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羅天昊:中國最強的十大城市創新能力排名

[複製鏈接]

1633

主題

5156

帖子

688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8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沒有放屁 發表於 2017-1-3 12: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最強的十大城市創新能力排名

  2016/12/28來源: 羅天昊國與城

  [摘要]:當下中國已經進入一個"新常態",其中一個典型特徵,就是高速時代落幕,未來將保持一個長期的中低速,而一旦中國步入"平原期",要保持長期的穩定和適度的增長,必須另闢蹊徑。創新能力將成為中國未來國家戰略的重要根基。

  

  霧鎖北京,天下憂心。

  中國持續三十多年高速的經濟發展,付出了沉重代價,尤其是環境和生態受到了巨大的破壞。大規模霧霾的出現,是對於傳統發展模式的巨大警示。

  當下中國已經進入一個"新常態",其中一個典型特徵,就是高速時代落幕,未來將保持一個長期的中低速,而一旦中國步入"平原期",要保持長期的穩定和適度的增長,必須另闢蹊徑。創新能力將成為中國未來國家戰略的重要根基。

  中國的崛起,將面臨著大國爭雄的挑戰。不僅要與發達國家爭奪生存空間,更要與金磚國家爭奪生存空間。當下,德國主導了新的工業革命,美國的製造業迴流,都對中國造成了巨大的挑戰,由此,中國也急需新的發展模式和新的動力。

  中國在全球國家中,處於節點位置,產業上游是歐美國家,產業下游是東南亞和非洲等國家和地區,中國未來要避免兩線競爭的困局,還必須完成對下游國家的率先產業升級,率先技術領先,率先制度改革。這三大突破,也以創新為先導。

  在國家內部,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見頂,人口萎縮將成為一段時間的必然趨勢,尤其是青年人口的萎縮,將對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巨大的挑戰;遍布大半個中國的霧霾,警示中國環境資源的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極限;此前犧牲民眾的福利,造成了國富民弱的困局,隨著人民權利意識的覺醒,以及新的世代更替,中國此前的低人權模式也不可持續;在過去幾十年中,國家某種意義上以犧牲部分公平來保持效率,造就了普遍的貧富不均,基尼係數急劇上升,民眾各個領域的需求不滿廣泛蔓延,靠犧牲公平來造就局部和暫時繁榮的模式,已經日益受到質疑。

  內外挑戰,路在何方?改革和創新,是永恆的時代主題。

  此前,國家提倡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不僅改革器物文明,在制度變革,科技變革,文化變革,社會變革等各個領域實現突破,中國雖已不復為少年之中國,但卻可去暮年之沉悶,求壯年之昂揚。

  國家的創新,必以地方的創新為先導。

  為此, 我們特意推出中國城市創新能力排名。

  為什麼這麼排?

  兩年前,中國從國家決策層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開啟"雙創"之旅,我們認為創新的重要性優於創業,為簡化過程,突出重點,特專致於研發中國城市的創新體系。

  當舉國白頭的時候,再去談創新;

  當增速下滑的時候,再去談創業,

  國家的知覺,似乎總是比時代慢了半拍。

  但是,還來得及。中國還留下了一些本錢。尤其是早年被詬病的高校擴張,無意中救了中國一命,使中國新一代國民,文化素養普遍提高。儲備了強大的創新潛力。而高鐵擴張,則使老邁的中國,節奏快了一步。

  更聰明的國民,更輕快的節奏。

  這是高校和高鐵擴張無意中帶給中國的兩大禮物,時代之賜。彌補了老邁國家決策遲緩帶來的延誤。

  本次中國城市創新能力排名,範圍限定在過去一年(2015統計年度)GDP排名全國前十的城市,有兩個原因。

  一,涉及到的很多指標,各地公報和年鑒中公布程度不一致,若涉及城市過多,有可能數據不準確,為增強數據權威性,第一次排名只選取十大城市。

  二,排名本身雖有一定參考性,但最關鍵的是,通過排名,倡導一種新的發展方式,同時建立一套標準,沒有排進來的城市,若有興趣,一樣可以用這套排名體系,自行計算自己的得分,以衡量所在城市的創新能力,知己知彼,既尋找差距,亦保持和發揚優勢,日漸日新。

