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好孩子"更容易"習得性無助"?解藥就是要會生活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2-16 04: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說實話,我曾經不止一次地設想:應該設計一條怎樣的成長路線,才能讓我的孩子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獲得成功?

  根據自己的經驗,我首先想到的當然是學習好——數學要過硬,英文要地道!

  接下來呢?必須有個好身體,游泳是必備技能,跆拳道用來防身,有條件再學點網球滑雪高爾夫什麼的社交用。對了,能有一技之長就更好了,要學習鋼琴、繪畫,唱歌跳舞也可以怡情……

  然後,孩子的時間表就排滿了。為了給他們爭取寶貴的學習時間、運動時間,甚至是睡眠時間,我把他們照顧得無微不至,包辦了他們生活中所有其他的一切,甚至在他們刷牙的時候,事先給他們擠好牙膏!讓他們花費寶貴時間做家務?更是想都不會想!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著名的Harvard Grant Study——哈佛大學所開展的人類史上最長的研究,它用75年的時間跟蹤了幾百名美國人的生活,結果發現,成功的人生,居然跟「從小做家務」,也即「掌握生活技能」有關係。

  

  

  我們正在阻止孩子成功

  

  在美國的一項調查中,僅有28%的父母表示,他們會從小讓自己的孩子做家務。

  著名發展心理學家Richard Rende說:「今天的父母想要孩子把時間花費在『能讓他們變得成功的事情』上。但諷刺的是,我們恰恰在阻止孩子做一件真正能讓他們變得成功的事情——做家務。」

  那些從小由父母包辦一切的孩子,也許能在學業上暫時取得好成績,但是這些成績卻無法延續到以後的人生中。

  斯坦福大學前新生學院院長Julie Lythcott-Haims在暢銷書《如何培養一個成年人》(How to Raise an Adult)中講述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美國洛杉磯地區的心理干預和治療診所有一位病人名叫瑞秋。她出身於一個富裕的猶太人家庭,父母對她和她的三個兄弟姐妹都懷有極高的期待,希望她們能夠在學術上有所建樹。

  對瑞秋來說,達到父母的期望並不難,她有極高的自我激勵能力,學習努力,在學費昂貴的私立學校里一直拿A。

  但在很小的時候,瑞秋就開始感覺「我的人生沒意義」,之後狀況越來越糟,她開始暴飲暴食,酗酒,後來發展到嗑藥。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大部分事情都已經為我準備好了。甚至是最最簡單的那些事情,比如鋪床,或者是洗衣服。我從來不需要做家務。」

  10歲以後,瑞秋開始發生飲食紊亂,但在很多年裡她的父母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只看到了瑞秋的好成績。

  瑞秋考上高中以後,她的父母依然包辦一切。比如說,如果她和朋友發生了衝突,或者學校里發生了任何事情,她的父母都會插手進行處理。特別是瑞秋的大學申請,也是媽媽一手包辦,「她就像我的秘書一樣」。

  「現成的解決方法永遠都在那裡。我根本不需要行動,我只需要活著就行了,我的人生不需要我來參與,這真的非常恐怖!」

  因為成績好(以及媽媽的出色包裝),瑞秋拿到了許多很棒的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她最終選擇了南部一家著名的私立大學,在那裡,瑞秋仍然不停地得A。

  但是,多年過度養育的後遺症出現了。

  「上大學以後,我一點生活技能都沒有。我有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獲得好成績的能力,但僅止於此。我在大學里不認識任何人,當我需要保護自己的時候,我不知道應該怎麼做。」

  瑞秋的解決之道是整天酗酒,「我能夠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喝酒嗑藥,它們能讓我逃避『生活毫無意義』的想法。」

  19歲的時候,瑞秋嘗試自殺。

  之後,瑞秋的父母把她從大學里接回家,直接把她送進了心理治療中心。

  

  上中產家庭的詛咒

  

  瑞秋的問題,其實也是許多上中產家庭的孩子面臨的問題。

  最近,《今日心理學》雜誌發表了一篇來自研究人員Suniya S. Luthar的文章。

  Suniya的研究對象是出身於「受過良好教育」、「高收入」的「雙親家庭」的孩子。

  研究人員本來認為,與來自「低收入」、「受教育有限」的「單親家庭」的孩子相比,「完美家庭」孩子酗酒和濫用藥物的比率會更低,萬萬沒有沒想到,事實正好相反,「好孩子出問題的概率居然要高得多」。

  「無論是在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里,上中產的孩子都呈現出令人擔憂的嚴重心理問題的趨勢。」

  家境寬裕的孩子們究竟哪裡出了問題?

