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住院治病反被感染艾滋、丙肝,內地醫院感染高達8%!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4-20 04: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住院治病卻可能反被感染艾滋、丙肝,內地院內感染高達8%!
記者 | 邱銳   編輯 | 孫楊  美編 | 黃靜
本文節選自《內地醫院院內感染現狀調查》
原文刊載於《鳳凰周刊》2017年第9期,總第610期。

不遵守消毒流程、管理不善等「人禍」是絕大多數院內感染的主因。業內也將「院內感染」稱為「醫學界的恥辱」。

每天早晨,李雲(化名)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服用器官移植手術后抗排異和控制丙肝病毒的兩種藥物。不過,在吃這兩種葯時,李雲心情卻有所不同——若不是莫名感染丙肝,十六年前那場「成功」的腎移植手術,對她來說,絕對是件幸運的事情。

2001年,38歲的李雲患上尿毒症。這是一種嚴重腎臟疾病,意味著李雲的腎臟功能幾近喪失。視嚴重程度不同,當時尿毒症治療方法主要有兩種:血液透析和腎臟移植。前者是將血液從人體引入透析機,機器負責將原本應由腎臟排出的毒素過濾出來,再將乾淨血液送回人體。如血液透析不能遏制病情,就要進行腎臟移植。

在浙江省某醫院血液透析7個月後,李雲也在這家醫院接受了腎移植手術。手術順利且成功。倍感幸福的李雲不久就出院了——除需終身服用抗排異藥物外,她的生活與之前並沒有太大變化。但幾年後一次常規檢查終結了這種幸福感覺——李雲被查出患有丙肝。

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晚期有可能發展成肝硬化、肝癌。這種疾病只通過血液傳播,所以檢驗的醫生不假思索地問她:「之前輸過血或者做過手術吧?」

李雲想到了之前患尿毒症時的治療過程。她拿著結果找了透析室醫生和手術醫生。兩科室醫生回復幾近相同:「絕對不是在我們這兒感染的!」所以她至今也不知道是在哪個環節被感染的。

李雲的經歷並不是個案。這種遭遇在業內被稱為「院內感染」,也就是病人或醫護人員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

雖然自醫院誕生以來,院內感染就一直存在,但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絕大部分院內感染已經可以通過標準的殺菌消毒流程加以避免。換句話說,不遵守消毒流程、管理不善等「人禍」是絕大多數院內感染的主因。因此,業內人士也將「院內感染」事件稱為「醫學界恥辱」。

《鳳凰周刊》記者調查發現,雖然院內感染是一個全世界醫療系統都需面臨的問題,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國內醫療系統防控院內感染尚存嚴重漏洞。這種局面不僅影響患者及醫護人員的生命安全,也損害著人們對公共衛生系統的信任。


△2016年7月6日,河南鄭州某醫院正在透析的尿毒症患者。
內地醫院內感染率高達8%
2017年2月9日上午,醫療論壇丁香園官方微博發布一張疑似山東省衛計委文件的照片。這份名為《關於進一步加強血液透析室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緊急通知》魯衛醫字【2017】8號的文件中稱,2017年1月,該省某三級醫院報告一起「血液透析室疑似乙肝醫院感染暴發事件」,經國家級、省級專家組會同當地調查核實,初步判斷是一起因院感管理不到位導致的嚴重醫院感染事件。

照片立刻引起輿論關注。2月10日,青島市城陽區人民政府發布通報稱,2017年1月16日,青島市陽城區人民醫院一名常年在透析室陰性區域透析的患者金某,因出現肝功能損害癥狀,經檢測乙肝病毒標誌物,顯示其乙肝表面抗原陽性、乙肝核心抗體陽性。后城陽區人民醫院將金某轉入透析室陽性區域進行透析的同時,陸續對另外155名在該院透析的患者進行傳染六項檢測,又新發現8名乙肝表面抗原陽性患者。

