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覺醒來發現我和她換了身體!這樣也可以嗎?

[複製鏈接]

633

主題

913

帖子

4153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15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心向祖國 發表於 2016-12-6 23: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Dean Burnett 發表於  昨天13:06

  正在上映的某部備受期待的作品里,我們的男主和女主又不負眾望地交換了軀體——這回我們可不劇透了。身體交換什麼的如此常見,你肯定猜不到這作品的名字叫啥的哈哈哈哈。

  (瑪雅藍/編譯)身體交換,有時候是一個人突然跑到了另一個完全陌生的軀體里,有時候是兩個相識的人不知怎麼交換了身體。已知最早的交換身體的故事之一是19世紀的一部小說《反之亦然》(Vice Versa),這種模式後來被廣泛使用——從而有了英語圈的《瘋狂星期五》、《兩男變錯身》等喜劇,以及日語圈的《山田君與7位魔女》、《父女七日變》等動漫和日劇。文學作品中也存在著一些變體,其中一些還試圖用魔法以外的東西來解釋轉換的過程。理查德·摩根那部優秀(而重口味)的賽博朋克小說《副本》系列中描述了一個這樣的未來世界:意識可以被數字化,這就意味著你可以像竊取電腦文件一樣竊取意識。根據這個設定,在身體之間交換意識就好像在電腦上修改操作系統。

  

  《瘋狂星期五》里,一對母女交換了身體,體驗了一次對方的人生。圖片來源:《瘋狂星期五》

  還有大衛·布林的《陶偶》(我最喜歡的科幻小說之一),書中發明了一種全新的科學來解釋交換意識。在這部作品中,意識可以被複制並植入複製品中,但不能在人類之間進行交換。

  哪怕交換身體背後真的存在什麼科學,我們也不知道它是什麼,也就無從得知它是如何實現的。大腦移植顯然不是個好辦法,因為它難度實在是太大了。哪怕你能將大腦和脊髓之間的數百萬神經元重新連接起來,神經細胞的再生能力也不那麼強。而且,這麼做還意味著要把眼睛和視神經隨大腦一同移植,因為在解剖學上眼睛是大腦的一部分,而且眼睛和視覺皮質之間的連接也極其複雜,和大腦與脊髓之間的連接不相上下。

  但是,大多數交換身體的虛構故事都不涉及大腦移植。更常見的是意識的交換,這體現了一種二元論哲學,即意識和大腦是可分離的。與之相對的則是一元論(意識由大腦產生)——大多數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可能都會更支持一元論的看法。畢竟,據我們所知一個和軀體分離的意識是無法觀察的,也就無法對它進行科學分析。

  但讓我們先假設意識可以從身體中分離,然後通過隨便什麼方式,被轉移到另一個身體中,這意味著身體中住進了一個新的意識。意識需要住進身體,這體現了一種笛卡爾二元論的結構:意識與肉體可以分離,但相互依存,因此意識仍然需要使用大腦。故此,我們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具體取決於交換身體的類型。這有幾種可能。

  

  在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中,意識交換就是坐在「大腦劇場」中體驗外界的小人兒換了。圖片來源:《意識新探》

  同類型身體之間的交換

  即使交換的身體很相似,比如《兩男變錯身》里,一個三十多歲的男性高加索人和另一個三十多歲的男性高加索人交換了身體,還是會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意識現在佔據了一個新的大腦,兩者之間不再是一起成長發育而來的了,所以這個大腦的很多特徵對它來說是陌生的。例如,記憶是以物理的方式儲存在大腦里的。如果新搬來的意識帶上了自己的記憶,那麼一個頭腦里就要有兩套記憶了(一套物理的,一套純粹是精神的)?這往輕里說也會讓人感到無所適從。

  