  當下,關於城市創新能力的類似排名,燦若晨星。而本次我們的排名,其重要特點之一,是化繁為簡,指向明確,價值觀清晰。

  創新的兩大實體,一為產業與技術,一為人,本次排名,指標體系主要圍繞這兩大因素,設立五大指標體系。

  五大指標體系

  一, R&D經費佔GDP比重 (研發投入強度)

  這一指標是全球通用的核心指標,對於完成城市的產業轉型升級和技術升級突破,起到基礎性作用,至關重要。

  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 (技術創新直接成果)

  技術創新升級,首先體現在工業領域,除少數中心城市外,工業技術升級,仍是多數城市首選的戰略突破口,尤其是製造業大市。

  三,萬人專利授權量

  衡量創新活動的通用指標。

  四,萬人高校在校生數

  衡量城市創新潛力和人才儲備能力。這個方面的重要性,此前沒有被充分認識,尤其是在中國老年化大潮之下,通過提升教育水平,挖掘創新潛力就非常重要。

  五,常住人口占戶籍人口的比重(人口活力)

  得青年者得未來。

  此前的各種城市創新能力排名,都沒有把此項列入。事實上,人口活力非常重要,特別是對於中心城市更是如此。在外來移民中,尤其是產業和文教移民,多數以青年為主。凈流入人口越多的城市,青年比例一定越高,社會也越有活力。

  缺少青年的城市,要實現創新是難以想象的。

  衡量城市創新能力的五大指標遠非完善,對於城市創新更多是參考意義,而非指導意義。學界和城市經營者,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增刪和修改,推出自己認為更合理的排名體系。這也是研發者只設定五項指標,更多留白的本意。

  欲求大道,必先有人開山劈石,再有人修路架橋,開山之責我輩承擔,架橋之功留待後人。

  

  中國十大城市創新能力TOP 10 總排名

  排名整體解讀

  此項排名,結果有在意料之中者,亦有令人驚奇者。

  深圳名列第一,實至名歸,也符合預期。在五項排名中,深圳有三項名列十大城市之首,分別是高新製造業占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人口活力以及萬人授權專利量;一項名列十大城市次席,即R&D經費支出佔GDP比重。遺憾的是每萬人高校在校生人數,深圳在十大城市平均線以下。不過深圳雖高校在校生不多,吸引的高校生卻位居全國第一,體現了強大的綜合創新能力。

  武漢和蘇州在排名中的崛起,令人意外,但是也有跡可循。

  武漢得益於排名的兩大指標體系,一是每萬人高校在校生人數,武漢獨步全國,遠遠領先其它城市,以100分為基數的打分體系中,僅此一項得分就接近500分。另外一項,則確實令人意外,就是武漢的高技術製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竟然僅次於深圳等國內極少數城市,表明武漢在工業技術創新方面的狂飆突進,其推行多年的工業倍增計劃,初見成效。

  蘇州超越北上廣,位列十大城市的探花之席,也主要得益於兩大指標體系內的突飛猛進。一是每萬人專利授權量,蘇州僅次於深圳,超過北京,也超過長三角的杭州、上海;二是蘇州的高技術製造業,一貫十分強勢。在中國高端製造業的比拼中,蘇州與深圳形成爭雄之勢,而非外界單憑印象中的深圳與上海爭雄。

