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抱歉!這樣的玩笑,我真的開不起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4-25 21: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主播:亮亮

  綿羊ID:292763

  公眾號:隱溪藝術傳媒

  近日媒體報道,香港大學繼日前被披露有20人涉嫌向一人下體滴蠟的集體欺凌事件后,4月5日,再次流傳出有數名疑似港大男生涉嫌在宿舍內集體性欺凌一名男生。

  港大發言人稱,學校目前正在調查此次事件,並譴責任何冒犯或欺凌行為,若證據足夠會考慮啟動適當的紀律程序。

  報道中說,視頻里不時地出現「嘩」「好×爽呀」的聲音,還有欺凌者成就感滿滿的瘋狂大笑。

  看著那張打滿馬賽克的照片,即使像素那麼低,也能感受到現場的烏煙瘴氣。

  有人回應,這或許只是一種宿舍的傳統文化,或許僅僅是一次男人與男人之間的玩笑而已,何必如此介意?

  但,這種滿懷惡意的玩笑,我們真的開!不!起!

  -01-

  想起了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里的一幕,大一新生入住的頭一個晚上,要經歷師兄們的各種玩笑,並且美其名曰「傳統」。

  新來的菜鳥們,雖然極不樂意,但在「傳統」的脅迫下,也只能戰戰兢兢地接受傳統的洗禮。

  

  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劇照

  我們在判斷一件事情時,很容易陷入一種「傳統」的怪圈:

  以前是這樣的,那麼以後也應該是這樣吧。

  但,傳統的,就真的是正確的嗎?

  或許,很久之前的第一次「傳統」,大家的玩笑真的只是玩鬧而已,但是隨著時間的積累,很多「傳統」就會開始變形扭曲,甚至會激發每一個人的報復心理。

  一個大一新生,被師兄們開了一次「傳統」的玩笑,而這玩笑感覺真的不好笑,那麼一年後,輪到他行使這份權利時,就會把當年的那份屈辱統統回報給新來的菜鳥們,玩鬧充滿了惡意。

  於是,循環往複,變本加厲,「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當玩笑滿懷惡意,那不叫玩笑,而叫「欺凌」!

  -02-

  去年中關村二小的「校園欺凌」事件沸沸揚揚,而最讓人憤怒的一點便是:

  其中一名欺凌方的家長覺得,「就是孩子淘氣」,拒絕道歉。老師定性此事為「就是開了一個過分的玩笑」,並讓被欺凌孩子的家長放棄「處理、懲戒施暴的孩子」「讓施暴者的家長道歉」等訴求。

  這冰冷的事實背後其實隱藏著一種關於「開玩笑」的很混蛋的邏輯:「哎呦,你怎麼這麼小心眼啊,不就是開個玩笑嘛?」

  當然,心眼小不小,有個體差異。有的人開得起,有的人開不起,性格不同,不能強求。

  但這種邏輯錯就錯在,當你發現別人真的不喜歡這個玩笑時,還要補刀埋怨別人一句,潛台詞是說:

  「這事我可沒錯,錯都在你,因為你心眼太小!」

  世間事有因有果,這件事的原因難道在於我心眼小么?不應該是因為你首先開了這個讓人不爽的玩笑嗎?

  -03-

  我們關注校園欺凌事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那些粗野、低劣的肢體侮辱,對我們善良的心更具有衝擊性。

  但其實,在我們生活周邊,除了那些肢體暴力以外,還充斥著各種「欺凌」。

  去年美國的一個新聞,一名18歲的女大學生在網上發了自己的照片,卻遭到各種匿名評論,大家用「胖」「丑」「豬」來形容這個18歲的少女,照片被他們迅速轉發傳播,於是謾罵的評論成千上萬。最終,女孩不堪受辱,自殺身亡。

  一個剛剛開放的生命就這樣因為網路上的玩笑而離去。

  這是玩笑嗎?是,但卻是一個讓人心痛的玩笑。

  轉發的人,或許僅僅只是圖個樂順手點贊而已,但群體性的網路暴力卻成為了一個生命的終結者,讓人唏噓不已。

  一個玩笑,開得好,那是說話和行為的藝術;開得不好,則是一次徹徹底底的災難。

  -04-

  想想這些欺凌事件的發生,往往會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界限感的消失。

  對於那些喜歡開玩笑的人,尤其是經常開一些讓人尷尬不適的玩笑的人,通常都缺少一種界限感。

  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掌握合適的「度」太重要了。太遠不夠合群,太近又很容易出現衝突。

  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確實是很有道理的。我們可以試著回憶一下,有沒有一段曾經親密至極的友誼,因為一個小小的玩笑出現了裂縫,最後甚至變成了老死不相往來的陌路人。

  本科的時候,我有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段時間兩個單身狗除了睡覺,基本都混在一起。

  但越親近,越容易出問題,因為過於親密的關係會把各自的所有缺點暴露給對方,而這種看似親密的關係又會綁架自己,覺得既然是那麼要好的朋友,包容一點又有什麼問題?

  而事實是,當這種親密關係中隱藏著哪怕一點點的埋怨或不滿,就有可能在一次小小玩笑中徹底爆發!

  我已經不記得我們倆個為什麼會大吵一架,然後分道揚鑣了。或許僅僅是一件小事,但那個玩笑充其量只是一個導火索,最重要的還是因為我們忘記了讓這段關係保持一種界限感。

  -05-

  第二,較低的「欺凌」成本。

  回頭看這次港大的欺凌事件,我們會問,他們難道沒有想過這件事後果的嚴重性嗎?

  一定有。

  那20個人,其中一定有某幾個並非那麼熱衷於開這個低級的玩笑,但是當他身處其中時,一是從眾心理,二是僥倖心理,三是獵奇心理,會推著他加入到施暴者當中。

  這就是「欺凌」成本:

  從眾心理:那麼多人都在做這件事,那我最多只是一個小小的參與者而已,又有什麼關係?

  僥倖心理:不就是一次玩笑嘛,又不是犯罪,做完了也不會被別人知道,先玩了再說。

  獵奇心理:哈哈哈,這麼搞一個人,我還真沒見過,夠刺激。

  於是,既然「欺凌」的成本那麼低,我又不會有什麼損失,大家一起爽一爽,何樂而不為?

  群體性欺凌就這樣發生了。

  -06-

  第三,高高掛起的同理心。

  《老炮兒》里,有這麼一個場景,有個人站在高樓上想輕生,樓下聚集了一堆人,一個好事者喊了一句:「一咬牙,一閉眼,你跳啊!」然後是一陣嘻嘻的笑。

  馮小剛飾演的老炮兒,不留情面訓斥了那個冷言熱語的年輕人:

  「你是真的盼著他跳下來嗎?」

  

  

  電影《老炮兒》劇集

  那些欺凌的施暴者或者不合時宜的開玩笑者,他們內心真的是希望干這樣的事兒嗎?

  不一定。或許他們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只是隨口一說。

  因為,他們把自己的同理心高高掛起。

  同理心,就是換位思考。別人跳樓,應該想到的是他一定遇到了什麼難以解決的問題,但同理心的喪失則會讓人直接做出一個讓人遺憾的決定。

  最後,我很想問那些曾經做出過語言或行為上的「欺凌者」一個問題:

  如果再讓你回到那個場景,你還會那樣做嗎?

  我想,絕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

  不會。

  來源:Kris在路上(ID:krisgtd)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14: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