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摩根士丹利:中國十年後要逆天了!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2-17 03: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摩根士丹利近日發布了一份重磅報告,預計中國股市將迎來黃金十年,今年上證綜指將達到4400點。這是迄今為止,國際投行對中國股市做出的最樂觀預測。

  近兩年,外資機構看空中國經濟的論調已是司空見慣,談虎色變中,情人節卻意外迎來了一股「清流」。

  

  摩根士丹利認為中國將於2027年躋身高收入國家行列

  摩根士丹利研究部門在2月14日為中國經濟送上重磅「情書」,看多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認為中國有能力迴避金融衝擊,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而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很少能做到這一點。

  

  摩根士丹利(大摩)發布的這份118頁的中國經濟藍皮書中,結合了30位大摩經濟學家和股票分析師的研究成果,不再採用傳統的12-18月的分析預計方法,而是針對遠期問題的關注焦點做出解讀,從宏觀基調上辨清中國經濟的發展道路。

  藍皮書中重要觀點總結歸納如下:

  1、金融風險並非洪水猛獸

  當前環球新興市場基金(GEMs funds)當中,中國所佔的比重已達到歷史新低,相對摩根士丹利國際資本指數(MSCI)數據已經跌破2004年的最低點,接近-5.5%,創十三年來新低,說明新興市場投資者對於巨額債務可能引發金融衝擊,影響中國經濟持續繁榮心存擔憂。

  

  中國債務規模相對GDP佔比在新興市場經濟體中處於較高水平

  2007年中國債務規模相對GDP佔比147%,到2016年已增長達279%,業已遠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歷史研報中提出的5年增30個百分點的警戒區域。投資者由此擔心美國2008年和亞洲97-98年金融危機在中國重演;藍皮書就這一點切入展開討論,認為市場在不了解中國債務循環性質的情況下,高估了中國因債務規模增長而可能面臨的金融衝擊風險。

  

  中國仍是世界主要債權國之一

  首先,債務規模的飛漲在中國有其龐大的儲蓄規模「托底」,而且債務往往流向投融資領域,而非市場消費。其次,中國在國際上處於債權國地位,對海外投資凈值佔到GDP的13.7%,凈資產結構抗衝擊能力極強。再者,中國常年維持巨額經常賬戶盈餘和外匯儲備,而且並未面臨嚴重的通脹壓力,即便銀行系統當中存在壞賬,中國政府完全有能力通過對市場注入資金,穩住國內流動性狀況,避免金融衝擊的發生

  不過相對GDP而言異乎尋常的債務規模,確實會對總體經濟增長造成影響,中國經濟去槓桿化的道路也不會一帆風順;而一旦中國政府認為總體經濟需求低於安全值,便會出手實施經濟刺激以提振增長,防止邊際效應影響社會穩定,造成短期內增速從放緩到復甦的「迷你循環」現象。2014到2015年上半年的經濟增速放緩后,中國政府採取貨幣和財政刺激,並帶來了2015年下半年延續至今的復甦期,就是這樣一輪「迷你循環」的力證。

  2、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在過去近三十年中,中國作為全球化自由貿易、發展中國家追趕增長和勞動力低廉成本的主要受益國,面對發達市場國家日益膨脹的貿易保護主義情緒,人均GDP進入中等收入陷阱缺乏進一步增長驅動,以及人口結構老齡化加劇人口紅利消耗殆盡等宏觀層面出現的問題,現在正處在重築經濟增長模型的十字路口上。

  

  中國將於2027年躋身高收入國家行列

  很少有經濟體從中等收入陷阱中爬出來

  1987年統計中的74個中等收入經濟體,到2015年僅有19個達到了高收入經濟體的標準。而在這些成功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體當中,僅有韓國和波蘭兩國人口在兩千萬以上。一個經濟體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關鍵在於生產力增長的停步不前;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門檻過渡的過程中,不再享有低收入初期迎頭趕上的高增長,收入增速放緩乃是必然趨勢。

  若要中國經濟重獲生機,新一輪改革勢在必行。

  首先,從貨幣政策層面來說,中國政府已經接受長期低增速的客觀前提。過去無視經濟潛能「拔苗助長」催生增速的嘗試,最終導致經濟發育的不平衡,譬如當前不斷上漲的債務規模。

  中國政府近期的政策舉措,說明決策層的注意力正從不惜一切保增長,轉向避免金融風險和資產泡沫;去年年末至今,人民銀行也不再通過簡單粗暴的直接降息實現增長軟著陸,而是多次通過特殊貨幣政策工具對市場流動性做出調節,以防止觸發資本加速外流的風險。

  

  實際借貸利率對PPI通脹率佔比已低於工業領域實際GDP增速,大摩預計該形勢在未來不會改變

  而在債務調控方面,中國政府也已認識到工業領域過高槓桿和超量投資可能帶來的通縮風險。2012年3月到2016年8月間存在的生產價格跌入通縮區間的現象,通過過去18個月中實施的政府結構轉型已有所改善。過剩產能行業的投資下降,老舊產能的關停淘汰以及外部需求的復甦,都在加強貿易產品的產能利用率,並減輕通縮壓力,放慢債務規模膨脹的步伐。

