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抗戰 - 南京戰役中方主帥唐生智 & 國軍具體撤退計劃

[複製鏈接]

4

主題

74

帖子

2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fmotor 發表於 2017-1-26 05: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cfmotor 於 2017-1-26 05:30 編輯




唐生智(1889年-1970年4月6日),字孟瀟,湖南省永州東安縣人。曾參加護國戰 爭、護法戰爭和北伐戰爭等中華民國建國初期重要的戰爭。為南京戰役中方主帥。

唐生智於1912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步兵科,1914年畢業。唐生智身為軍人又信奉佛教有「佛教將軍」之稱。 中華民國24年(1935年)擔任國民政府訓練總監部總監,1935年4月被授予上將軍銜。

各種文章都說唐生智在下達撤退命令后自己就先乘船跑掉了,似乎唐生智根本就沒有任何具體的撤退安排。這可能嗎?絕對不可 能。那麼,唐生智的具體撤退計劃是什麼?國軍撤退時的大混亂,是不是因為沒有執行撤退計劃所導致?如果唐生智沒有制定詳細的 撤退計劃就胡亂下達撤退命令,那麼後來他一定會因此被蔣介石處置,然而,唐生智並沒有被處置。這說明,這個撤退計劃裡面,還 有很大的疑問沒有公佈於世。

誓與南京共存亡:
1937年11月日軍進攻南京時,唐生智力主死守,主動出任首都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誓言要與首都共存亡,下令封鎖南京通往 江北的線路,扣留渡船,使得大量軍民不能撤離。

南京守軍撤退令:
12月11日上午唐生智接到上級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顧祝同的急電傳達委員長要南京守軍撤退的命令,當晚又接連收到兩份蔣中正 親自發來的內容為撤退的電報,加上戰鬥形勢急轉直下,12日下午5點唐生智發布撤退命令。

書面撤退令安排除司令部直屬部隊和第36師渡江撤退外,其餘部隊從正面突圍。隨後又做了口頭的補充命令,允許其他部隊在有 輪渡時撤退渡江,向江北一帶集結。

撤退情況:
因南京保衛戰前唐生智為表示破釜沉舟之決心,下令撤走了下關到浦口間的許多運輸船,一時間只能找到為數不多的船隻,如此 單薄運力一個晚上大部隊不可能全部渡江。而嚴格遵守安排從正面突圍的部隊只有兩支,大約2.6萬人。其餘部隊全部沖擠向 挹江門渡江,大約5萬人。造成了撤退的混亂場面,損失慘重。

到底多少國軍安全渡過了揚子江:
南京戰役國軍總數約8萬人,戰役持續兩個星期,陣亡人數近萬人,撤退令下達后約2萬多部隊正面突圍(即按照主帥唐生智命 正面突破日軍封鎖突圍)。
那麼,剩下的約5萬人撤往了下關渡口及附近江邊以期渡過揚子江。主帥唐生智對第36師的撤退有預先之安排,所以宋希濂之德械 第36師全部安全撤出了南京。那麼,其它約4萬人聚集在下關及江邊其它地方準備撤往揚子江對岸。這些人於12日整夜通過各種 方法渡江,我們無法估計到底有多少人成功撤往對岸,可以估計約萬人安全抵達對岸。同時,有大批國軍士兵換上了平 民衣服躲入安全區,戰爭結束后,有約1萬多名國 軍士兵被俘。那麼,除去這批化妝成平民以及被俘的軍人,剩下大約1萬多士兵滯留於揚子江邊未能成功渡江。這些軍人估計絕大多數在日軍抵達時與日軍進行過短 暫戰鬥(如國軍將領蕭山令就是在此江邊戰鬥中以身殉國),而後全部陣亡或殉命於揚子江。所以,通過以上分析,國軍士兵因無法 渡江而亡者,約1萬人。


國軍成功突圍撤退總人數:
「南京大屠殺」60年祭專輯給出的國軍突圍撤退的數字是32,144人。
其中,第74軍司令俞濟時找了1艘小火輪1次可以裝300多人,經過12日1夜撤走了第74軍的5000多人(后又有 2000人歸隊),第88師第264旅的輜重營在下關控制著一批木船把第88師搶運出去2000多人,教導總隊突圍 4000人,第36師突圍3000-4000人。

參考資料:
根據拉貝日記記載,絕大多數進入下關渡口的國軍部隊都已安全撤離了南京。

4

主題

74

帖子

2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2
沙發
 樓主| cfmotor 發表於 2017-1-26 05:3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fmotor 於 2017-1-26 05:44 編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6: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