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人拒賄趣談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想飛的兔子 發表於 2016-12-25 09: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妙語拒賄
  
  《左傳》中記載,宋襄公十五年(公元前638年),一人得一潔白無瑕的寶玉,跑去獻給大夫子罕,並說:「如此稀世之寶,只有您這樣清正的大人物才能佩帶!」
  
  子罕回答:「美玉是你的寶貝,『不貪』是我的『寶貝』。假如我收下你的寶貝,那麼我倆都沒有寶貝了,咱們還是各自守住自己的寶貝吧!」
  
  來人見子罕言衷意誠,只好紅著臉走了。從此,「人貴不貪」便成為千古名言。
  
  棍棒拒賄
  
  五代時的顧協曾任梁武帝的詔書起草人,既參與人事,又參與賞罰,想巴結者自然不少。顧協有一個門生在府中當聽差,無非是當今通訊員一類的差使。一天,他悄悄進入顧家,捧上一堆金元寶,以謝先師提攜之恩。
  
  不料顧協怒從中來,厲聲喝道:「來人呀,把這個行賄的傢伙拉出去打二十大板!」門生被打得皮開肉綻,還被趕出了大門,從此再也沒有人敢給顧協送禮了。
  
  寓言拒賄
  
  北宋大文豪蘇軾曾在都城東京(今開封)做官。一日,其鄉友帶上厚禮想求他幫忙謀個一官半職,並說:「如您不便,勞令弟(蘇轍)之駕也行。」鄉情不便明傷,蘇軾便先給來客講了一則寓言。大意是:某人窮極盜墓,數掘無獲,便想去掘伯夷、叔齊之墓。只聽伯夷在墓里說:「我是在首陽山上餓死的,除了一把枯骨,別無一物,又豈能如你所願?」盜墓人喪氣地說:「那我就挖開叔齊之墓,碰碰運氣吧!」伯夷又說:「連我也不過如此,我弟弟(叔齊)就更幫不上忙了!」
  
  蘇軾的弦外之音是:您的苦衷我知道,但我兄弟都無法幫忙啊!鄉友悟知求官無望,只好知趣地帶上禮物走了。
  
  沉物拒賄
  
  北宋著名的「包青天」包拯曾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府。當地盛產一種極為珍貴的特產——端硯,被列為朝廷貢品。許多官吏額外加征,或中飽私囊,或賄賂權貴。包拯不但一塵不染,還嚴格按貢額徵收,余者由百姓自由買賣,硯工深為感激。
  
  包拯任職期滿要離開端州,有一百姓精製一硯,悄悄塞到包拯船上。船到采硯石的羚羊峽時,包公讓書童看行李中有無端州百姓財物,書童如實稟報。包公一面向端州百姓鞠躬致謝,一面果斷地將硯石擲入江中。
  
  後人為了表彰包公清廉,特意在其擲硯處修了一座紀念亭,名叫「擲硯亭」。
  
  賦詩拒賄
  
  明代有個名叫吳納的監察御史,曾受命到貴州考察「三司」吏治。返京城時,已走到四川境內,後面急匆匆追來一位騎者,說是奉命向巡按大人獻上黃金百兩。
  
  吳納一邊戲說「姓吳名納」就是「無納」之意,一邊取筆墨在禮盒上題詩一首,以示拒受。詩云:「蕭蕭行李東西還,要過前途最險灘。若有贓私並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間。」言下之意,即使你勉強塞給我了,到前邊我也要扔掉,絕不會收受帶回。騎者無奈,只好將原物並詩帶回復命。
  
  明代還有兵部尚書于謙,任要職多年,素以剛正清廉聞名朝野。當時,外官每年回京述職,多有攜帶名貴土特產向權臣國戚送禮,而他卻每次都是兩手空空,不憑關係,只憑政績。有同僚勸他隨風入俗,明哲保身,他不但謝絕了同僚的好意,還給同僚題了一首詩:「手帕蘑菇及線香,本資國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明代廉吏頗多,吳納和于謙這兩首詩,都拒行賄,堪稱「合璧佳作」。「兩袖清風」和「沉諸碧波」兩句成語,至今還被用來比喻為官清廉。
  
  掛聯拒賄
  
  清末著名愛國志士林則徐曾任兩廣巡撫,挂帥剿滅鴉片。
  
  林則徐素知當時南方貪、賄盛行,上任伊始,便在衙堂和客室各掛一副對聯。一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一為:「求通民情,願聞己過。」
  
  二聯一出,準備行賄「走後門」者紛紛龜縮,民心大振,終於取得了禁煙運動的勝利。這種用懸挂對聯的方式表明心志、拒收賄禮的方法,類似如今的「頒布政綱」或發表「施政演說」,收效明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8: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