  《兩男變錯身》里,就算是兩個三十多歲男性高加索人互換身體,也足夠令當事人無所適從。圖片來源:《兩男變錯身》

  但就算是新的意識中的記憶不知怎麼「覆蓋」了原先的記憶,那麼大腦的結構也還是會不一樣。隨著時間推移,大腦會因我們的經歷而發生改變。一個音樂家的大腦可能和一個計程車司機的大腦有微妙的差異,這兩個職業需要的技能截然不同,這點會在大腦的布局中體現出來。所以,如果一個音樂家的意識進入了一個計程車司機的身體,他可能會發現自己的演奏技巧都不見了,而腦子裡有一塊增大且活躍的區域,專註駕駛和導航,他完全不知道該拿它怎麼辦。而不受控制的大腦活動通常不是什麼好兆頭。

  即使兩個身體都沒有這樣明顯的技能,大腦也會通過所謂「矮人圖」(大腦皮質功能定點陣圖)和身體形成非常精確的對應。所以,如果你在別人的身體里,就得面對一張不同的定點陣圖,這非常令人頭疼。這就好像戴了一副度數不對的眼鏡,只是那眼鏡在你的腦子裡,而且程度要糟糕得多。

  

  我們每個人的大腦皮層功能定點陣圖之間都有差異。圖片來源:Psychweb

  異性之間的身體交換

  忽然發現自己處在另一個性別的身體中,沒有比這更詭異的了。當然,性別轉換和性別認同的流動性都是真實存在的,但本文不討論這些問題。我們還是看看典型的故事——一個 「典型」的男人和一個同樣「典型」的女人交換了身體。

  前文談到的問題大體上差不太多。雖然你可能聽了很多各種男女差異的說法,但其實男性和女性的大腦並沒有那麼明顯的差異。但說到底兩性的大腦還是有點兒區別的,無法忽視。意識不僅要面對一套截然不同、而且神經極其複雜的生殖系統,還要處理新的身體的激素平衡,它在這方面可沒什麼經驗。此外,激素還會影響認知和情感。

  

  異性身體互換后,面對一套截然不同的生殖系統難免不適應。圖片來源:《你的名字》

  就算你已經設法適應了另一個身體,解決了隨之而來的亂七八糟的問題,你仍然要面對一大波陌生的激素,而且還得時常調控它。這簡直就像再一次經歷青春期。說到這個問題……

  兒童與成人之間的交換身體

  兒童住進了成人的身體,這是《長大》和《女孩夢三十》中的劇情(也許還有亞當·桑德勒的每一部電影),因此它也許是人們最熟悉的一種變身模式。你也許會說,這應該是最「安全」的,因為故事通常是一個孩子進入了年齡更大的自己的身體。然而這也許是後果最可怕的一種方式。青春期發生的許多變化都是我們心理發展的一部分,在此期間,我們學習如何評估風險、確定邊界、獲得獨立和應對性衝動等等。而兒童的大腦和成人的大腦有顯著的差異。

  在兒童的大腦中,神經連接的數量比成人的大腦要多得多,清理這些連接是青春期發展中一個重要的部分。成人的大腦可塑性更弱,與兒童的大腦有著質的不同,它面對的種種經歷和驅動力都是孩子無法理解也無法應對的。所以,如果一個孩子忽然進入了成年人的大腦,隨後感到沮喪並開始暴走,沒有人能責怪他。遺憾的是,現在他們有了成年人的形體,可以造成嚴重的破壞。

  

  進入成人身體的兒童,很可能有驚人破壞力。圖片來源:《女孩夢三十》

  如果一個成年人進入了孩子的身體,他們至少有一些應對的經驗,但也要花工夫去適應陌生的感覺和心理過程。而且,他們會一下子縮小很多,沒有比這更惱人的了。

  人到動物的變身

  

  交換身體無疑是一項非常嚴肅的尖端技術。插圖:Simon Feeley

  老實說,我也不知道會怎麼樣。但是請欣賞文章插圖,這是一位藝術家眼中的我,正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為了科學!(編輯:Ent)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5 23: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