  杭州位居第四,在各項指標中都比較均衡,部分指標比較靠前,如每萬人專利授權量,杭州在十大城市中排名前三。

  北京和廣州位居中游,體現了其均衡的創新能力,在部分領域還有比較突出的優勢。北京的研發投入強度位居十大城市之首,放在全國所有城市中比較,也僅次於綿陽等極少數科技大市,其每萬人高校在校生人數和人口活力均位居十大城市第三位,北京唯一的弱勢,是高技術製造業的優勢不強,遠遜於深圳、蘇州和武漢。這也與北京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有關。廣州的每萬人高校在校生人數僅次於武漢,排名十大城市第二,但是其研發投入強度偏低,與國家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符,高技術製造業也不發達,遠遜於近鄰深圳。

  成都位居第七,排名高於其GDP在十大城市中的排名。體現出了比較強的創新潛力。成都的高技術製造業超越了北上廣,以及近鄰重慶。近年來承接東部製造業轉移,加上本土工業的升級,創新城市攻略開始收效。成都的每萬人高校在校生人數和每萬人專利授權量也排名第五,尤其是後者非常重要,超越其未來的重要工業競爭對手武漢,也超越近鄰重慶。

  天津坐擁濱海新區,研發投入強度排名十大城市第四,人口活力和每萬人高校在校生人數排名第六,但每萬人專利授權量沒有優勢,更遺憾的是,天津投入巨大,但是在高技術製造業領域,沒有實現大的突破。

  重慶在局部具有創新優勢,其每萬人高校在校生人數超過深圳和蘇州等重鎮,重慶雖坐擁兩江新區,部分高新產業表現突出,但是整體上產業升級還沒有完成,每萬人專利授權量和研發投入也比較靠後,這主要是因為重慶雖是一個市,但是面積接近半個省,且人口眾多,發展不平衡,拉低了平均水平。

  重慶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即常住人口少於戶籍人口,說明重慶是一個人口流出大市,值得警惕。不過重慶未來也無需過於擔憂,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外流人口會逐步迴流,同時,隨著重慶對於西部的輻射能力提高,未來還可以吸引廣大的西部人口流入,預計未來十年內,應該可以逆轉人口流出趨勢。

  十大城市的創新能力排名,既有令人驚喜之處,也有令人失望之處。

  事實上,由於選取的十大城市都是中國經濟比較發達或者改革力度比較強的地區,這是一個強者之間的排名,縱使是排名第十的重慶,若放到全國範圍,也非常強勢。每個城市都有其獨到之處,值得其他城市借鑒,每個城市也都有缺陷。縱使是排名第一的深圳,其高校在校生人數,也還不夠及格水平。所有的城市,都是其它城市的鏡子,既照耀出自身的不足,亦輝映出他者的榮耀。

  互相借鑒,互相砥礪。這也是本排名希望起到的作用。

   誰在影響排名?

  十大城市在五項排名中,各有優劣。

  1. R&D經費佔GDP比重

  

  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佔GDP比重排名

  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佔GDP的比重(R&D/GDP)是國際上通行用於反映研發投入強度的指標,該指標體現一個地區或城市的科技創新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全球這一比例最高的經濟體分別是以色列(4.4%)、芬蘭(3.9%)、韓國(3.7%)、瑞典(3.4%)、日本(3.3%)、美國(2.8%)、德國(2.8%)等國家,這些國家全部以高科技產業聞名世界。

  2015年,中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1%。國家創新,已經到了飛躍質變期。

  當下,以投入總值論,中國的研發投入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但是投入強度與發達國家平均3%左右的水平還有較大差距,最近幾年還有起落。據華為2015年的年報,華為在去年一年的研發支出高達596億元。而研發投入經費超過500億的省市自治區只有9個,這意味著其餘25個省市自治區都在500億以下,尚不及華為一個企業。

  十大城市中,除個別城市外,基本都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千億,約佔GDP的6%,位居首位。深圳緊隨其後,達到4.05%。上海位列第三,達到3.7%。杭州、武漢、天津,都達到了3%。基本與全球主流城市靠攏。

  蘇州與成都,在十大城市中位於第二方陣,但是也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尤其對成都意義重大,在成渝製造業競爭中,成都的整體製造業水平,以及技術研發基礎更為雄厚,為其加冕西南地區製造業中心,奠定了基礎。