看到這則新聞,李雲感到五味雜陳。多年來,她一直懷疑自己也是如此被感染的丙肝病毒。「當時透析時許多抽血的管子都是重複使用的,很容易相互感染」。她回憶說。

不過,她沒想到現在還會發生這樣的慘劇。因為至少感染她的那家醫院幾年前就已經做出了改進,比如不再重複使用耗材,丙肝、乙肝患者需進入專門透析室等。「從2007年之後我就再也沒有聽說誰被感染了。」李雲說。

國內院內感染整體狀況與李雲的樂觀想象不同。《鳳凰周刊》記者統計發現,沒有證據顯示國內醫院院內感染狀況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近十年來,幾乎每年仍然都會發生數起較為嚴重的院內感染事件。

今年除青島透析室感染乙肝事件外,更為引人關注的院內感染事件則是,浙江省中醫院一位技術人員在某次技術操作中嚴重違反規程,導致5名治療者感染艾滋病病毒。

不可否認,院內感染是一個全世界醫療系統都在面臨的問題。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醫院也都曾發生過嚴重的院內感染事件。1995年10月,因未遵循每人每次更換注射筒、螺旋導管原則,台北榮民總醫院先後爆發六起瘧疾個案,其中四名病患死亡。

2015年,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臨終前曾住過的醫院——新加坡中央醫院總計有25名患者住院期間感染丙型肝炎,其中8例死亡。該國衛生部成立的獨立調查委員會發現,此次感染源於患者入住的病房在抽血和藥物注射時未完全遵照標準流程。

美國院內感染問題同樣存在。據該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的最新數據,2011年,美國醫院中共發生約65萬起院內感染事件,其中7.5萬人因此喪命。院內感染已成為美國第八大死因,僅排在糖尿病之後,比流感和肺炎還嚴重。

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我國總的院內感染率同世界主要國家相比,處於相對較高的水平。資料顯示,美國在上世紀70~90年代末,醫院感染的累積發病率一直保持在5%~6%,這一數字目前已經降至4%。而據2012年北京舉辦的一次行業會議透露,中國目前內地醫院院內感染髮生率約為8%。

學者的調查也在一定程度佐證了上述數據。江蘇省某市中醫院檢驗科喬緒娟曾對2013年6月~2014年12月期間該院收治的628例患者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在628例患者中,有66例患者發生了院內感染,佔10.5%。
「人禍」是院內感染率居高不下主因
事實上,院內感染控制不好,不僅危害病人,同樣危害醫護人員。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住院醫師喜斌等人曾於2001年對哈爾濱市5家綜合性醫院1002名職工患丙肝和乙肝情況進行了調查,發現手術科室、檢驗科和血庫中31~40歲醫務人員兩種疾病感染率最高。

作者分析,上述結果與醫生正值年富力強之時,相對工作任務較重,接觸病人機會較多有關,此外,消毒隔離、無菌觀念不強,也是增加感染的因素。

為什麼許多醫護人員無菌觀念不強,甚至不遵守消毒規範流程?在北京地壇醫院肝病中心主任醫師閆傑看來,這應該是一個「意識與能力的問題」。

「基層醫院醫生與一線城市三甲醫院醫生的差距實在太大了」。閆傑告訴《鳳凰周刊》記者,在給地方醫護人員講座時,他多次發現即便將規範和流程講述得再詳細,許多地方的醫護人員在理解上也會存在「偏差」,執行時也會「走樣」。

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學者艾源在2015年調研社區醫院時也發現了類似問題。他在研究論文中指出:「社區醫院在職業防護和手衛生的認識水平較低」、「諸多社區輔助科室在接觸患者體液、血液時未戴口罩、帽子,部分醫護人員未按要求洗手、對廢棄標本消毒處理不規範,醫療廢物分類不清」。

