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樣的水鄉 不一樣的幽思 (多圖)

[複製鏈接]

810

主題

1169

帖子

4887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88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不爭春 發表於 2016-12-7 12: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不爭春 於 2016-12-7 12:50 編輯

  武阿哥01002016-05-09 13:02:46   搜狐

       1.2平方公里的小鎮,卻有72座半古橋。
  

  水潤甪直,有著小家碧玉般溫婉韻致,曲巷流水,悠悠浣洗如夢歲月。漫步夢裡水鄉,一片朦朧翠色,煙雨氤氳出一幅水墨長卷,人在畫中,蜿蜒韻腳敲響悠遠情思。記憶里江南摸樣依舊如昨……

  有人說,水鄉古鎮幾乎是形似貌同,去了其中一個,便知其他的風貌了。此話雖然不假,但也有九分缺失,因為江南古鎮是形似神不似,貌同韻不同。除了相似的田園景緻,還有更加不同的故事或者情節。這個曾經被很多人叫做「角直」的地方,哪怕僅僅因葉聖陶的《多收了三五斗》里的萬盛米行,也值得來感受一下。

  甪直古鎮地處蘇州東南25公里處,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名勝古迹遍布小鎮的各個角落。且水巷密布,河網交叉,碧水環繞,橋橋相望。一些清代民居至今尚保存完好,街面多以卵石、花崗石鋪成。行走在古老的街巷,眼前斑駁的粉牆,沉鬱的黛瓦,牆角邊碧綠的青苔,屋檐上褐色的塵跡,無不預示著年代的悠久,感覺走進了民國時期的鄉村小鎮。

  

  

  

  俗話說:地因名人而貴。甪直便是這樣的一座古鎮。

  甪直原名甫里,晚唐詩人陸龜蒙(號甫里先生)隱居於此讓這座江南古鎮大放光彩。明朝時期甫里變村為鎮,始改甪直。關於甪直的來由大致有兩種:

  一說鎮東有直港,通向六處,從高空鳥瞰,六條河道構成的形狀酷如「甪」字,故名「甪直」。另一種說法是:據傳當時有個獨角的靈獸「甪端」巡視神州大地甪直,因此甪直歷來無戰爭硝煙,無洪荒病災,百姓生活一直是豐衣足食。

  因此,甪直與這神獸也算是有一段淵源。這也就是為何走進甪直,會看見一座頭長獨角神獸的石雕,威嚴而又壯觀的立在那裡。自然,對其石雕的歷史,我不甚清楚,但不論是建於遠古還是近代,甪直的傳說與存在一直守護著這座千年不倒的古鎮。

  

  

  

  「甪」字讀Lù,不常見,但自昔騷人墨客,揮毫吟詠留下了許多讚譽甪直的篇章。所以一直以來,甪直就成了「難識的地名,難忘的古鎮」。

  走進甪直,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或許真是這裡歷來無硝煙戰火,無洪荒病災,讓外在的複雜的世界的人走進這裡,似乎找到了一種心靈的歸屬感。小鎮環境清幽,名勝古迹星羅棋布,無論是春夏秋冬,都是一幅絕倫的詩畫。

  在甪直,會經常在不經意間聽見當地人提到「甫里八景」。遺憾的是,「甫里八景」早已深深地埋藏在漫漫的歲月長河裡。儘管如此,但我們依舊可以尋蹤到它們當年恢宏的風采,尋覓到古老樓宇中的幽深氣息,以及古橋青石路上的蒼老蹤跡。

  坐在閣樓中品茗,眼下依舊是一湖清水,彎彎曲曲水流人家,一座座古老的橋搭建其上,「三步二橋」的著說也便由此而生。

  

  

  

  在甪直古鎮,有很些東西是無法迴避的。首先是橋。甪直有大大小小的石橋有70多座,宋,元,明,清時代的古橋依舊猶存。眾多形狀、姿態各異的石橋,被稱為「橋都」並不為過。

  甪直的橋大多以板橋、拱橋為主,還有獨孔小石橋,狹窄的平頂橋,裝飾獨特的雙橋,姐妹橋、鑰匙橋、半步橋等,可謂「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七十二半橋」。

  有些大石橋的兩頭還有石獸,橋欄有不同圖案的石雕等,真的堪稱是橋的博物館。走在街上,船行河中,隨處可見石橋凌架與河道之上,斑駁的有些殘缺的橋身,青苔雜草在橋縫間滋生,橋欄石凳的歪斜缺損,這正是橋所具有的年代的象徵。

  

  

  

  甪直的橋稱得上是經典的,一如最優秀的畫家筆下氣韻天成的水墨畫。它酣暢淋漓,婉約雋永,神采飛揚,在古鎮的一方水域上緩緩流淌。腳還沒有塌上去,心已在江南朦朧的煙雨中飛翔。