  優良的研發水平,對於蘇州也至關重要。蘇州與東莞一樣,是客卿經濟的代表,但是,蘇州卻沒有遭遇到東莞式的動蕩與挫折,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蘇州雖然依賴台灣等外來經濟,但是起點比較高,而且很多產業技術經過沉澱,衍變為本土技術優勢。

  比較令人意外的是廣州,作為中國最繁榮區域的中心城市,廣州的研發投入僅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低於廣東省平均水平,研發投入的不足,使廣州在近年與深圳的競爭中,處於劣勢。未來更損害其在全國的戰略地位。

  2. 人口活力(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之比)

  

  人口活力排名

  人口的活力對於城市的創新能力,至關重要。

  能否容納足夠的移民,不僅是一個城市開放度和包容度的體現,更是其有無強大的社會自我更新能力的體現。

  深圳的常駐人口達到1137.89萬人,而戶籍人口354.99萬人,是名副其實的移民城市,青年人口為主體的社會,使深圳充滿活力與激情,亦成為中國著名的創新之城,中國首個全球設計之都就落戶深圳。

  深圳的隱憂是房價過高,未來會對青年人有擠出效應。我們所看到的當下深圳,而只是印證了五年前種下的因,我們現在的高聳的房價,惡果也會在五年後顯現。

  上海、北京緊隨其後。北京的外地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38%左右,在全國尚屬領先,但是,考慮到北京是首都,比重還是有點低,不僅低於一般珠三角城市,更遠低於深圳、東莞。北京坐擁全國最好的公共資源,卻時刻嫌人多,實在是一種短視。

  廣州與天津接近,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廣州還需要接納更多移民,造就更富有活力的社會。而天津則應該與北京錯位競爭,到北京搶人。很遺憾,天津也限車限購,無法形成比較優勢。

  蘇州人口活力在十大城市中位居中游,但是,其人才引進力度很大。

  武漢、成都作為中西部中心城市,近年來對於人口的吸附作用日益強大。未來應爭取成為中西部內陸的人口熔爐,鑄就富有活力的,年輕的創新城市。

 
我句句真話. 決不放屁. 版上如有臭味. 我沒有放屁. 不是我放的.

1633

主題

5156

帖子

688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881
沙發
 樓主| 沒有放屁 發表於 2017-1-3 12:20 | 只看該作者
 3. 萬人專利授權量

  

  萬人專利授權量排名

  專利授權量是衡量創新活動的一個通用指標,非常直接,指向清晰。

  就總量而言,北京的專利授權量獨步全國,達到了94031件,北京雲集了中國最頂級的研究機構,最頂級的高校,坐擁中國最頂級的產業園區中關村,其創新能力,獨步全國。

  就人均而言,深圳則位居第一。深圳的研發,民間活躍,企業活躍,甚至深圳一個企業華為的專利,都超過了國內某些省份。這是深圳區別於北京的一個重要的地方。

  蘇州的每萬人專利授權量,在十大城市中位列第二,體現了強大的創新能力。蘇州未來的情況比較特殊,在製造業領域,既要與深圳在高端領域一較長短,又要在大眾製造領域,與無錫、佛山、東莞等爭雄。強大的創新能力,是蘇州立於不敗之地的基礎。

  杭州的每萬人專利授權量位列第三,當下杭州仍是一個製造業城市,但是,作為長三角副中心城市,以及浙江省會城市,杭州未來的主導產業,必然是服務業,這種混雜的產業模式,其實對提升創新能力大有裨益。杭州的人口活力和高校在校生人數均有不錯的根基,有助於未來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

  成都每萬人專利授權量位居十大城市的第五位,緊隨北京之後,令人意外。作為西南科技中心,成都的高校在校生人數優勢突出,最近幾年人口流入趨勢明顯,未來創新能力,應該還處於上升之中。更多的專利背後,對應更高端的科技實力。今年預計成都GDP排名將再前進一位,而這是成都未來發展的利器。