  原來,和貧困家庭的父母相比,中產和上中產家庭的父母更傾向於幫孩子做完所有的日常家務。有時候,甚至父母本人也無需親自動手,他們擁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可以雇傭其他人幫忙完成家務。

  普通家庭的孩子們呢?父母忙於生計,沒法細緻入微地照顧他們,這給了他們更多學習照顧自己、管理自己的機會。

  

  而事實上,與「贏在起跑線上」相比,必要的生活技能更加重要——按時赴約,保管好自己的書包,懂得如何做飯……這些技能的重要程度完全不比鋼琴課、寫作業和參加體育運動的重要程度低。

  《如何養育成年人》一書中也提到,美國洛杉磯地區的那家心理治療中心一直以來接待的都是三四十歲的病人,但是最近,來自上中產家庭的小病人的數量急劇上升。

  因此,這家治療中心在美國許多學校開設了預防課程,目標聽眾是家長。治療中心告訴家長們,他們越俎代庖,幫助孩子處理一切事物的行動,恰恰會導致孩子未來酗酒甚至吸毒的概率大大增加。

  

  會生活,才不會「習得性無助」

  

  那麼,為什麼不做家務會讓孩子失去獲得成功的能力,甚至罹患心理疾病呢?

  心理學家的解釋是,學習生存技能,能讓孩子獲得對生命的「掌控感」,避免「習得性無助」的發生。

  學習生存技能,能讓孩子更自信、更充實、更積極,為進入真實的世界做好準備。

  著名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關於「自我效能」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掌控意識」。「掌控意識」是指:相信自己擁有能力完成任務、實現目標,以及應付特定情況。

  一個一直需要別人攙扶的人,永遠沒有機會獲得「掌控意識」。

  更可怕的是,一旦「依賴」成為習慣,孩子還會產生「習得性無助」。

  所謂「習得性無助」,是指當人們感覺自己對所處的情況無法控制的時候,他們索性會把自己徹底「關掉」,不再做出任何反應。

  一開始,「習得性無助」被認為只在壞事情無法控制的時候發生,而最近,美國心理學家、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塞里格曼(Martin Seligman)發現,在好事情無法控制的時候,比如說,如果孩子什麼事情都沒有做,他的父母就毫無理由地誇獎他,再比如說,什麼都不用做,好吃的好玩的就自動到手……那麼「習得性無助」同樣會在孩子身上發生。

  根據塞里格曼的理論,「可變性」對人生至關重要,也就是說:明白「我的行動有意義,我能控制結果」,這對每個人都是至關重要的。

  無法體會「行動」與「結果」之間的重要聯繫的孩子,會變得被動、抑鬱,甚至影響心理和生理的健康。

  

  

  獨立生活之後,我才成為了真正的我

  

  很有意思的是,其實我本人,也經歷過一個可怕的「內心空洞期」。

  那是在我大學畢業之後,聽從家人的建議,找到了一個「錢多活少離家近」,「穩定壓倒一切」的好工作。

  即便是成年以後,因為家裡有老人有阿姨,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無需為生計發愁,也不用做一點點家務,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神仙般的日子。

  我清楚地記得,當一直橫在眼前的「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的目標一下子消失以後,我好像突然掉進了一個黑洞里,在刷掉一部又一部韓劇,吃完一家又一家館子之餘,我開始問自己:我的人生究竟有什麼意義?

  而我真正找到自己「燃點」的時候,恰恰是在我脫離家人庇護獨立生活之後。夫妻倆一邊工作,一邊合作完成堆積如山的家務。

  我學會了設定目標,制定計劃,協調矛盾,以及享受過程。

  我學會了管理時間、管理情緒,把從前那個懶散的自己,一點點地趕出身體。

  奇怪的是,做完家務累成狗之後,我的工作效率居然更高了。

  看著食譜,做出一頓美味大餐;

  種下種子,長出一片美麗的鮮花;

  整理房間,讓陽光照進整潔的屋子;

