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劉邦是怎麼樹立領導權威的?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1-25 03: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導讀:

  今天繼續閱讀《與家國興衰》。書里的內容真是太精彩了。做分享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沒辦法把所有精彩都一一抽取出來,只能有所取捨。

  這次分享的是劉邦的故事。劉邦這個人,原本就是一個標準的屌絲。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過去,都看不出他有什麼過人之處,用平庸兩個字來形容他,是最合適的,出身低微,遊手好閒,也沒任何一技之長。阮籍說: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這話雖有點偏激,但用於評價劉邦,也並非毫無道理。實際上,一直到劉邦坐上皇位,他都在為自己缺乏權威感而犯愁。

  一個沒什麼特長、處處表現平庸的人,要如何在一幫能幹的將領面前樹立領導者的權威呢?這可一點也不比他帶兵打仗簡單。

  ,

  

  整理丨左頁   

  1

  劉邦和項羽的故事,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兩人爭天下,最終的結果是,劉邦贏了,項羽自刎於烏江邊上。

  項羽是楚國大將項燕的孫子。楚國被滅,項燕也跟著兵敗而死。項羽的父親項梁響應陳勝起兵,殺了會稽郡的郡守殷通,項梁自立為郡守。所以說起來,項羽也算是個家族沒落的官二代。劉邦就不同了,平民出身,而且不事生產,遊手好閒,看見老婆孩子在地里忙活,也就偶爾搭把手。不過他交遊廣泛,在他們鄉里干亭長,類似於鄉里的治保主任吧。

  經過多年戰爭,看似平庸的劉邦贏了,但劉邦作為平民皇帝,即位之初還是遇到了一點小煩惱。這個煩惱是什麼呢?原來,劉邦雖然當上了皇帝,卻感覺不到皇帝的尊嚴。開國的武將一個個牛鼻子哄哄,覺得是自己打下了江山,對皇權缺乏敬畏。

  劉邦對此一籌莫展。

  2

  博士叔孫通告訴劉邦,這是缺乏朝廷禮儀所致。

  當時朝廷的禮儀,非常簡單。那些舐血的暴徒,在宮廷宴會上或者喝醉了狂呼亂叫,或者拔劍擊柱。毫無規矩,混亂不堪。

  叔孫通原來在秦朝的時候就已經是博士了。他很少有諫言,甚至難免說點阿諛奉承之辭,順著領導的意思說話。在秦漢時代,博士是學官又叫教官,是指主管教育的官員或政府任命的老師。直到劉邦建立漢朝,他覺得機會終於來了,所以建議劉邦儘快建立一套禮儀制度。

  一開始,劉邦對此心有疑慮,他怕會搞得太複雜。這不奇怪,要知道,劉邦自己是平民出身,他原來跟屬下交流,本就不那麼講究。

  比如,名將英布背叛項羽后,來見他,他一邊洗腳一邊接待,把人氣得半死。其實,劉邦只是不會做面子,他對人還是很實在的。他後來給英布居室陳設等物質待遇,都與自己一樣。所以那些不講面子只要裡子的人樂於跟他干,但講究這種東西的人就會很在意。彭城之敗后,魏王豹就是因為受不了劉邦的態度,拒絕再度與他合作。

  劉邦不太懂禮儀的重要性,往往需要人提醒。劉邦的優點是,他雖然因為出身會忽略禮節,但正因為他出身低,不會有架子,所以人家提醒了,他會聽。

  比如,蕭何向劉邦隆重推薦韓信。但劉邦卻輕描淡寫地說,「你明天讓他來吧,我當面任命他。」蕭何卻認為,那可不行,你以為這是呼喚小孩子啊,呼來喚去的,你這樣他還是會走的,你只有設壇拜將,齋戒沐浴,真正以隆重的典禮來拜他為大將軍,韓信才能留下。劉邦不抵觸,照章採納。後來,韓信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當然韓信最終下場有點慘)