  上海,天津、廣州的萬人專利授權量位居中游,與其在全國的戰略地位,略有不稱。

  4. 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

  

  高技術製造業佔比排名

  當下主要國家重新掀起的工業競爭,最主要的就是高技術領域的競爭。

  自德國公布製造業4.0計劃后,各主要發達國家,都推出了自己的製造業計劃,美國提出了"先進位造業國家戰略計劃",英國提出了"高價值製造業戰略",日本提出了"產業復興計劃"、法國提出了"新工業法國"等。製造業的競爭,尤其是高端製造業的競爭,將成為未來強國之間競爭的關鍵。

  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處於典型的夾心層,前狼后虎,都不好惹。尤其是美國製造業迴流,未來挑戰巨大。面對歐美傳統發達國家這匹前狼,中國需要在高端製造業領域實現突破,打破其在高端技術領域的封鎖與壟斷。中國製造2025計劃中,一個核心的戰略使命,就是提高製造業的質量。中國製造2025計劃關注的十大重點領域,如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等,都屬於高技術領域。

  就中國城市而言,除北京等極少數以服務業為主導的中心城市外,多數城市還需要依靠製造業,能否實現高端製造的突圍,至為關鍵。

  深圳的高技術製造業表現最為突出,獨步全國。其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了驚人的66.2%,甚至超過了主流發達國家的中心城市的水平。深圳湧現出了一大批本土企業,如華為、中興、金蝶等,其技術儲備能力獨步全國,鋒芒蓋過了北京、上海。

  武漢的表現令人驚喜,其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46.84%,超過100億規模的高新技術企業達到了13家。武漢是中國未來增長極的兩大王牌之一。其騰飛的基礎是工業而不是服務業。武漢過去五年左右,關注於大眾製造,奉行的是中端崛起、高端突破的戰略,未來武漢將進入工業化後期,可進行調整,在更多高端製造領域實現突破。武漢持續多年的工業倍增計劃,收到了巨大成效,其東西湖區和經濟開發區,承接了不少來自珠三角和長三角的企業,在消化外來產業的同時,技術也開始沉澱。

  蘇州的高技術製造業,表現也非常突出,其總量與深圳基本抗衡,蘇州與深圳在未來中國在高端製造業領域的競爭,態勢已成。蘇州的信息技術產業優勢,非常明顯,IT產業獨步全國。甚至連深圳也難以與其比肩。最近幾年,其在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方面,亦著力甚多,總體實力強大。

  杭州不疾不徐,一直處於相對領先位置,近年來在高技術領域表現搶眼,其佔比在十大城市中也位列第四。

  成都的表現,也超出預期。其高技術製造業發展程度,超過了北京、上海、天津、廣州、重慶等重鎮。作為西南科技中心,成都的電子信息產業領先整個西部,其航天工業等也表現不錯。在中國西部振興戰略以及"一帶一路"計劃中,雖然新疆等地是橋頭堡,但是成渝才是發動機,成都的高技術產業,未來應該輻射廣大西部乃至中亞,形成廣闊戰略腹地。

  北京雖集中了中國最多的研究機構與最頂尖的高校,但是在競爭中處於守勢,僅居中游。一方面是由於北京的主導產業是服務業,2015年第三產業佔比達到了79.8%,今年將達80%,是大陸三產佔比最高的城市。上海與廣州的高技術製造業不強勢,也有同樣的原因。尤其是上海,高技術製造業在過去幾年還曾有所下滑。

  天津的高技術製造業發展水平,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對於擁有濱海新區的城市來說,未來需要提升的空間還非常巨大。

  重慶在IT等部分領域,在兩江等部分區域,都實現了突破,但是由於地域廣闊,產業多元,其高技術製造業潛力還遠遠沒有挖掘充分。

  5. 萬人高校在校生人數

  