  由高投資轉向高消費,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也正一步步向價值鏈上游邁進。以電信設備、能源設施(核反應堆)、鐵路系統(高速鐵路)、船舶製造為代表的重工業領域當中,中國企業已可媲美甚至反超發達國家的競爭對手;而高附加值的製造業產品,譬如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業已大量銷往海外,佔據中國出口總額的半壁江山。

  阿里巴巴、華為這樣的民營企業品牌過硬,研發設施領跑全球,並通過併購提升自身商業運作模式;而對國營企業的產能整合亦會提高傳統領域的產出效率,提高總體經濟的回報率。

  3、「高收入國家」標籤不是夢

  若中國政府能夠成功管控債務規模並達成經濟轉型,到2027年中國將能跨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大摩預測,2021-2025年,中國實際GDP平均增速將達到4.6%。目前中國債務對GDP的比例跟八十年代的日本差不多,人均所得則與八十年代中期的日本相當,若中國能堅守底線,不像日本一樣被迫與美國簽署「廣場協議」,讓自家貨幣大幅升值,那麼中國GDP增速將有望持續跑贏全世界。

  

  到2030年中國GDP總量將達到20萬億美元

  2030年實際GDP終端增速穩定於2.4%

  名義GDP總量:11萬億美元→20萬億美元

  總消費佔GDP比重:53%→67%

  個人消費佔GDP比重:4.4萬億美元(39%)→9.7萬億美元(47%)

  人均GDP:8100美元→12900美元(2027年)

  如果中國能夠實現這一成就,那麼MSCI中國指數「非常可能」延續之前15年的趨勢 —— 以美元計價的總回報複合年均增長率高達13%,較新興市場整體指數高出3個百分點。這是從100美元投資變成625美元或是418美元的區別。

  

  過去15年MSCI中國指數年回報超越MSCI新興市場指數3個百分點,MSCI中國指數從12月份低點飆升13%。

  註:MSCI Inc.的中國指數追蹤150家在中國內地以外上市的中資公司,包括在香港和美國上市的中資公司。自去年12月23日低點以來,漲幅最大的成份股有吉利汽車等汽車公司、中國鋁業和江西銅業等原材料生產商以及社交媒體公司微博。

  4、A股市場的長期利好

  摩根士丹利對中國股市相當樂觀。

  在大摩看來,中國股市「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如果投資者對中國股市做長線投資,那麼收益將是十分可觀的。過去10年,A股市場多次出現「過山車」行情。

  在報告中,大摩稱,中長期來看,MSCI中國指數表現一直好於整體新興市場的基準指數,也好於標普500指數,但過去10年中,投資者對A股並沒有加碼頭寸,他們反而正對A股進行大幅減持。

  

  

  

  對A股市場的長期展望,大摩認為,儘管過去有一些事件導致A股出現波動,比如國內經濟周期、投資者對結構性改革的質疑、市場對美國/中國貿易保護主義的爭論等等,但未來10年,MSCI中國指數將能維持其長期跑贏新興市場的表現。

  大摩在報告中稱:

  A股未來之路並非「一路順風」,而這份報告傳達的一個關鍵信息在於中國能邁入高收入經濟體之列,而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很少能實現這一點。我們認為,未來10年,MSCI中國指數將能維持其長期跑贏新興市場的表現。

  至於看好A股哪個板塊,大摩表示,維持對新經濟行業的戰略偏好,包括IT,消費、醫療,這些行業在MSCI中國指數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在經濟增長轉型中,相比市場的其他行業,這些行業擁有更高的收入增長前景、更高的股本回報率以及更低的槓桿率。

  大摩在報告中預測,未來10年中,國有企業改革將有助於促進經濟增長,並帶來投資機會。同時,消費和服務在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將會增強。大摩推薦的增持板塊為:IT、醫療、非必需消費品類、銀行和原材料,減持的板塊則是能源、日常消費品類、交通。

  

  大摩指出,A股在全球投資者投資組合中的權重將會逐漸上升,因為A股與其他全球股指相關性低或負相關,所以投資A股是一種分散風險的有效方式,但這需要時間。然而,對於很多投資者而言,2015年主要受現金和股票期貨保證金交易的快速擴張和收縮,A股市場的繁榮與回調提醒投資者,中國國內散戶投資者仍是驅動力,他們增強了A股的不可預測性,在這點上,A股可是「名聲在外"。

  來源:金融行業網

  綜合:WEEX一起交易(ID:WEEXTrade)、華爾街情報、華爾街見聞、21世紀經濟報道

  

  

0

主題

968

帖子

339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92
沙發
西部華人 發表於 2017-2-17 23:29 | 只看該作者
China有巨大的國內市場,如果不斷提高底層工資穩定物價將會出現比歐洲米國總和更大的國內市場,所以China只要穩定發展就可以突破中等國家陷阱,那個陷阱其實就是貿易極限,可China可以用國內市場突破國際貿易極限。關鍵不再匯率關鍵在企業技術產品性能是否能穿越世界,能生產最好產品無法替代產品的話匯率提高反而會幫助奪取世界金融中心地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1: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