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前進吧戰友,不然我們要開槍了|大象公會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2-8 00: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擲彈熊 大象公會

  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經無路可退,我們的背後就是督戰隊。

  文|擲彈熊

  1942 年 12 月初,斯大林格勒西北方向,蘇軍西南方面軍第 21 集團軍步兵第 293 師步兵第 1034 團發起的一場攻擊不幸受挫。一名「幸運」的迫擊炮手曼蘇爾·阿布杜林(Мансур Абдулин)在回憶錄《從斯大林格勒到第聶伯河》(От Сталинграда до Днепра)中寫道:

  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災難全景……我們團失控了,目睹它被屠戮令人恐懼:我們倍覺羞恥,但什麼都做不了。突然,我們聽到柴油機接近的轟鳴聲,然後看到我方的坦克——大約二十到三十輛——而在它們後方,出現了我方的雪橇部隊,他們身著白色冬季偽裝斗篷,裝備衝鋒槍,用繩子系在坦克裝甲上。

  這是何等的景象!一名大尉指揮的我軍士兵似乎從平地里鑽出一樣。他們出奇地整潔——一塵不染——大尉身穿浮華的白色皮衣,士兵甚至有著嶄新的衝鋒槍。

  隨後,我明白了:這是一支督戰隊!我準備好和這個世界說再見,這時,大尉熱情地握住我的手,用愛沙尼亞口音冷靜地說:「沒有人會朝你們射擊!你們不是懦夫。」

  

  ▍曼蘇爾·阿布杜林(1944 年)

  何為督戰隊

  阿布杜林在書中以「заградотряд」一詞描述他遭遇的督戰隊,它是「阻截部隊」(Заградительные отряды)的變體。該詞雖系近代創造,其緣由卻可追溯到古典時代。彼時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擔心他手下部族混雜、戰鬥力良莠不齊的部隊難有作為,便將部分騎兵安置到步兵大部隊後方,用以監督作戰。

  俄羅斯新版八卷本《軍事百科全書》(Военной энциклопедии)第六卷 197-198 頁則給出了其具體定義:

  阻截部隊:軍事單位,在作戰中置於不穩定、不可靠的部隊後方,以此增強其抵抗能力,在出現驚慌的緊急狀況下,阻止其做出逃離戰場、放棄作戰職責等行為。

  由此可知,督戰隊之所以存在,根本原因在於己方若干部隊因種種原因難以繼續抵抗,只得以強制動用武力的手段迫使其繼續投入戰鬥。可想而知,此類部隊往往出現在匆忙拼湊起來的「草台班子」軍隊面臨存亡抉擇之際。

  近代史上的明確督戰隊案例可以追溯到 1793 年 9 月的波蘭起義軍,波軍當時正處於重建階段,卻迭遭蘇沃洛夫所部俄軍重創,因而士氣銳減、組織紊亂。情急之下,波軍總司令科希丘什科(Kościuszko)訴諸霰彈督戰手段:

  我建議莫克羅諾夫斯基(Mokronowski)將軍在戰鬥中將一部分步兵和配備大量霰彈的火炮列成戰線,向逃跑的部隊轟擊。讓所有人知道,前進會找到勝利與光榮,可恥的後退只能不可避免地碰上恥辱與死亡。

  彼時俄波兩軍差距過於懸殊,縱使擺出霰彈督戰的極端招數,科希丘什科還是很快含恨流亡,波蘭也隨之亡國。

  

  ▍波蘭民族英雄科希丘什科

  一個多世紀后,波蘭人再次乞靈於督戰隊。1920 年 8 月,初生的新波蘭軍隊貿然攻入烏克蘭招致慘敗,強弩之末的蘇軍則迫近華沙,波軍在首都郊外的拉濟明(Radzymin)遭遇苦戰,第 11 步兵師更是倉皇潰退,舉國上下一時人心惶惶。

  

  ▍1920 年夏緊急動員、簡易武裝的波蘭志願軍

  危急關頭,北方面軍司令哈勒爾(Haller)發布第 4005/III 號命令:

