,是她的寵物。當時那部戲,她女兒也在劇中,做化妝,我們年紀都差不多。楊潔導演知道我是新人,特別關心我的生活起居。」

  

  帶著巨大壓力拍完第一部戲的蔣勤勤對《西施》殺青那天記得最清楚。「我那天是最輕鬆的,因為這個壓力終於卸下來了,我記得拍完最後一場戲,楊潔導演跟我說:以後你就當我乾女兒吧。我那個時候,真正的覺得跟楊潔導演更親近了,後來我就叫她楊媽。」

  楊潔導演想重拍《西遊記》時曾找過蔣勤勤,當時蔣勤勤因為已經在拍別的戲,兩人錯過了再一次合作的機會。

  在蔣勤勤眼中,楊潔導演是伯樂、恩師,是中國最優秀的導演之一,採訪中蔣勤勤一再跟記者說道:「楊潔導演是一位非常嚴謹的導演,那個時代的導演會堅守很多東西,他們非常尊重藝術,他們對藝術對電影電視劇都是有敬畏之心的。」

  

  ━━━━━

  楊潔導演的真實人生

  在今天的採訪中,幾乎所有主創都是哽咽著接受的採訪,甚至許多人還一度泣不成聲導致採訪無法繼續。從他們斷斷續續的動情緬懷中,我們拼湊出來了一個真實的楊潔導演。

  

  李成儒眼中的楊潔導演是多愁善感的,「她從小跟父親讀的私塾,沒有上過一天正規的學堂。但是她父親是早期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楊伯愷。她的媽媽我也見過多次,對她家人都很熟悉。可能《西遊記》劇組裡對她家人最熟的就我一個。這一晃30多年了,她三個女兒一個兒子。

  5年前,我知道她身體不好。演《西遊記》二郎神的林志謙來,我特意陪他去看楊導,然後請大家吃飯。吃飯時,就覺得她身體不如從前。還是三年前,她坐著小女兒女婿的車,來我的小院兒摘櫻桃,路上空調壞了。把老太太熱的不行。等她回去的時候,就換了輛車把她送回去。我還再三囑咐,您一定要保重身體。其實她家人都長壽,母親94歲高齡才故去。我說你沒問題,活過90沒問題,我也一直是這個信念。沒想到這麼突然。」

  李成儒還說曾經楊潔導演做過一件讓他十分感動的事:

  「有次一檔欄目請了個神秘嘉賓隆重登場,讓我猜是誰。嘉賓在幕布後邊說了一句話,這時候已經晚上10點半了。我說這麼晚還有誰來呢?結果那人說了一句話:『我很對不住李成儒,李成儒會恨我的。』我沒恨過誰,一頭霧水。那人走出來一看,是楊潔導演。

  我眼淚當時就下來了,這麼晚了怎麼還把您驚動了。她說六點半就到了,候到晚上10點半。節目做完11點半,老太太回家那麼遠,她住大南邊啊,到家就得夜裡12點多了。我說這怎麼回事,欄目組不顧人這麼大歲數嗎?當時我很不高興,但是心裡很受感動。」

  小白龍扮演者王伯昭也回憶道「 在《西遊記》拍攝的時候,都是她帶頭吃苦、受累。她也不享受,把好東西都留給演員。就像一個媽媽一樣。拍攝的時候水很少,她嘴唇都裂幹了,也不喝水,說自己不渴,演員都喘不上氣了讓演員趕緊喝。有冰棍自己也不吃,讓演員吃。」

  

  豬八戒扮演者馬德華說:「我、六小齡童和楊潔一起去上海一個電視台參加節目活動的時候,楊潔導演起得都比我們早,一直照顧我們,起來以後帶我們吃早點、沒有早點就給我們安排,帶著我們逛街,我們不像在攝製組一樣緊張,她就像媽媽一樣照顧我們。她身體一直不好,不管是在多麼艱苦的環境下面她都是以身作則。比如從這裡到下一個點,好不容易到達一個地方,大家安排休息,她下了車以後就開始幫大家放行李。」

  京劇大師荀慧生的長孫荀皓,同時也是電視劇《西遊記》副導演,對新京報記者還原了另一面的「對藝術嚴謹」的楊潔導演:

  「楊潔作為女導演非常不容易,她每天都會盯在現場,從開機到拍完,從不會提前走的。為了選景也跑了很多地方,很多山裡車是進不去的。我們就一步步走進山裡,覺得這個景不錯,但剛要拍就看到遠處有個電線杆,那就不行,得重新找地兒。」

  在李成儒口中楊潔是一位天才,但是一位受了太多委屈的「天才」:「她遺忘不了。我想讓她看我過得更好,成績越來越大。我想讓她看清身邊的人和事,這就是我想跟她說,還沒說完的話。她心裡太多太多委屈了,不能說含恨而終,但是含屈而終。她收到的待遇,受到社會的給予,是遠遠不夠的。」

  而作為觀眾,我們千言萬語能說的只有一句感謝,楊導演,走好,我們都會再相見。

  

  最後,新京報記者也第一時間採訪到了楊潔的女婿范先生,對方表示:

  「老人(楊潔)有心肌病,很長時間了。半個月前她的身體就不太好了,吃不下東西。後來感覺恢復了一些,沒兩天就突然又不舒服了。

  實際上老人住院的時候,很多親友我們都沒有通知。因為老人對生死很豁達,走的時候也不想大規模到處散布。所以老人去世的消息我們只是小範圍的通知了親友。之前我們還特意告訴了一些知道的朋友,不要告訴別人,包括央視的人來幫助處理後事我們也是這麼說的。老人就想安安靜靜的走,不想把這件事做成一個事件,我們也按照老人的意願在做。

  一些國外的親友大概明天(18日)會到,我們會做小範圍的家人告別,大範圍的告別儀式應該不會做了。」

  采寫:新京報劉瑋 凌晨 周慧曉婉 張坤玉 李桐 張赫  楊暢 田超 王煜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0: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