不僅是基層醫院對院內感染的意識不足,即使是一線城市醫院內的不同科室,對疾病傳染性的理解也存在不足。閆傑就曾有過一次「醫生過於敏感」的經歷。

一位經他治癒的丙肝患者,在北京某醫院的另一項手術突然被叫停。原因是手術醫生髮現病人「丙肝抗體陽性」。為防止感染其他人,手術醫生要求在專家會診之後再進行下一步治療。

但實際上,「丙肝抗體陽性」並不是確定感染病人的決定性依據,如果丙肝抗體呈陽性,還需繼續檢測該病人丙肝病毒核糖核酸是否呈陽性才能最終確診。在閆傑建議下,這位病人請該醫院感染科醫生幫忙向手術醫生解釋后,才得以手術。

「醫學院學生在念大二的時候應該就已經學到上述肝病知識了」。閆傑說,所幸衛生行政部門正著手改變這種狀態,加強醫師專業培訓。在大城市醫院,住院醫生規範化培訓時長已從三年延伸到專科培訓后兩年,即共需五年的培訓才能成為一名專科醫生。「如果這種制度能夠不分城鄉地執行,上述情況就會越來越少了。」閆傑說。

醫護人員不重視消毒與預防感染的背後或許還有經濟因素。個別醫院不按規定,減少消毒次數或一次性器械反覆使用的初衷是節約成本。

感染控制護士馬嘉睿在接受採訪時則表示,儘管在等級評審、JCI認證準備期間,醫院領導經常把「院內感染很重要」掛在口頭,但因其沒有經濟效益產生,卻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支持,因此往往現實是感控被忽視。

中國疾控中心首席科學家、流行病學專家曾光告訴《鳳凰周刊》記者,在盈利壓力較大的背景下,國內醫院的確缺乏解決院內感染的動力,而院內感染不僅是某家醫院的事情,更是一個公共衛生問題。國家應在醫改中加大對院內感染防控的支持力度。

意識、能力、經濟多種因素雜糅在一起,導致了中國院內感染居高不下,讓很多像李雲一樣的患者在治癒了一種疾病的同時,被感染上了另一種疾病。

值得玩味的是,官方和患者對追責的態度截然不同。和此前一樣,今年青島和浙江院內感染事件發生之後,處理措施出台得非常「及時」、「標準」:對患者,積極治療;對院方,免去院長、分管副院長等一系列負責人和當事人的職務,並且追究黨籍、行政責任以及刑事責任。

此外,青島市陽城區人民醫院還在官方微博上就9名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乙肝病毒事件發布致歉信,稱「對給相關患者和家屬造成的身心傷害,我們當即向患者及家屬真誠道歉;對此次事件的發生,我院深感痛心、愧疚並再次深表歉意,對由此造成的不良影響,向社會公眾誠懇致歉。」

業內人士告訴《鳳凰周刊》記者,此次青島透析室感染乙肝事件發生之後,國家層面成立專家團隊對內地主要醫院的透析室進行巡查。

另據不完全統計,山西、山東、上海等地方也組織了對血液透析技術院感質量控制工作的專項督查,並召開會議學習相關文件,強調「避免院內感染事件的發生」。

在官方「積極行動」的同時,許多被感染的患者卻因為缺乏醫學、法律知識和家人與社會的協助,主動或被動地放棄了追責。

李雲告訴《鳳凰周刊》記者,想起之前腎移植成功的「幸運」曾光顧過她,「而且時間都這麼長了,很難找出責任人」,所以就不進一步追究醫院的責任了,「我心態好」,她自嘲說。

另一位在瀋陽某醫院被感染丙肝的患者告訴《鳳凰周刊》記者放棄追究的另一個原因——害怕。

與李雲的經歷非常類似,她也堅信自己是在透析或者換腎的過程中被感染的丙肝。但是,「腎移植后不是永遠不回醫院、不見醫生的,還得每兩周或者一個月左右到醫院調葯,需要終生服用,怎麼敢向醫院追究責任?」她說。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8: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