  1.為維持前線部隊秩序,確保華沙橋頭堡安全,茲命令第 1 集團軍指揮部在後方適當距離處設立一條警戒線。該警戒線目的在於使用包括機槍火力在內的一切手段,在這場決定存亡的鬥爭中消除怯懦分子。出於這一目的,第 1 集團軍指揮部應當集中使用憲兵分隊。

  2.集團軍指揮部應當採取手段懲罰第 11 步兵師,將其軍官送上軍事法庭。

  3.……第 11 步兵師可恥地逃離祖國首都面前的拉濟明,它必須解除武裝,改編為適用鞭刑處罰的懲戒連。

  在機槍督戰隊的「推動」下,在懲戒連可怕前景的恐嚇下,觀察員注意到「當天上午還放棄陣地的士兵突然發生了心情變化,甚至產生了新的自信」,此外,天主教會大加激勵,加之實力對比遠優於以往,種種因素令波軍終究完成了逆轉,實現了「維斯瓦河上的奇迹」。

  說到底,他們面對的蘇軍同樣是一支戰鬥力有限,需要督戰隊屢屢助陣的武裝力量。

  

  ▍在電影《1920 年華沙之戰》(1920 Bitwa Warszawska)中,隨軍天主教神父斯科魯普卡(Skorupka)英勇戰死被塑造為波軍士氣的重要轉折點,神父之死成為波蘭軍方的重點宣傳題材,此後被納入波蘭民族神話

  

  ▍充滿宗教色彩的波蘭宣傳畫《維斯瓦河上的奇迹》,斯科魯普卡神父在畫中佔據核心位置

  督戰隊與俄國內戰

  在俄軍當中,專職戰地督戰隊雛形出現於一戰末期。在外部軍事打擊和內部政治紊亂的影響下,俄軍自 1917 年夏季開始走向崩潰,舊軍隊此時組建了若干「敢死突擊隊」,事實上承擔阻截逃兵乃至前線督戰職責,最終結果卻只是徒勞。

  

  ▍1917 年沙俄軍隊的敢死突擊隊

  1918 年 6 月,隨著內戰程度的加深,新生的蘇俄政府開始推行普遍兵役制,卻遭遇強烈抵制,據其官方統計,在整場內戰中共有 284.8 萬人逃避兵役或逃離軍隊。鑒於蘇俄並未設置憲兵,為解決這一問題,政府便在臨近前線的車站、路口設立「阻截部隊」。

  蘇軍阻截部隊的第一類工作是阻攔逃兵、抓捕逃役人員,乃至下鄉征糧,承擔事實上的憲兵職責。根據同一來源統計,阻截部隊先後抓捕 83.7 萬人,另有 154.3 萬人「自願」前往徵兵辦公室報道。

  阻截部隊的第二類工作則是在前線終止未經許可的撤退,乃至迫使部隊推進,簡而言之:前線督戰。

  內戰初期,紅軍由於缺乏紀律、組織,屢屢遭遇失敗。1918 年 8 月 6 日,托洛茨基致信列寧,要求「建立可靠的督戰隊,配合正規軍革命核心……以包括處決逃兵在內的任何手段施加鐵的紀律」。很快,這一措施就在圖哈切夫斯基(Тухачевский)的第 1 集團軍得以執行。

  

  ▍蘇聯督戰隊的創始人托洛茨基

  當年年底,托洛茨基即要求將督戰隊建成完整體系,並給出了進一步使用方法:

  證據表明,督戰隊在許多狀況下僅僅是抓捕單個逃兵。事實上,督戰隊在進攻中的角色應當更為活躍,他們必須緊緊部署在我軍戰線後方,在必要情況下將掉隊者和遲疑者往前推。只要有可能,督戰隊手中就該有一輛裝備機槍的卡車,或是裝備機槍的塔昌卡(тачанка,俄國南部的輕便雙馬敞篷車),或是攜帶機槍的幾名騎兵。

  抓捕逃兵的意義人所共知,但以機槍威懾己方意義何在?托洛茨基同樣給出了解答:

  每個團、每個連都有品質各異的人。熱情、勇敢的戰士是少數,在另一端則是屈指可數的稀爛懦夫和意識形態敵人,中間是一大群並不穩定的士兵。

  據其邏輯,督戰隊只需處決幾名懦夫,便能令中間人群警醒,從而阻止整支部隊退卻,甚至推動部隊前進——托洛茨基本人就曾親自實施源自古羅馬的「什一抽殺」血腥手段。

  

  ▍機關槍是早期督戰隊的必備工具

  1919 年 10 月 22 日,當尤登尼奇(Юденич)所部白衛軍兵臨彼得格勒城下時,列寧在給托洛茨基的書信中說得更為直白:

  解決尤登尼奇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進攻已經開始,可否再動員兩萬彼得格勒工人加上一萬資產階級分子,在他們身後架設機槍,處決幾百人,對尤登尼奇造成真正的聲勢浩大的攻勢?

  在遙遠的南方戰場,紅軍步兵第 9 師第 1 旅政委盧卡舍維奇(Лукашевич)則在 1920 年 1 月 25 日發出如下具體命令:

  旅長已命令採取如下準則——必須始終留有預備營,以防戰線出現退卻,採用廣泛應用於此類狀況下的一切手段恢復陣地:先發出(口頭)警告和鳴槍示警,而後使用機槍射擊。

  到 1921 年 3 月,內戰硝煙漸次散去,農民暴動卻此起彼伏,喀琅施塔得(Кронштадт)要塞更是發生了威脅到政權生存的水兵起義。

  對於作為革命發祥地之一的要塞,紅軍上下就是否進攻存在相當程度的思想衝突,就連彼得格勒軍區司令阿夫羅夫(Авров)都猶豫不決,最終,手段狠辣的圖哈切夫斯基再度領命出征。

  

  ▍進攻喀琅施塔得的紅軍

  督戰隊又一次「一展長才」。在突擊進程中,僅明斯克、涅韋爾這兩個步兵團即有 600 多人潰逃,卻撞上了配備兩挺機槍的 238 名督戰隊,在喊話勸說和槍托毆打后,潰兵悉數繳械,其中 74 人後來遭到「什一抽殺」式的處決。

  在雙方軍隊大多質量低劣的俄國內戰中,這是簡便易行的殘酷手段。

  戰地督戰隊的復活與消亡

  內戰結束后,隨著蘇軍逐步正規化,內務部部隊事實上執行軍事警察職責,雖然依舊名為「阻截部隊」,在中東路、張鼓峰、諾門罕衝突和蘇芬戰爭中卻主要在後方巡邏搜索逃兵,也沒有就地處決的權力。

  1941 年 6 月,德軍的災難性入侵根本性地改變了狀況,蘇聯幾乎要從頭開始建立一支規模遠大於內戰時期的軍隊,儘管它以強大的動員能力完成軍隊組建,卻難以在短期內顯著提升其質量,加之工作作風相當粗暴,導致各類懲處數目驟增,「在必要狀況下使用武力的」一線督戰隊也不時出現。

  

  ▍二戰期間的蘇聯督戰隊

  1941 年 9 月 12 日,斯大林要求每個前線步兵團均設立一個「阻截連」,但由於缺乏人力、戰況緊急,這條命令並沒有得到廣泛執行。然而,當 1942 年夏季蘇軍再度慘敗時,斯大林便只能於 7 月 28 日發出「不許後退一步」的第 227 號命令,其中要求:

  在每個集團軍的範圍內,成立 3 到 5 個裝備精良的阻截部隊,把阻截部隊投入到懲戒部隊的後面,命令他們處決恐慌製造者和懦夫,以防部隊出現恐慌性撤退,只有這樣,才能有助於士兵履行保衛國家的職責。

  

  ▍電影《兵臨城下》對督戰隊的表現是糅合了多個戰場狀況的誇張描寫。事實上,瓦西里所在的步兵 284 師並不缺乏輕武器。不過據老兵索羅卡(А. Сорока)回憶,戰爭中確有部隊遭遇德軍與督戰隊的火力夾擊。從現有斯大林格勒期間記載看,督戰隊多數時候還是向上射擊嚇阻為主,但也存在多起直接射擊人員案例。