  3

  叔孫通告訴劉邦,禮儀不會太複雜,禮制跟著時代變化,可以酌采古禮,然後再加上秦朝的一些儀範,編個新禮就行了。這一次,劉邦同樣聽了叔孫通的話。

  於是,叔孫通帶著他的學生和從魯國招來的儒生,制禮做樂,設計朝廷儀式,完善尊卑秩序。

  搞了一個多月,他跟劉邦說可以來試試。劉邦試了之後覺得不難,很高興,說:「這個我能學會。」

  之後,叔孫通也讓其他人學,學會入朝堂應該怎麼行走,見皇帝怎麼行禮。

  4

  漢高祖七年(前200)十月,長樂宮建成,諸侯群臣都來朝拜皇帝,參加歲首大典。

  神奇的效果出現了。

  酒宴之上,眾侍臣官員陪坐殿上者,皆俯伏垂首,按尊卑次序起身,給皇上敬酒祝頌。斟酒九巡, 謁者宣布宴會結束,從朝見到宴會的全部過程,沒有出現敢大聲喧嘩,不合禮記的人。

  劉邦說:「哎呀,我現在才知道,做皇帝是這麼尊貴!」他賞叔孫通五百金,而且還提拔他為太常,相當於文化禮儀部的部長。

  5

  一點小感想:

  難以想象,禮儀這種東西會有如此之神奇的功效。禮儀原本就是人設計的,但一旦設計出來之後,卻彷彿有凌駕於人之上的力量。

  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並非虛言。當年乾隆接見來華的馬嘎爾尼,要是沒那麼多禮儀的顧慮,可能中國的近代史都要改寫。而中國歷史當初如果改寫,可能世界的潮水就要改變方向。想想,禮儀這東西還真是不容小覷。

  從劉邦的經歷也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禮儀之重。而且,最神奇的是,劉邦的故事告訴我們,禮儀不僅僅能讓劉邦這個領導人樹立個人權威,而且也可以讓那些跟隨他的下屬獲得一種被肯定的榮耀。

  無規矩不成方圓,無禮儀難表誠意!禮儀這種東西為什麼會有如此之神奇功效呢?

  一開始,劉邦並不懂禮儀的重要性。他跟下屬之間的談話和交流,都很隨便。這種隨便放在平時,應該說是一種優勢,因為它有利於建立更親密的人際關係。所謂親密嗎,無非就是沒大沒小,無尊無卑,關係定位模糊不清,怎麼舒服怎麼來。這或許也就是為什麼劉邦早期遊手好閒,還能交一幫狐朋狗友。

  但是,隨著隊伍越來越大,要乾的事情越來越複雜,這種過分隨便的交流方式,對他這個當領導的人而言,彷彿就不再是優勢而成了一種障礙。他如果再不講究,能人不會投奔他,下屬也可能不再聽令於他。因為領導這麼一大幫子人,不可能和每個人都建立私誼。

  而且,人與人之間過分親密或隨便,也難以樹立領導權威。當領導的,應該都明白這個道理。一個領導要讓屬下服從自己,要樹立自己的權威,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懂得分開生活與工作。在KTV里,大家一起唱歌,領導和下屬可以一起鬧一起瘋。可一旦到了工作場所,領導就得拋開KTV里的形象,重新把架子端起來,否則,還真難以展開工作呢。

  禮儀的實質,就是人與人之間為了表達尊重、律己而採取的一種外化手段。說白了,就是你喜不喜歡我、尊不尊重我,不再用親密或私性化的舉止和言語表達,而是用固定的公認的行為模式表達。比如,我看到你走近我,為了表達尊重,你只要向我點頭,或把帽子抬下,我就明白,你是尊重我的,我們之間都不需要認識,這就是禮儀。

  在禮儀之中,領導和下屬,誰該穿什麼衣服、怎麼走路,怎麼稱呼,都有一套明晰的規定。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喜愛,被固定在特定的行為和言語上。每個人怎麼向人表達內心的尊重和喜愛,去禮儀冊子里找就行。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換成了人與禮儀之間的關係,當然也就無所謂親密了。

  對於下屬來說,他們也希望領導能「以禮相待」。因為禮儀是公開的、客觀的,人與人之間的口頭承諾或情感保證,是私下的、主觀的,不穩定。今天心情好,皇帝承諾你做大將軍,明天心情不好,腦袋可能就要搬家。

  如果一切都按禮數來,有了這麼一個儀式,也就等於是對外公開承諾和表達尊重。不僅讓這種尊重有保證,也更持久,當然也更有面子。

  劉邦不懂,但他知道別人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11: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