  萬人高校在校生人數排名

  高校擴張,拯救中國。

  尤其是在中國面對后虎,也就是其它金磚國家,以及新崛起的東南亞諸國的時候,擁有大規模的青年大學生,將是一項秘密武器。未來若中國人口不足開放部分東南亞移民,龐大的高等教育人口,將是中國青年在競爭中處於上位優勢的重要因素。

  最近幾年,中國大學錄取率在80%左右徘徊,大學的普及對於新一代青年的整體素質提升,對於國家創新能力的催生與發酵,作用巨大,這種作用五年乃至十年後將逐步顯現。

  高校在校生非人才成品,但卻是重要的人才儲備,將其作為創新能力的衡量標準之一,也容易理解。

  武漢的每萬人高校在校生人數獨步全球,而不僅僅是中國,其高校在校生總數唯首都北京可抗衡,但是武漢的常住人口只有北京的一半。武漢的最大遺憾,是高校畢業生流失率非常高,孔雀東南飛,至今幾人回?南部的深圳,東部的上海杭州,很多人才就是從武漢過去的。最近幾年,隨著武漢經濟的強勢提升,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產業的興盛,高校畢業生的流失率已下降,未來有望止損。縱用一半楚才,武漢就不得了。

  廣州、北京緊隨其後。廣州與北京的在校生總數,也都超過了百萬。廣州由於常住人口比北京少,在每萬人高校在校生人數上,略微佔優。由於地處珠三角中心,經濟發達,產業多元多層,廣州對於高校畢業生的吸引力一直比較強。至於北京,更是高校畢業生心中的希望之地。北京的高校與外地不同,其985和211高校獨步全國,是傳統意義上的"重點大學"擁有最多的城市,北大清華比所有的其它中國大學都高出一個等級。

  成都每萬人高校在校生人數位居十大城市的第四位,無論總數還是佔比,都是西南第一。具有不可撼動的比較優勢,在全國領域,也有相當的影響力。這是未來成都打造西部創新中心的根基之一。

  天津與重慶在十大城市中位居中游,各有一定優勢,南開大學與重慶大學,在當地的影響巨大,不可替代。

  上海的高校在校生總數在全國名列前茅,但其人口全國第一,每萬人高校在校生人數反不佔優。但不可否認上海強大的科教實力。復旦大學,上海交大,同濟大學,均馳名國內,最重要的是上海經濟發達,且是國家性中心城市,不僅本身擁有巨量的高校生,而且也是很多高校畢業生的優先選擇之地,對於人才的吸引力非常強。

  蘇州、深圳的萬人高校在校生人數,在十大城市中墊底,而且深圳甚至未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不過深圳善用人才,雖然本身高校生不多,但是其強大的經濟實力,開放的社會氛圍,富有活力的城市基因,使其對全國各地的高校生形成巨大的引力。

  教育資源的分配,更是依照權力體系而非市場體系。佔優勢的基本都是直轄市、省會城市。深圳和蘇州雖然經濟發達,但是在權力體系中並不佔優,教育等很公共資源的擁有量不大。

  作者:羅天昊,國資委商業科技質量中心研究員

  來源:羅天昊國與城(ID:luotianhao99)

我句句真話. 決不放屁. 版上如有臭味. 我沒有放屁. 不是我放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3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7-1-7 02:04 | 只看該作者
武漢排名出人意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33

主題

5156

帖子

688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881
4
 樓主| 沒有放屁 發表於 2017-1-7 10:14 | 只看該作者
蘇州吃虧在高校太少,原因是離上海太近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

主題

950

帖子

2231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31
5
雅安雄起 發表於 2017-1-9 21:40 | 只看該作者
蘇州不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33

主題

5156

帖子

688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881
6
 樓主| 沒有放屁 發表於 2017-1-23 12:47 | 只看該作者
其實,蘇州創新能力不次於武漢。現在更強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24 17: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