  至此,督戰隊成為蘇軍各個單位的必備一員,截至 1942 年 10 月中旬,僅斯大林格勒、頓河方面軍即設有 41 支「阻截部隊」。

  通常狀況下,督戰隊由內務部人員指揮的正規軍組成,黨、團員比例較高,一般部署在火線後方 1.5~2 公里處。一份來自內務部的報告如是描述督戰隊功用:

  (1942 年)8 月 6 日,敵軍炮擊第 51 集團軍第 91 師師部,待在防禦工事里的士兵開始混亂。第 51 集團軍的阻截部隊朝著潰逃部隊單位射擊,從而終結了潰敗,將 200 名士兵和指揮員送回崗位。

  為了更廣泛地監視戰鬥,除了成建制的「阻截部隊」外,除奸部(Смерш)還在若干部隊中安插了緊急狀況下肩負督戰職責的線人。1943 年 8 月 13 日,中央方面軍除奸部報稱:

  上尉米哈伊洛夫跳出戰壕,怯懦地向後逃跑,當「自動」線人看到指揮員逃跑,全排陷入混亂后,他用機槍朝米哈伊洛夫射擊,迫使他返回排里,繼續指揮。秩序得以恢復,米哈伊洛夫指揮該排直至戰鬥結束,擊退了敵軍進攻。

  庫爾斯克會戰後,蘇軍戰鬥力逐步恢復,一線督戰隊開始變得贅余,部署在火線後方的「特殊待遇」也導致原本要「根除懦夫」的督戰隊往往成為真正懦夫的藏污納垢之所。雖然像德米特里·茨維特科夫(Дмитрий Цветков)這樣的督戰隊老兵自稱他們是「支撐脆弱牆壁的柱石」,多數前線士兵卻十分自然地仇恨乃至蔑視這類人。

  1944 年 8 月 25 日,波羅的海第 3 方面軍政治部主任羅巴切夫(Лобачев)報稱方面軍中大部分「阻截部隊」事實上沒有承擔相應職責,反而人浮於事、紀律混亂、作風腐化,報告最終得出如下結論:

  鑒於阻截部隊在目前狀況下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他們應當重組或解散。

  11 月 13 日,斯大林正式下令解散「阻截部隊」,其後,計有 24000 名士兵轉入正規軍。在蘇軍歷史上寫有重要一筆的督戰隊至此徹底消亡,此後再未出現。

  在那地獄之中仍有閃光

  行文至此,讀者或許已對曼蘇爾·阿布杜林的故事有所淡忘,然而,他遇到的那位愛沙尼亞口音軍官揚·圖赫克魯(Jaan Tuhkru)卻對那一幕督戰場景印象深刻。

  

  ▍圖赫克魯少將(攝於1988年)

  當阿布杜林的第一版回憶錄出版后,已經官拜少將的圖赫克魯邀請他前往塔林一敘,兩人的對話則被忠實記錄在第二版中:

  我問了一個這些年來一直困擾我的問題:「請告訴我,為什麼你從不射殺撤退的士兵——包括我自己和我的戰友們——這和其他督戰隊不一樣?」

  「曼蘇爾,你注意到指揮那些督戰隊的人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沒有。」

  「我回答你的問題:因為我是愛沙尼亞人。」

  我想到了所有積極執行 227 號命令的人,其中的確沒有一個愛沙尼亞人。

  「那時候,我的上級猜疑我執行命令時猶豫不決,認為我太任性了。」

  

21

主題

254

帖子

6109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109
沙發
一杯星巴克 發表於 2017-2-9 04:17 | 只看該作者

    這就是 「戰爭」 的殘酷 ----  槍林彈火, 不怕的只是少數(爭功上位、翻身的)!  如果沒有 「督戰的」, 「逃兵」 肯定多 !  在張愛玲寫的一篇有關抗美援朝的小說里, 也揭露了當時的志願軍里, 有一部分是國民黨敗兵被 」督戰「 去 」抗美援朝「 的 . . . . .  為自家的男人 (父、兄、夫、子「,  反對戰爭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7: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