  橋,是個極具生命色彩的名詞。身前是岸,身後是岸,身上是人,是城市,是村莊,是芸芸眾生。承受一切能夠思考的行動,是它躬俯千年的惟一意義。有人說,古鎮的橋千年不死,死後千年不塌,塌后千年不朽。我相信這不是神話。

  河道兩岸的房屋,一律的深灰色,這是一種經過時間洗滌的顏色,每個人面對這種顏色的時候,都會感嘆歲月的無堅不摧。時間,一個極柔軟又極堅硬的名詞,在古鎮里,總是珍藏著相當溫潤的傳說和神話,供千年之後的來者,搜尋和回憶。

  

  

  

  古鎮的巷子大多既窄且深,有些老宅可追溯到明代,其清代的建築大多完好。最深的巷子有150餘米,真如「小巷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走在深深的巷子里,用腳步去叩響歲月塵封的記憶,腳步聲會在巷子里迴響。尤其是雨天,檐水滴落與石階,其聲清脆悅耳,望到巷子的盡頭,雨霧朦朦,幽深無限。飾有花紋的牆壁及磚瓦是古鎮的又一特色,各色圖案清晰,經歷了年代的古樸而沉靜,仔細端詳懷古之幽思會無端的湧現。

  冷不丁,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出現在高牆的某個窗口,看不出年紀,他那不太靈活的眼睛,是時間的旋渦。定睛一看,立刻就卷進了這無邊的時空之中。等回過神來,才想起王安憶的一句話:「時間這個東西,是不能定睛看的。」這是一種絕妙的組合,斑駁的高牆和耄耋老人,足以讓所有年輕人在時間的漩渦中沉淪……

  

  

  

  在甪直,無法迴避的還有保聖寺。

  保聖寺是江南一座著名的千年古剎,寺內唐代著名雕塑家楊惠之所塑的九尊泥塑羅漢,雖歷經千年蒼桑,卻仍然保存完好。保聖寺原名保聖教寺,始建於梁天監二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一做皇帝就大興寺廟。保聖教寺即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

  保聖寺歷代興廢,最盛時殿宇5000多間,僧眾千人。及至明代成化年間,寺內仍有200多間建築,保持了一流寺廟的格局,號稱江南四大寺院之一。寺內現存建築有二山門、天王殿、古物館等。

  保聖寺山門是按乾隆年間的原貌重修起來的。走進二山門,但見天王殿氣宇軒昂,單檐歇山式屋頂,戧角起翹採用立腳飛檐式,顯示江南佛殿式風格。殿內可看到有明代建築特點的昂嘴斗拱結構。

  據古建長專家陳從周考證,這座天王殿是明代充著寵著崇禎年間在宋代殿基上重建起來的。梁式為前後三步梁,上加駝峰。柱礎為覆盆式石基礎,刻有「壓地隱出神童牡丹花」圖案,這是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的遺物……

  

  

  

  陸龜蒙的墓在保聖寺西院;葉聖陶的墓也在這裡。

  兩墓相距而望,不足百米。兩個不同時代的文人,卻以相同的眺望方式彼此詮釋著對方。這是一種精神的融合?還是一種文化的關照?

  此刻,我就行走在葉聖陶先生《多收了三五斗》里描述的萬盛米行的河埠頭。望著那一灣清且略濁的河水,腦海里快速地尋找著這裡當年繁華的情形。

  沉思片刻,徑直跨入了萬盛米行,米行現在改為農具博物館。進門,仍是當年萬盛米行的櫃檯,在櫃檯面前,停留了些許時光,遙想當年葉先生經過櫃檯的情景。這種想象,在走訪很多古鎮的時候都有過。本質上,拜訪古鎮的最高境界,是在歲月的長河裡,不期然遇上幾位古鎮流傳千古的人物。

  然後,在河邊一方石桌旁端坐。兩人面對無語,只用眼神交流,任身旁船來人往。在瞬間完成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精神的神合,一種情懷的暢達……

  

  

  

  游甪直古鎮,整個人都浸淫在舊時江南的煙靄中,彎彎的小橋,長長的巷子,斑斑的粉牆,沉沉的黛瓦,還有茶樓、酒肆、經幡,評彈、崑曲,都會在不經意間佇立在你的面前。儘管我努力保持清醒的頭腦,但眼前的情形仍讓我分不清今夕何夕。

  暮色已臨,細雨微濕,古老的甪直已悄然無聲。

  再留最後一瞥在甪直:只見雨巷寂寞,一把江南的傘;屋后流水,一條微醉的船……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2: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