  見縫插針,完成難搞的工作……

  所有這些,都讓人生更豐富更完整。與此同時,「掌控自我」的滿足感,「我居然那麼厲害」的成就感,更是讓人燃到爆炸。

  

  

  如何向孩子傳授生活技能

  

  綜合美國研究人員提出的ABA(應用行為分析)以及RDI(關係發展干預)方法,向孩子傳授生活技能,可以嘗試以下「四步走」的方法:

  第一步,我們幫你做;

  第二步,我們和你一起做;

  第三步,我們看你做;

  第四步,你自己完全獨立完成。

  心理學家警告說:不要幫你的孩子完成那些他已經可以做的,或是幾乎已經可以自己做的事情。

  第一步、第二步做起來最簡單,但從第二步到第三步,你會遇到很多困難,接著你好像永遠也完成不了第四步……但是我們必須狠下心做好第四步。因為,真實的世界正要求我們的孩子做到第四步。

  關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應該學會的生活技巧,2012年,美國教育專家Lindsay Hutton提出了「兒童生活技巧分類」——2到3歲:簡單家務

  在三歲的時候,你的孩子應該學會:

  幫忙收拾自己的玩具;

  自己穿衣服(你可以稍微幫忙);

  脫完衣服以後把衣服放在規定地方;

  吃完飯清理盤子;

  飯前幫忙擺桌子;

  在父母的幫助下刷牙洗臉;

  4到5歲:重要姓名、數字

  對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安全技巧最為重要。

  他需要知道:

  自己的全名、地址和電話號碼;

  如何打緊急電話;

  他還應該知道:

  簡單的清掃家務,比如擦桌子;

  餵養寵物;

  認清貨幣的面值,了解使用貨幣的最基本方法;

  無需大人幫忙刷牙、梳頭、洗臉;把自己脫下來的衣服收好,把臟衣服放在固定洗衣區;

  選擇自己想穿的衣服。

  

  6到7歲:基本烹飪技能

  這個年齡的孩子,要開始學習「飲食大計」了——

  攪拌食物,用鈍刀切割食物;

  做簡單食品,比如三明治;

  幫助把買回來的食品收起來;

  洗碗;

  使用簡單的家用電器;

  用過衛生間以後簡單清潔;

  獨立鋪床;

  獨立洗澡。

  8到9歲:保管個人物品

  到了這個年紀,你的孩子應該學會——

  摺疊衣物;

  學習簡單的縫紉技巧;

  照顧好自己的「室外玩具」,比如自行車和滑板;

  不用提醒就能整理好個人衛生;

  正確使用掃把;

  閱讀食譜,準備簡單的餐點;

  幫忙列出購物清單;

  會數錢和找錢;

  會處理手機信息;

  幫忙整理後院,比如澆水除草;

  倒垃圾。

  10到13歲:獲得獨立性

  10歲的時候,孩子應該能夠獨立完成很多事情了:

  獨自呆在家中;

  自己去商店購物;

  自己換床單;

  使用洗衣機和烘乾機;

  準備稍微複雜些的食物;

  使用烤箱;

  閱讀標籤;

  燙自己的衣服;

  使用簡單的工具;

  給草坪割草;

  幫助照顧弟妹或者鄰居的孩子。

  14到18歲:學會更多技能

  掌握難度更高的家務技能。比如:

  清理吸塵器的盒子,清潔爐灶,疏通下水道;

  給汽車加油,給輪胎充氣或者更換輪胎;

  閱讀藥物使用說明;

  參加面試,獲得工作;

  烹飪;

  18歲以上:準備獨立生活

  孩子需要學會如何在大學里或離家后獨立掌控自己的生活。

  學會預約醫生;

  了解簡單的財務知識,學會管理銀行賬戶,學會開支票、付賬單和使用信用卡;

  掌握簡單的合同知識,知道如何租賃公寓和汽車;

  掌握簡單的汽車修理知識,比如如何更換機油;

0

主題

10

帖子

45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1
沙發
Hushuo 發表於 2017-3-18 01:56 | 只看該作者
事情不是那麼簡單。我小時候家境雖然不富裕,但父母也不讓我做任何家務。洗衣做飯我全不會。上了大學,馬上自已管錢,不用做飯可衣服得自己洗。再後來,做飯,找工作,申請留學,存錢,結婚,買房⋯都是邊學邊做。我的大學同學基本都這樣。我們現在都過得挺好。沒一個長歪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4: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