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丁酉雞年的第一個節氣——立春,圍繞著這個「立春」網上產生了許多熱鬧的討論。「今年是『雙立春』,不宜結婚,容易『梅開二度』!」「春節在立春之前,期間出生的寶寶屬雞還是屬猴?」……圍繞這個「不平靜」的立春日,記者採訪了北京古觀象台的王玉民博士。
「120年一見」的3日立春
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即太陽到達黃經315°時。通常2月4日是立春的正日子,但是今年的立春卻是2月3日。有報道稱,3日立春很罕見,「上一次發生在1897年,距今120年,而再下一次則發生在2021年。」
王玉民表示,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由於太陽年長短的不均勻,造成節氣時間的微小變化。同一個節氣每年都要比前一年滯后五六個小時,遇到閏年則提前24小時。「同一個節氣在平年與前一年保持不變或滯后1天,在閏年與前一年保持不變或提前1天。」因此,就會出現2月3日、2月4日和2月5日三個「立春日」。
「今年中國的立春準確時間落在北京時間2月3日23時34分,經度在東邊的日本就要仍在2月4日迎接立春了。」王玉民介紹。
19年7次的「雙春年」
「雞年是『雙春年』不宜婚娶!」這樣的「老話兒」又在新年到來之際,如影隨形地傳播了起來。王玉民指出,「雙立春」和「無春年」都是農曆年「置閏」,導致年長伸縮造成的。
王玉民介紹,我國的曆法是陰陽合曆。正常的農曆年要比公曆年短10天到11天,為平衡陰曆、陽曆之間的時差,傳統曆法用增設閏月的辦法,設置了「十九年七閏」的規則。於是,就出現了某些年份一年有13個月的情形。這個雞年就是這麼一個被安排了「閏六月」的「加長版」農曆年。
立春是每年公曆2月4日左右,而春節則固定於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一。立春之間隔著一個公曆年的長度,因此「加長」的年份就在一頭一尾「橫跨」兩個立春節氣了。
王玉民指出,按此置閏方法,19年中就會有7個「兩頭春」佔用前一年或后一年的立春,則又會相應出現7個「無春年」。這麼算來,2000年至2017年18年間有7年是「無春年」、7年「兩頭春」,只有4年是「單立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